沈長明(四川省石棉縣新樂小學,四川 雅安 625408)
對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幾點體會
沈長明
(四川省石棉縣新樂小學,四川 雅安625408)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500個漢字。其中,1—2年級要求認識1600—1800個常用漢字。培養(yǎng)主動識字的愿望,讓學生喜歡上識字,是我們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這就需要我們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多教學生幾種識字方法,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重點。
識字教學;識字方法;學生識字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識字教學要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由此可見,小學識字教學要善于發(fā)現挖掘學生身邊“熟識”的語言物質材料,充分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用多種教學措施指導學生識字,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使之形成習慣,使整個教學過程由“老師教學生學識字”變?yōu)椤皩W生會學自己識字”,即由“被動的學”變?yōu)椤爸鲃拥膶W”。下面,談談自己多年低段識字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雙語翻譯”法。作為在少數民族地方從事語文教育的教師,面對小學低段學生漢語基礎差、語言發(fā)音不同、教學交流不暢等困難,“雙語”(彝語或藏語)翻譯教學是最有效的識字教育方法。比如:用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翻譯名詞生字或動詞生字,讓學生形成“雙語”對照效果,從而加深理解,效果甚佳。
二、“看圖識字”法。在小學地段語文教學課本中,文本配有大量的插圖。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來幫助學生學習漢字。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加上教師的引導,自然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通過對課本中插圖的解析來加深學生對對應漢字的記憶,把漢字放到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學生記憶。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看清字形,拼對字音,反復看“圖”識“字”,確保學生真正認識所學的漢字。如教學“休”時,可出示圖片,告訴同學們,這個人累了,正靠著樹干休息。再如:聞,可出示圖片,有個人聽到門外有動靜,他把耳朵貼在門上聽一聽。
三、“形聲表意”法。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字是形聲字,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例如:“清、蜻、請、晴、睛”,這些字分別在第二、三冊課本中出現,可對這些字進行字音、字形、字義上的比較,再組詞,就容易記住。
四、“象形會意”法。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利于學生識記。課本中的“山、石、田、土、羊”這一類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成,這些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后再識記,輕而易舉。如用手遮目“看”(見課本圖),用竹毛制成“筆”;如教學“山”時(見課本圖),“山”字突出形狀起伏。還比如 “羊”字突出山羊的角,“林”字突出樹木連片。通過這樣的描述,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直觀印象,達到了既認形又明意的效果。
五、“歸類比較”法。漢字中有不少音、形相似或者相近的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常常弄錯。為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我常用歸類比較的方法加以區(qū)別。如在認識“辯、辨、辮、瓣、掰”五個字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注音、組詞和偏旁解說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這種方法很容易被學生接受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識字法屬于學生識字中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傳統識字方法,值得推廣。
六、“偏旁識字”法。識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字而詞、由詞而句,“字、詞、句、篇、書”是個學以致用的過程。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要獲得支撐性和擴張性的認識,是需要將相對孤立的字擴展一番,這樣更易在一般規(guī)律下獲得更多的長進。如通過理解偏旁、形符意義,學習形聲字。在教學“材”與“財”這組形聲字,從形符著手分析,“材”從木,和樹木有關,樹美成材,故“材”為木材、材料、建材等。還可以從形符著手,歸類學習形聲字,如“目”和眼睛有關,可組成看、瞅、盯?!霸隆焙蜕眢w器官有關,可組成腦、腰、背、腿、腳等。
七、“猜謎識字”法。在新字教學中,根據字形特點,將生字編成謎語,以猜謎的方法教學生字方法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主要做法是:由老師念謎語,讓學生以手勢表示猜得的結果,比比誰猜得字又準又快。如,人在云上走——“會”,雙木不成林——“相”,三個豬兒一個槽,兩個豬兒吃,一個豬兒瞄——“心”。還如:一字十一筆,無橫又無直,學生問孔子,孔子說無味——淡。
八、“順口溜”識字法?!绊樋诹铩爆槵樕峡?,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平日教學中注意抓住字的特點編一些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幫助識字。如教學“碧”字,編成“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如教“法、丟”時,我先復習“去”字,再以舊字帶新字,編成一句兒歌:“去”字頭上戴斜帽,丟、丟、丟;“去”字旁邊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編,學生易學易記,妙趣橫生。
九、加減識字法。在教學獨體字時,可以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每個生字的筆畫、結構,再指導學生用加、減、改筆畫等方法來認識更多的生字。如“口”字時,先在黑板上寫出“口”字,然后拿出一個小棒問“口”加一橫是什么字呢?加兩橫呢?快擺一擺試試吧!這樣安排,可以激活學生的探索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動手能力。同學們肯定會說出:“日”、“田”、“目”、“甲”、“由”等字。然后就可以趁熱打鐵提出:“田”減字減一筆又是什么字?誰說得好就獎勵誰。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同學們認識了“日、田、目、甲、由、申”。
十、“利用環(huán)境”法。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識字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比如:開學初,讓班上每個同學作自我介紹,同學相互認識,把學生的姓名全部寫在小黑板上,以便讓同學們認識各個學生的名字。又如:教室的園地,校園的一些標語、警示牌等。課外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包裝盒、包裝袋、零食袋等上面的字來進行交流,拓展識字。
生字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通過反思、總結、提升,應結合實情,因人而已,因材施教,去尋找更好、更適合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以上10種方法是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生字教學的幾點體會,稍加總結,用以借鑒。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教師教學用書》;
[3]《語文教學基本功》。
G623.22
A
1671-864X(2016)05-0108-01
沈長明(1967.2--),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