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雷,郭昱鑠,俞大偉
(1.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體育對外援助研究
袁 雷1,郭昱鑠2,俞大偉1
(1.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在國際關系視角下,運用邏輯分析、歷史研究等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體育對外援助進行研究。在深入闡述其轉變,綜合提煉其特點,客觀總結其貢獻基礎上,得出研究結果:1)伴隨著經(jīng)濟因素的凸顯,減少了援建體育場館設施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2)在處理體育對外援助中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趨于淡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體育交往逐漸增多,主動融入國際社會,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機制、國際間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發(fā)起的多邊體育援助;3)體育教練的長期外派與體育專家的短期講學相結合,重視對受援國軟件方面的援助,豐富了民間體育援助的力量;4)促進了受援國體育事業(yè)的普及和提高,能夠始終如一地承擔國際責任,有效配合了國家外交大局的需要。
體育對外援助;援建體育場館設施;援外教練;民間體育援助
20世紀70年代,由于中美關系的突破和改善,在中、美、蘇之間形成了一個“大三角”均勢格局,中國的國家安全環(huán)境有所好轉,為中國制定和實施新的對外戰(zhàn)略與對內(nèi)政策提供了合適的外部環(huán)境。1976年,隨著“四人幫”的垮臺,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至此結束。由于受到“左”的路線影響,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幾乎陷于癱瘓,綜合國力大為削弱,體育對外交往活動驟然減少[1]。中國領導人進行了沉痛的反思,清醒地認識到世界上的和平因素遠遠超過了戰(zhàn)爭危險。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國家領導人開始對黨的指導思想、路線和政策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鄧小平對中國的內(nèi)政方針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不僅對中國對外關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直接影響了中國體育對外援助的轉變。1)中國不再需要在第三世界建立一個反對某個主要威脅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體育對外援助被當作爭取同盟工具的重要性大為降低,在和平因素占據(jù)主導的情況下要靈活利用。2)殖民體系面臨著全線瓦解,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都獲得了獨立,它們以推動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為己任、加快重建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為目標,中國體育對外援助更加注重促進受援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3)國內(nèi)經(jīng)濟建設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作為支撐的,中國越發(fā)感到資金的匱乏和使用的不合理,因此開始對體育援助進行改革和調整。
2.1 意識形態(tài)的淡化和經(jīng)濟因素的凸顯
改革開放前,派遣援外教練是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無償援助,宗旨是“盡國際義務,為世界人民服務”。作為國家的一項戰(zhàn)略支出,財政每年都要撥??钣糜谠饨叹毠ぷ?。1980年11月,《關于認真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的意見》的下發(fā),確定了對外援助改革的指導思想,即“認真做好援外工作,廣泛開展國際經(jīng)濟技術合作,有進有出,平等互利,為促進友好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加速中國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2]。由此可見,在對外援助的實施中經(jīng)濟因素凸顯,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意識形態(tài)的淡化和經(jīng)濟因素的凸顯,還可以從20世紀60年代《對外經(jīng)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與20世紀80年代《對外經(jīng)濟關系四項原則》對比中體現(xiàn)出來。從1964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八項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將受援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未重視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在1983年提出的四項原則中,清晰可見既繼承了八項原則的精髓,還增添了改革的思想和發(fā)展的策略[3]。將二者進行比較,差別明顯。雖然都有“平等互利”,但四項原則關注經(jīng)濟上的互利,而八項原則更關注政治上的互利。從流動方向上看,八項原則強調單向援助,而四項原則更強調援助的雙向性,并提倡采用多種多樣的經(jīng)濟技術合作。
改革開放前,受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困擾,中國與西方國家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接觸十分有限。而改革開放后,中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與上述國家的關系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吸引外部人才來華工作、接受發(fā)達國家的體育援助,成為中國對外人才交流的重要內(nèi)容。1982年2月11日,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修德在大使館舉行儀式,將該國政府捐贈的一批運動器材轉交給中國田徑協(xié)會[4]5。國外一些優(yōu)秀教練員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到中國執(zhí)教,在足球、藝術體操、拳擊、摔跤、柔道等項目中,就有來自挪威、加拿大、奧地利、美國、日本等國的教練。這些教練員帶來了前沿的訓練思想和方法,對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促進了中國體育對外援助的有效實施。
2.2 開始重視軟件體育對外援助
改革開放前,為受援國援建體育場館設施時,中國只重視在硬件方面的無償援助,忽視了在軟件方面的培訓,經(jīng)常出現(xiàn)援建項目在移交之后運行不順暢的情況,后期的管理和培訓為中國增添了負擔,阻礙了援建項目的順利使用。隨著中國成功交付援建成套項目的逐漸積累,如何鞏固援助項目成果已經(jīng)成為體育援助中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中國援建的體育場館都是符合國際標準的,配套設備也是先進的,在實際運轉中更需要受援國配備專業(yè)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合理制定規(guī)范的運營制度和工作程序,來有效維持這些場館的日常運轉。因此,在充分吸取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增加了對受援國軟件方面的援助。1984年7月1日—1985年7月1日,中國體育場技術合作組一行赴岡比亞,對中國援建體育場的設施使用進行技術指導,并為岡方培訓技術人員[5]20;1984年7月29日—1985年7月29日,中國體育場技術合作組一行12人赴布基納法索,為其培訓體育場管理人員[5]23;1984年8月15日—1985年12月3日,中國體育場技術合作小組一行10人赴毛里塔尼亞,對體育場設拖的使用管理進行技術指導[5]25。
1990年6月,時任國家體委計劃司財務處處長的劉扶民和另外10位同志組成專家團隊,由他擔任專家組的會計和財務部部長一職,到貝寧對“國家友誼體育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合作管理工作。貝寧是與中國建交較早的非洲國家,兩國感情深厚、關系密切。20世紀70年代,中國為貝寧援建了能夠容納3萬名觀眾的“國家友誼體育場”。援建項目交付使用后,專業(yè)人員短缺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解決,導致這座國家級的體育場始終處于不良的運行狀態(tài)。根據(jù)實際情況,中國派出了包括聲、光、電、通訊等方面的專家組,前往貝寧合作管理體育場。專家組采取了內(nèi)部精簡開銷、引入各種文藝體育賽事等措施進行改革。同時,還根據(jù)當?shù)刈闱蜻\動比較普及、觀眾人數(shù)較多的特點,組織策劃并成功舉辦了貝寧、尼日利亞和多哥的足球聯(lián)賽。只用了半年的時間,體育場的使用率便得到了有效提高,實現(xiàn)了扭虧為盈。幫助了受援國人民自力更生、自己“下海捕魚”,真正實現(xiàn)了“授人以漁”的目標。
2.3 積極參與多邊體育對外援助
在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及重返國際奧委會大家庭以后,中國積極參與多邊體育對外援助。1980年10月3日—1981年1月16日,原北京體育學院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乒乓球培訓班,有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孟加拉、菲律賓和泰國的乒乓球運動員參加學習[6]。作為對“發(fā)展體育運動國際基金”的捐助,中國再次承辦了第二期,為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培訓。1982年4月5日~7月15日,來自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和斐濟的6名運動員參加此班[4]10-11。
2005年6月18日—19日,國際射箭聯(lián)合會第46屆代表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志丹等3人參會,中國的董文瑾當選為國際箭聯(lián)發(fā)展與援助委員會委員[7]。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開幕式上,胡錦濤著重指出:“中國始終堅定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從培訓技術人員到培訓各類人才,從援建坦贊鐵路到援建各項工程,從派遣醫(yī)療隊到派遣維和官兵,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情誼?!保?]非洲是發(fā)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也是中國體育對外援助的重點,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和未與中國家正式建交的國家均受到了中國的無私援助。中非之間的互相支持,鞏固了雙方的友好合作,也為雙方的進一步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今后要“加強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8]。
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與國際體育組織交往的范圍,層次不斷提高。中國體育工作者緊緊把握住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行動起來,使中國體育全面走上國際舞臺。在2002年至2007年的5年間,國家體育總局參與了與法國、意大利、俄羅斯、韓國、日本、東盟等國家和地區(qū)共同舉辦的文化年、國家年、友好合作年活動,并配合“上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體育分委會”“國際太平洋體育論壇”“中國意大利委員會”“中國—西班牙論壇”“中英關系協(xié)調小組”“中阿(拉伯)合作論壇”等政府間跨地區(qū)、跨行業(yè)、跨部門的協(xié)調機制和民間友好機構的相關活動。積極參與多邊體育對外援助,拓展了中國國際體育交流的空間,促進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友好關系。
2.4 “海外兵團”豐富了民間體育對外援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出國審批制度的放寬,人們有了更多機會到西方學習、工作或生活。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出國熱”和“留學潮”。在這種熱潮的帶動下,一些有實力的退役或現(xiàn)役運動員與教練員,憑借他們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和較高的社會知名度,獲得了直接去海外學習或工作的機會,滯留或移民海外,成為了效力其他國家體育組織的“海外兵團”[9]。雖然,“海外兵團”主觀上并不是以援助其他國家體育發(fā)展為目的,但他們或由他們培養(yǎng)的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不斷取得優(yōu)異成績,客觀實現(xiàn)了對所在國家的體育援助。當然,這也推動了中國優(yōu)勢體育項目在世界的更廣泛發(fā)展,宣傳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和豐碩成果,傳播了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承擔了“民間體育援助大使”的重要作用。
“海外兵團”一般都是中國的優(yōu)秀運動員和知名教練,主要集中在乒乓球、體操、跳水、排球等優(yōu)勢項目中。僅乒乓球一項,1990年在國外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就達到300多人。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乒乓球項目為例,乒乓球比賽共有77名男女參賽者,其中原籍中國的球員就占了一半,而且在女單16強賽中,除了3名中國運動員外,有10人來自中國,只有3人是地道外國人。改變國籍來代表其他國家參賽,已經(jīng)成為中國競技體育人才輸出的最直接路徑,是優(yōu)勢運動項目人才過剩時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從國際體育交流與合作的視角來審視,“海外兵團”現(xiàn)象具有獨特的意義。通過他們提高了所在國家在該項目的競技水平,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運動員摘金奪銀的難度大大增加,但卻促進了自身訓練手段改革和體育科研的緊迫發(fā)展,最終推動了世界競技水平的整體提高[10]。這與國家體育總局提出“養(yǎng)狼計劃”的目標完全一致,成為“引進”和“輸出”兩個方向的不同形式。正是因為“海外兵團”的存在,才使中國體育在分享世界經(jīng)驗的同時,也使全世界分享了中國經(jīng)驗。
3.1 有效配合了國家外交大局的需要
援外教練通常被贊譽為“民間外交大使”,憑借工作性質的優(yōu)勢和受援國上、中、下層都能廣泛接觸,這就為廣交朋友、深交朋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他們以精湛的技藝、良好的作風、優(yōu)異的成績贏得了人心,朋友越交越多,友誼與日俱增。富庶的文萊國是與中國最后建交的亞洲國家。文萊蘇丹的親兄弟是該國的外交大臣,此人酷愛中國武術。中國駐文萊大使獲悉此事,力促政府外派武術教練,并多次打電話進行溝通。很快,中國就向文萊派出了優(yōu)秀的武術教練,悉心地教授大臣各種武術套路。大臣的水平日漸長進,興趣越發(fā)濃厚,與教練的感情也越處越深。后來帶教練進皇宮,向其兄蘇丹詳細介紹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運用中醫(yī)手段幫助蘇丹進行按摩治療,收效顯著。中國使館人員通過援外教練的媒介和橋梁,加強了與文萊的外交關系。這是一起典型的體育外交促進官方外交的事例,大大增強了中文兩國的友誼。
非洲國家每當國慶或其他重大國事活動時,都要聘請中國團體操教練幫助排練大型表演。屆時,所在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黨政要員都會親臨出席。上百場這樣數(shù)千人參加的團體操表演,場場成功,無一失敗。表演結束后,中國援外教練都會受到所在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的接見和表彰。當?shù)氐膹V播、電視、報刊也會進行廣泛的宣傳。中國教練走在街頭,當?shù)厝罕姸技娂娤蛩麄凕c頭致意,并高喊“中國!中國!”中國駐外使館在完成這樣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也傾盡了全力,在吃、住、交通、翻譯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及全方位的配合。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大加強了駐外使館與當?shù)赜嘘P政府部門要員的聯(lián)系,有力擴大了中國的政治影響。
3.2 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國際責任
國際體育援助計劃是一個世界范圍的募捐活動,通過在全球開展14歲以下青少年中長跑、世界狂歡節(jié)和多項體育文化活動來發(fā)動募捐,幫助經(jīng)濟落后國家兒童保健事業(yè)的發(fā)展。該活動發(fā)起人曾多次與中國駐英國使館聯(lián)系,極力邀請中國參加。1988年4月24日,北京1 300多名中、小學生舉行“千米長跑”,從而揭開了中國參加1988年國際體育援助計劃活動的序幕。9月11日,由國家體委、中國紅十字會、國家教委、廣播電影電視部共同主辦的“國際八八體育援助計劃中國北京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萬里委員長主持起跑儀式,并點燃第一支火炬,近千名手持火炬的中國運動員在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在世界各地300多個城市同時進行的“與時間賽跑”活動。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和中國駐英大使表示,這一活動符合中國和平外交政策,契合紅十字會人道主義宗旨。在改革開放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帶動下,體育場館設施的援建雖逐漸減少,但體育教練的外派卻與日俱增,在國外執(zhí)教的中國教練年均保持在200人次以上,他們分別執(zhí)教成年、青年和少年等各級別的國家隊、地區(qū)隊或俱樂部隊。特別在1990年亞運會的成功舉辦之后,向中國提出體育援助要求的國家大幅增加,在1991年外派的體育教練為105人[11],達到了建國以來一個新的高峰。截至2007年,應世界各國的邀請,中國共向世界上123個國家和地區(qū)派遣了36個體育項目的2 547名體育教練人員[12]。其中,僅乒乓球項目,中國就向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派出了約500人次的援外教練員。已故國際乒聯(lián)主席荻村先生曾在國際乒聯(lián)大會上多次贊揚中國一如既往的承擔國際責任,對世界各國開展乒乓球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
3.3 為國家的統(tǒng)一貢獻了力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人民也是華夏民族的優(yōu)秀后代。中華民族的早日統(tǒng)一不僅是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一致愿望,更是全球華人的共同心愿。但是臺灣政府卻一意孤行,不時拋出違背臺灣人民意愿的“臺獨”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直接向亞非拉一些小國提供金錢援助,成為臺灣在國際上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外交政策。中國政府在給予強烈譴責的同時,體育對外援助也卓有成效地遏制了“臺獨”勢力的擴張。
外交是內(nèi)政的延續(xù),體育對外援助在配合國家政策,促進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進程中貢獻了無法替代的力量。中國派往瓦努阿圖的乒乓球教練劉民忠,在新世紀上演了一次特別的“乒乓外交”。2004年11月3日,瓦努阿圖總理沃霍爾以私人名義訪問臺灣,擅自與臺灣簽定了建交公報。中國政府立即做出反應,發(fā)表聲明、提出抗議,但并未宣布斷交。因為中國政府堅信,中瓦兩國人民友好基礎是牢固的、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該國政府不會因為個人錯誤而損害兩國關系大局的。事情發(fā)生后,有關部門指示劉民忠暫緩回國,利用工作性質的優(yōu)勢,積極開展“乒乓外交”,在該國體育官員、運動員和他們的親戚朋友中大力宣傳兩國人民的友誼,讓他們充分了解臺灣的歷史與現(xiàn)狀。在形勢緊迫的時間內(nèi),劉民忠不辱使命,反復耐心地做工作,贏得了該國體育界的廣泛理解和支持。一位體育官員多次承諾:“中國是個很友好的國家,瓦國人也不會忘恩負義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肯定會支持你們的,請劉教練相信我們?!保?3]2004年12月6日,該國家奧委會主席向劉民忠頒發(fā)了國家體育榮譽勛章,總統(tǒng)專門接見他并合影留念??梢?,在這樣特殊事件的背景下采取以上行動,是該國體育界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次日,當?shù)馗鞔髨蠹埦昧舜罅科鶊蟮来舜问趧祝敿毥榻B了劉民忠執(zhí)教國家乒乓球隊以來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成績,這是向該國人民宣傳中瓦友好關系和向外部傳遞更為重要信息的前奏。12月10日,該國部長會議作出決議,撤銷11月3日個別人在臺北簽署的“瓦努阿圖-臺灣建交公報”。
3.4 為發(fā)展中國家體育事業(yè)的普及提供了保障
中國援建工程技術人員懷著真誠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普及體育運動的強烈愿望,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想受援國家之所想,急受援國家之所急,根據(jù)各個國家的民族特點、歷史文化,進行了獨特設計、精心施工,并克服了各種困難、按時交工。援建的體育場館設施新穎美觀、質量過硬,深受發(fā)展中國家的歡迎,得到了受援國的高度評價。塞拉利昂總統(tǒng)史蒂文斯稱贊中國為該國援建的體育場,質量是“非洲第一流水平”的[14]。還有的非洲朋友稱贊“中國給非洲戴上了一條金色的項鏈,給非洲增添了新的光彩”[15]。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贊揚:“中國在世界體育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是第三世界的榜樣。我去過非洲,參觀了許多非洲國家。在那里,我看到了許多中國援建的體育設施。國際奧委會一致認為,應當感謝中國政府,表彰中國的高尚行為?!保?6]
中國政府援建的體育場館設施集中在發(fā)展中國家,都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很多援建項目成為受援國當?shù)氐臉酥拘越ㄖ?。雖然這些國家貧窮落后,經(jīng)濟水平并不發(fā)達,但其人民卻十分喜歡參與體育活動。中國援建的體育場館設施為當?shù)孛癖娞峁┝隋憻挼膱鏊啻伪皇茉畤糜诔修k洲際或地區(qū)性體育賽事。截至2009年,中國政府援助建成了2 000多個公益性的、生產(chǎn)性的和基礎性的體育設施項目,為5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援建了70多個體育場館設施[17]。其中包括體育場、體育館以及游泳跳水館(場)、射擊館和板球場及運動員公寓等配套設施,它們主要分布在亞非拉地區(qū),集中在非洲[18]。與此相應,中國政府定期外派專家適時進行維修擴建,并提供了長期的技術合作、更新體育器材設備、培訓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體育援助。
3.5 提高了受援國的競技體育成績
應受援國的要求,中國每年都會外派大量的、高水平的援外教練員。有些曾經(jīng)是叱詫體壇風雨的優(yōu)秀運動員,有些還來自優(yōu)勢項目的一線教練。援外教練會將中國先進的訓練技術、科學的訓練方法帶到世界各地,他們良好的專業(yè)素質常使受援國的體育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4月28日,應墨西哥體委邀請,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心派出的赴墨西哥教練團啟程。墨西哥聘請中國教練只是一種嘗試,旨在為其選拔培養(yǎng)下屆奧運后備人選,在全國比賽中得到驗證后,這批隊員將參加北京奧運會。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yǎng)一批自己的教練員。一年多來,中國教練團克服諸多困難,所訓練的運動員在短時間內(nèi)競技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乒乓球、射擊、跳水、羽毛球、體操、田徑、舉重等項目的選手,在國際和國內(nèi)的比賽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他們訓練的運動員在泛美運動會、墨西哥全國運動會和奧運會選拔賽等大型賽事上,共囊獲246枚金牌、154枚銀牌和109枚銅牌。因此,多名教練被授予“最受歡迎的外國人”“最佳教練”等稱號。中國教練團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也實現(xiàn)了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打開拉美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要求。
2013年12月11日—21日,第27屆東南亞運動會在緬甸舉行。應緬甸的要求,中國援助本次賽會并承擔技術合作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同時,作為本次援緬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體育總局和商務部的領導下,由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心與中體國際共同向緬甸派遣的28人教練組,在援外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緬甸歷史性地在東南亞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總數(shù)第二、獎牌總數(shù)第四做出了貢獻。中國和緬甸是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兩國在人文教育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此次賽會的成功舉辦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拓展了兩國關系的內(nèi)涵,成為兩國互利合作的亮點、體育交流的典范。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指引下,中國體育對外援助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調整、充實與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為外交服務”轉變?yōu)椤巴饨粸榻?jīng)濟服務”,體育對外援助在“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究實效、共同發(fā)展”的引領下,在突出量力而行的原則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逐步繁榮,與發(fā)達國家的體育援助漸漸擴大,促進了中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體育對外援助在繼承優(yōu)勢的基礎上,在致力于結構優(yōu)化、質量提高和時效性增強的目標下,必定迎來全面發(fā)展的機遇期。
[1]張曉義,李光欣.20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外交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13(3):137-140.
[2]沃德·沃姆丹姆,謝超.中國外援的自由國際主義性質[J].國際政治科學,2013(2):121-155.
[3]周弘.中國對外援助與改革開放30年[J].世界政治與經(jīng)濟,2008(11):33-43.
[4]國家體委.中國體育年鑒1982[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5,10-11.
[5]國家體委.中國體育年鑒1985[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7:20,23,25.
[6]俞大偉.中國體育對外援助主導方式轉變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2):112-118.
[7]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中國體育年鑒2006[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50.
[8]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11-05(2).
[9]俞大偉,李勇勤.無償與合作:我國體育對外援助方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6):22-29.
[10]林香菜.我國乒乓球教練援外工作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28.
[11]國家體委.中國體育年鑒1992—1993[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56-258.
[12]祝莉,唐沛.中國體育外交60年: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140-145.
[13]劉民忠.為國效力不辱使命——在瓦努阿圖國家乒乓球隊執(zhí)教的日子[EB/OL].[2016-03-12].http://www.tyrc.gov.cn/info.ycs?GUID=1087.
[14]俞大偉.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歷史回顧[D].長春:吉林大學,2011:16.
[15]伍紹祖.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綜合卷)1949—1998[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9:469.
[16]國家體育總局.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326.
[17]羅時銘.新中國體育對外交往60年論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6):7-9.
[18]中國援外體育項目豎起豐碑[N].中國體育報,2006-11-06.
責任編輯:喬艷春
Sports Foreign Aid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YUAN Lei1,GUO Yushuo2,YU Dawei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China;2.School of Busines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China)
This article studied China’s sports foreign aid problem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sing document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Based on the depth of the transition,to synthesize its characteristic and objective summary of its contribution,we have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firstly,with the highlight of economic factors,reducing the sports facilities built by China to alleviate the country’s financial burden.Secondly,in the treatment of the sports foreign aid,the ideological color is fading.Sport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actively mel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aunches multilateral sports aid.Thirdly,combining long-term sports coaches from abroad with short-term sports experts to give lecture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cipient software assistance and enriching the power of the folk sports aid.Finally,promoting the popularity and improvement of sports in recipients and help them undertak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taking consistently on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effe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the needs of the nation’s overall diplomacy.
sports foreign aid;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foreign aid coach;folk sports aid
G80-053
A
1004-0560(2016)04-0048-06
2016-04-15;
2016-05-29
國家社科基金“合作共贏視域下中國體育對外援助運行機制研究”(15BTY004)。
袁 雷(1968—),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