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藝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223-02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最能直接表達人的情感。音樂藝術形象通過節(jié)奏、旋律為聽眾的聽覺所感受,所以音樂也是視覺藝術?;谝魳返倪@一基本屬性,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突出唱、聽、奏的方法無疑是正確和必要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音樂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點。小學 生單靠“聽”去感受音樂,得到的音樂形象是不夠清晰的,僅以“唱”、“奏”抒發(fā)音樂情感也是不全面的。音樂課程標準里提到“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欣賞性教學”。那么,音樂欣賞教學要注意動靜的相互融合,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在課堂中得到更深入的認知。所以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多種形式認識音樂,運用多元化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提高音樂課堂質(zhì)量。
一、多“聽”音樂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而是培養(yǎng)合格的觀眾。”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聽音樂中去,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采用提問法聽和對比法聽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可行方法。
提問法聽,也就是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帶啟發(fā)性的問題。對比法聽是聽的深入,也是音樂欣賞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對學生來說,唯有對比才能真正獲得對音樂風格、特點、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認識。傾聽中的對比有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
二、細“看”音樂入情境
如課說“聽”可以讓學生對音樂形象產(chǎn)生初步聯(lián)想,那么“看”則能幫助學生把聯(lián)想進一步深化為具體形象。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圖像為基礎。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把看和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欣賞、感受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完善。教師應努力挖掘與音樂有關的一切視覺因素,盡可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如看一些有關音樂的畫面,看曲譜,看演唱者的表情等,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音樂。這樣,不僅能避免音樂欣賞過于單調(diào)、枯燥、片面或一般,還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如在教學教科版藝術三年級下冊中的《小公雞》一曲時,老師可利用圖片進行情境模擬,引發(fā)學生的欣賞趣味,從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為了構建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老師在出示有關圖片時,還可以先通過謎語和學生互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認識公雞,進行情境學習。圖片的肉容可以是多個角度的公雞外形,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公雞,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音樂欣賞。此外,在進行第一次播放時,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有關的畫面。再次播放時,可以讓學生判斷運用的樂器,這些樂器給你帶來一種怎樣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方法,加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讓學生在音樂方面有更深入的體會。
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新中國的“花朵”,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劃著小船盡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歡樂景象。畫面中的兒童用力劃槳,輕舟前進的速度與歌曲緩急相間的節(jié)奏相吻合,學生邊聽邊看,心中的畫境也隨之搖擺,旋律也隨之唱響。通過應用直觀音樂形象,讓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完美結合,使音樂由抽象變?yōu)橹庇^,名曲的形象也變得更加清晰、深刻。通過“看”音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更陶冶了學生的音樂情操。
三、活“演”音樂增強能力
記得有一位音樂家曾說過:“感受音樂還是讓孩子自己去做。”這就是讓學生“表現(xiàn)”音樂,因為手舞足蹈是人類不分年齡的自然反應。單純欣賞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時要特別善于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建立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音樂欣賞教學應充分利用這種天性,讓學生“聞樂起舞”。如教學內(nèi)蒙古民歌《嘎達梅林》一曲時,我先展示了內(nèi)蒙古的特有樂器馬頭琴。并讓學生敲一敲、彈一彈,然后猜一猜是哪個民族的樂器。帶著問題,再借助多媒體資源,帶領學生進入美麗的蒙古世界——遼闊的草原、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剛勁有力的駿馬,還有內(nèi)蒙古人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的場景。在“聽”、“看”音樂的同時,讓學生尋找身邊能敲擊的物體,和著音樂、拍著內(nèi)蒙古民歌中特有的節(jié)奏,讓學生隨心所欲地唱唱跳跳,不知不覺地在快樂的活動中演活音樂,進而增強音樂的感受能力。
四、巧“說”音樂促提升
根據(jù)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理論,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xiàn)在欣賞者對樂曲作出某種抽象之結論上面,而是表現(xiàn)在把這種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想象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達到更深更高級的階段。因此,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說的參與。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廣而告之》中一首《面對》,教師對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了介紹--這是獻給戰(zhàn)斗在抗“非典”一線的白衣戰(zhàn)士的歌曲。學生學唱幾遍主題音樂。在第一遍聆聽后讓學生說說聽后有何感受,同學們都覺得情緒是深情感人的。第二遍分段細聽,要求學生對各段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力度等進行分析對比,說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風格特點,并說出想象中的音樂形象。老師進行點評,部分強烈的鼓點般的節(jié)奏,流暢而又鮮明的音樂,表現(xiàn)了白衣戰(zhàn)士戰(zhàn)勝“非典”后的歡快心情。第二部分的音樂內(nèi)容,以重復的形式出現(xiàn),將整首歌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強烈的氣氛,盡情地抒發(fā)了白衣戰(zhàn)士們勇敢拼搏、頑強作戰(zhàn)的精神。整首歌深情感人,振奮人心,通過引導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達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歌曲所蘊含的內(nèi)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音樂是“傾聽”的藝術,音樂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音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地。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提高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感受音樂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欣賞能力是各個領域音樂學習的基礎,只有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運用多元化策略,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才能有效地推進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也讓欣賞的藝術之花綻放在音樂教學領域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