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通過藝術教育,論述大學精神與藝術教育的關系。文章從分析大學精神入手,闡釋大學教育目的,指出關注大學生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的關鍵。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多維度藝術鑒賞力,正確認識審美,盡快實現(xiàn)人生社會化的轉換,為新的人生起點作好充分準備。
【關鍵詞】藝術教育 大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050-01
近百年尤其是近幾年來,大學及其教育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視點,自然是千夫所指的大學精神。有大學必然有其精神。對大學精神所特有的形成原因和凝聚意義,人們有著自己深刻的看法。如果說,大學是人類文明禮貌的傳播場所,那么,大學精神就是傳播者的意志體現(xiàn)。大學精神來自一種歷史的積淀,來自于一種人文的塑造——它是獨立、民主、自由,也是自尊、開放、求是的集合。因此,對人的教育必須在社會要求和個人潛能的雙向基礎上全面地實施。在社會與個體需要的兩重性中,保持人的相對完整性,使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是首位——這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標志。這個時候,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要求常常表現(xiàn)出一定的同一性,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倡導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
豐子愷在《<教育藝術論>的序曲》中說過:“……藝術教育是很重大很廣泛的一種人的教育。所以如前所述,新學制度規(guī)程或各學校的學科細則等,在藝術科宗旨的項目下,必須“涵養(yǎng)美感”、“陶冶身心”“養(yǎng)成人格”一類的堂堂的話,原來是十分正當、十分遠大、十分認真的宗旨……?!斌w會這些話,我們還可以追尋到古人在此方面的有關說法,諸如“明勸誡、著升沉”、“成教化、助人倫”等,雖其中不乏農(nóng)業(yè)文明的封閉性,但是它所倡導的和推崇的滋養(yǎng)心性的態(tài)度卻閃爍著其思想之光。與科學技術的終極目標和歸宿不同,藝術教育更關注對人道精神傳遞,印證著人生命過程中的歡躍,當科學技術布滿每一條高速公路、知識經(jīng)濟已見端倪時,藝術教育存在的意義和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顯而易見,藝術教育在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
1.和諧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及豐富的情感生活。
2.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及寬闊的文化視野。
藝術與人的關系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尤其是當它放在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平臺上時,進入到全面教育的層面時,它便是一種優(yōu)化的集合形成的一個有著巨大容量的集合場。藝術教育在實現(xiàn)其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種或幾種情景,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正常現(xiàn)象,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是以一種開放、和諧和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來看待其教育的確鑿價值的,而不是用回避、消極、滯后的眼光去看待的。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精神生活常常是分不開的,人的社會則會背后總是能發(fā)現(xiàn)除了功利以外的諸如信仰、審美、傳統(tǒng)、習俗等精神因素。以“人”的名義切入“生活世界”,正是美術、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精神本質所體現(xiàn)的事。從“人文學科是以主體創(chuàng)造活動”這一命題來看,美術、音樂尋找著人生直接的意義,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神,是生命而不是機器,是個人而不是眾人,是作為主體的人而不是作為客體的人。那種認為美術只是學科專業(yè)、只是花布圖案設計的想法,不僅盲目而且愚蠢。正如奧班恩所認為的:“……那種許多世紀以來扼殺人天然沖動的自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教條主義教育徹底改變之時,就是我們能夠充分實現(xiàn)‘藝術家這個詞不再是職業(yè)的名稱,而是人的天生創(chuàng)造能力勃發(fā)的心境之日,要達到這種心境,我們必須舍棄一切先入為主之見……?!?/p>
我們正是通過這些傳統(tǒng)和近代的思想延伸,將那些歷史上模糊或清晰的思緒注入了今天生命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我們也正是通過藝術自身所特有的意味、形式、內(nèi)容,使我們了解和認識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新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獲得了藝術的感受以及審美經(jīng)驗和判斷能力,同時力圖去建設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全面平衡、全面發(fā)展的智能構造——應該說,這個構造的遠程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促進著我們大學精神的完善。實際上,藝術所具有的跨學科的性質和交叉意識,受益的不僅僅是被“關注”的相關學科本身,而在更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整體價值和意義: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明天。
就一般而言,大學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任務至少包括:
1.培養(yǎng)人才。
2.研究學術。
3.制造思想。
4.教化社會。
重溫我們教育的意義,復興大學精神的價值,這不僅僅是對昨天歷史的一個延續(xù),同時,也是對今天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期望。在19世紀時,西方對學生在學科和學科之外的學習要求已比較全面。事實上,“通識教育”這個詞即體現(xiàn)了其意思。在高等教育領域使用“通識教育”(Genera I Education)始出見于帕卡德在1829年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指出:“美國的高等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的是一種通識教育?!?945年,哈佛大學制定的“紅皮書”對其定義是“通識教育……是指學生所感受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它首先關注的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敝袊髮W受西方大學的影響,在20世紀初期亦十分注意通識性的作用,努力將藝術教育看成是整個大學教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1903年王國維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之宗旨”到1912年蔡元培提出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及有關美育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一批人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觀念?;仡櫧倌陙韲鴥?nèi)大學歷史走過的由通才——專才教育、又由專才——到素質教育的曲折路程,無不折射出我們對藝術教育的態(tài)度和認識的變化過程。俱往矣,今天的理性態(tài)度和人文精神正在驚醒之中!
1997年,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成立;1998年,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的藝術(院)系也相繼成立;清華大學也成立了藝術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方興末艾。一系列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科的建立不僅引動了藝術學科品質與價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為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供了新的空間。這個熱烈而活躍的情景在向人們表明,關注大學的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弘揚人文時代氣象的大學精神,成為一種趨勢。值得指出,中國大學藝術教育的發(fā)育和大學精神、制度的形成有著與西方國家很不相同的情景和路徑,所以,求是地面對具體情況,實在地做些有效的工作,認真地探討藝術教育的問題,都是明智和重要的。尤其是近幾年來,大學的招生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我們正面臨著在大學生中加強其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造就兼?zhèn)涓呱衅返屡c聰明才干、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有鮮明個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新課題。機遇和挑戰(zhàn)無不說明了藝術素質和大學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它以人為出發(fā)點,構建一個全新的路徑。我們由此出發(fā),得以去全力開辟和拓展藝術教育的精彩天地!
作者簡介:
胡新林(1972-),女,江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