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睿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169-01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習作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促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改變習作教學改革步履唯艱這一困境?走生活化作文之路,“使學生覺得寫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fā)展,是一種享受,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興趣”(葉圣陶語),或許會成為一劑化解“作文難”,提高習作教學有效性的良方。
一、習作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期至“不吐不快”
我們常把學生寫不出好文章歸咎于學生生活閱歷淺薄、知識積累貧乏、思想感情幼稚單純等等,但是有沒有設身處地替學生想想:這些問題確實也因為我們習作教學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沒有激活學生潛在的經(jīng)驗儲備,沒有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有莫大的關系!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富有詩情畫意的。所謂“生活”其涉及的面是很廣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樣的。學生在家里掃地、洗衣服、整理房間、燒飯是生活;在學校集體學習是生活;走向大自然,觀察花開花落、陰晴雨雪,用心去體會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交融是生活;走向社會,接觸社會,與各種人打交道是生活;參加社區(qū)勞動、越野軍訓、組織游戲、參觀展覽、手工制作、故事會、讀書匯報會等各種班隊活動也都是生活。我們“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契訶夫雨),把習作訓練的觸角伸向?qū)W生的每一個生活角落,用筆記錄下這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就是作文。
二、習作教學生活化,促進學生的生活體驗,改變學生習作空洞乏味的狀況
作文難在哪里呢?難就難在無話可說,無事可記,無情可抒。難道學生都是聾子啞巴麻木不仁的嗎?顯然不是,其實這種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卻是我們“教”出來的。《笑林廣記》有一個不怎么文雅的故事:某秀才在寫文章,抓耳撓腮,丑態(tài)百出,痛苦萬分。妻子在旁邊看不過眼:“難道比我們生孩子還難嗎?”秀才生氣地說:“你們肚子里有孩子,到時候自然就生,何難之有?我們是肚子里什么也沒有,怎么寫得出文章來?”故事雖然粗俗,卻說明一個真理——要想寫出文章,“肚子里”首先得有東西!我們的傳統(tǒng)作文教學大多從“命題”教學發(fā)軔,而脫離了學生真實的生活,違背了學生言語生成規(guī)律,片面強調(diào)作文所承載的所謂“道”或“義”。而對于“道”或“義”的理解,往往又只局限于人類的種種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不說他不可能經(jīng)常經(jīng)歷這樣一些有“道”“義”的事,就算他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也是很難有深刻的感受的,于是,由于“肚子沒東西”,學生的習作完全就是建立于現(xiàn)實生活之外的一種虛構(gòu),而虛構(gòu)又豈是一個孩子能把握得了的?寫了假、大、空、廢的文章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從語言的生成過程來看,言語生成是一個由客體到意象,由意象到詞語,由詞語到句子的過程。即客觀世界或虛擬世界反映到人腦中形成意像(意念和圖像),再由指稱意像和傳遞意像的詞語組成句子。小學生的書面言語生成也是符合人類言語生成的一般規(guī)律的。只是在小學階段,尤其在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客觀世界或虛擬世界反映到小學生腦中更多是一種圖像。小學生書面言語生成是一個從客體到圖像(也有可能是意念),從圖像到詞語,從詞語到句子的過程。小學生的言語生成越容易,生成的語言也就越豐富。而圖像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因此,如果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頭腦中存在大量圖像的內(nèi)容,或可以把選題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由學生來提供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寫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和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生活素材”攝取得好,習作就自“有源頭活水來”,那么學生習作時就不會空洞無物。
三、習作生活化,煥發(fā)學生的生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的話……”話中強調(diào)的是作文要講究“真實”。但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忽視作文的主體是學生自我,而對他們的寫作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又限制得過于死板。一切為了考試,導致許多教師疲于“圍繞考試指揮棒押寶猜題,一味訓練符合‘應考模式的作文”(于永正語),寫作上過分注重強調(diào)學生習作內(nèi)容的思想性,語言的規(guī)范性,表達的技巧性,對習作內(nèi)容的真實,生活的真實,情感的真實關注不多。結(jié)果是學生不再去關注豐富的生活,不再去留心周圍的事物,不再顧及自己的思想情感,習作的取材面走進了死胡同,變得越來越窄;同時,又由于過多地限制學生表達方式與表達內(nèi)容的“自由度”,導致個性張揚不夠,情感虛假,語言成人化,缺少童真童趣。再加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是單向的、被動的,基本是老師教方法、講構(gòu)思、讀范文,然后學生再寫。這樣由于長期忽視了學生生活的感悟、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熏陶,結(jié)果學生寫出來的“產(chǎn)品”,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看不到鮮活的個性,感受不到創(chuàng)作的熱情,缺少了真情實感,沒有了對生活的熱愛,文章空洞乏味,無個性,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李鎮(zhèn)西的習作教學就力主“生活化”,他在習作教學時所用的訓練材料,都盡可能來自學生生活,要求學生習作時必須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他說,每一位學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個同學的心靈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寫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自己心靈的軌跡和生活的鏡子。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有自己個性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即使是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也是有差異的。他們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習作教學生活化,學生筆下的語言就會體現(xiàn)個性化,如汩汩甘泉清純鮮活,充滿生命力。事實上也只有真的才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最能感動人的。而失落了學生個性的習作,是沒有靈魂的習作。不能反映內(nèi)心世界的習作,不能顯示獨特個性和心靈的本真的習作,也就失去了習作的本質(zhì)意義。
參考文獻:
[1]吳長明.給學生一片自由習作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