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在交際教學法的影響下,角色扮演類任務在語言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中廣泛運用,目前國內各層次的英語教科書均有角色扮演類任務,但大多是孤立的功能性語句和簡單交際任務的結合,缺乏對社會文化范疇的整體性認識和對人物深層心理活動與動機的關照。本文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的思想,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探索將孤立的功能性語句融入邏輯連貫的劇情中,期望由此提高學生對社會文化范疇的整體性認識。
關鍵詞:戲劇與情景小品 需求分析 項目教學
引言
在交際教學法的影響下,角色扮演類任務在語言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中廣泛運用,目前國內各層次的英語教科書均有角色扮演類任務,但大多是孤立的功能性語句和簡單交際任務的結合,缺乏對社會文化范疇的整體性認識和對人物深層心理活動和動機的關照,而對社會文化范疇的整體性認識和對人物深層心理活動和動機的關注正呼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中大語篇的思想,即語篇不是封閉孤立的文本,而是受到社會文化范疇的廣義語篇的影響(Martin, 2007)。
近年來,戲劇表演和情景劇表演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部分英語教師的關注,研究涉及戲劇表演在英語專業(yè)語音教學中的有效性(曹新宇、王宏林,2010),從戲劇表演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劉美蘭,2005)等,有研究者將戲劇表演教學法看作交互式英語教學的新途徑(邵旭,2011),或者更具體地研究英語短劇潛在課程排演的技能指導。
關于戲劇教學模式,Fraida Dubin與Elite Olstain 在Course Design(2002:135-136)一書中提出角色扮演類任務在語言教學中對學習者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的選題正是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篇思想的指導下,基于戲劇教學模式這一全局觀,探索更為有效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而以往語篇分析多運用于閱讀和寫作教學。將孤立的功能性語句融入邏輯連貫的劇情中,有利于提高學習者對社會文化范疇的整體性認識。戲劇項目和情景小品的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在邏輯上有密切關聯的情景和情節(jié)幫助學習者將語法、詞匯、功能結構等語言要素與現實生活場景和實物以及抽象思維活動(如心理狀態(tài)、動機等)之間建立起意義關聯,從而提高學習者聽說技能的學習效果。
1 需求分析和學習情況調查
1.1 調查目的與方法
課程設置必須基于需求分析,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也體現在需求分析上。需求分析是決定課程設置成敗的關鍵,它包括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學習需求分析要求學習者在未來的社會文化和工作情景中必須掌握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包括掌握的順序、方法等,通過這兩個層面的分析才能準確把握課程內容及其內在聯系(單勝江,2011)。
為了解大學英語聽說課上“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開展的情況,學生的需求程度和存在的困難,我們于2015年12月對云南大學2014級非英語專業(yè)I級和II級起點班的學生發(fā)放300份問卷并進行訪談。根據調查需要,問卷設計了12個問題,其中單項選擇題4個,多項選擇題4個,排序題2個,簡答題2個。單項選擇題(題1,題2,題3,題4),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對戲劇和情景小品作為大學英語口語活動形式的認可程度、目前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在口語課堂上開展的情況,包括活動的頻率、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教師對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的要求是否明確。多項選擇題(題5,題7,題9,題10),內容主要針對目前學生參與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所存在的困難、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對英語學習(尤其是口語學習)的作用,學生希望開展什么內容的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等。排序題(題8,題10),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對戲劇或情景小品表演中常見毛病的認識和學生最需要英語教師在哪些方面提供幫助。簡答題的設置,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目前所在大學英語聽說課最滿意的教學活動或環(huán)節(jié),以及最希望開展什么樣的課堂活動。我們共收回有效問卷268份(其中I級起點班155份, II級起點班113份)。此外,我們還對部分被調查者進行了訪談,下面我們根據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展開討論。
1.2 調查的結果與討論
1.2.1 學生對“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需求明確
問卷題2是針對學生是否有“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的相關需求而設置的,調查發(fā)現,有近10%的學生認為“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對英語學習非常重要,另外54%的學生認為重要,還用其他28%的學生雖然不清楚是否重要,但認為應該有用,與此相比,只有8%的學生認為“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對英語學習沒有用,或不重要。說明絕大部分接受調查的學生都希望開展“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
對于戲劇或情景小品與其他口語活動主要的不同之處(題7,多選):60%的學生認為情節(jié)完整性不同;45%認為難易程度不同;61%認為真實感不同;62%認為參與度不同;37%認為語言規(guī)范性不同;3.5%提出其他,例如難易度不同等。這一結果表明,受訪學生贊同“戲劇或情景小品”,因為它比其他口語活動情節(jié)更完整、更有真實感,因而參與度也會更高。
問卷題9是多選題,主要針對學生如何看待“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對英語學習(尤其是口語學習)的作用。答案主要集中在選項C、D、E,分別為:有助于提高英語口頭表達的熟練程度87%、有助于提高交流技巧79%和有助于提高文化意識71%。而認為沒有什么作用的同學不到2%,表明學生對“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需求明確。
1.2.2 目前,規(guī)范的“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模式尚未形成
問卷題1、3、4主要針對“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在口語課堂上開展的情況。調查發(fā)現,不同班級“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的開展沒有形成規(guī)律。在II級起點班受訪的113名學生中,表示每個單元開展一次的占24%,而在I級起點班的155名學生中,這一比例僅為2%,在所有受訪對象中,45%的學生表示所在班級有時開展,有時不開展此類活動。
當被問到聽說課老師在布置戲劇或情景小品表演時是否有明確要求時,I級起點班的受訪對象中較為集中的選擇是32%的學生表示偶爾有,24%的學生表示基本沒有。與此不同,II級起點班的受訪對象中,43%的學生表示每次都有,而19%表示時常有。
對于“戲劇與情景小品”活動的參與度情況,受訪對象中,II級起點班的學生有34.5%選擇“絕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參與活動”,26%選擇“大部分同學沒有什么積極性,只有個別同學主動發(fā)言”,而I級起點班的情況則是25%的學生選擇“絕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參與活動” 34%選擇“大部分同學沒有積極性,只有個別同學主動發(fā)言”。其余選項在兩種班級中的比例如表1所示:
1.2.3 學習困難,期望得到的指導和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問卷題5和題10主要針對目前學生參與“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存在的困難和學生希望開展什么內容的戲劇和情景小品活動。對于在參與戲劇或情景小品表演的過程遇到的困難(多選題),I級起點班和II級起點班的情況一致,最集中的是B.欠缺相關的文化背景或知識,占54%(平均百分比);D.詞匯量不夠49%(平均百分比);E.不能用英語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占59%(平均百分比),另外還有35%的學生選擇C.聽不太懂其他參與者的表達;11%選擇A.不清楚活動要求和目的。學生希望“戲劇或情景小品”的內容 (可多選)依次為:A.英美經典劇目,76%;E.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劇,62%; D.學生的原創(chuàng)劇,59%;C.搞笑劇,48%;B.中文經典劇目,40%。另外還有學生認為,戲劇或情景小品表演中常見的問題主要是參加演出的同學從始至終照著稿子念,或者說話沒有感情,主要角色之間的臺詞分配嚴重不均勻等。針對常見的毛病,期望得到的指導依次是:明確的任務要求,教師能提供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包括詞匯表達等,另外還包括:活動內容有新意且兼具現實意義,及時的點評和反饋,各個環(huán)節(jié)時間節(jié)奏的把控等。
2 “戲劇與情景小品”項目教學模式
2.1 目標定位
“戲劇與情景小品”作為大學英語聽說課常規(guī)的教學活動,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非常必要。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一般分為聽說和讀寫兩種課程,配套的統(tǒng)編教材雖然選材多樣,注重文化意識,但學生在對相關話題進行討論時,或就相關情景進行角色扮演時卻常常困難重重,要么三緘其口,要么言之無物,或是詞不達意,敷衍了事,沒有達到提高口語交流效果的目的。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包括:
第一,主流的語言教材在語言輸入環(huán)節(jié)的素材多以第三人稱敘述或議論為主,雖然語言精準性高,卻始終多少存在距離感,學生難以快速轉化為有效的產出,因而挫傷了積極性。
第二,幾乎所有聽說教材都按不同情景或表達需求,提供功能語句和常用詞匯與表達,但所設計的活動任務主要側重語言操練,忽略交流深度(真實的情感表達)、語篇的完整性和會話策略的豐富程度。
2.2 課堂教學:項目教學模式
“戲劇與情景小品”課堂教學主要采用項目教學形式開展,體現為學生合作完成一個10分鐘左右的現場表演或微電影制作,并且提交一份中英文腳本和300詞左右的觀劇導讀。由此,學生體驗到“戲劇與情景小品”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分工協(xié)作,各司其職,分階段完成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包括選擇劇本、研讀劇本、任務分配(設計場景、角色分配、撰寫觀劇導讀)、排練、匯報表演、反思,并且體驗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階段性成果。選用經典劇本的項目組要先細讀文本,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理解劇本的內文本和外文本意義,之后確定所選場景能夠展現項目組對所選劇本的深度理解。對教師來說,在指導項目組學生細讀經典劇本的過程中,為了進行有效指導,需要先掌握一定的文本分析理論和操作方法,并且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確保為學生提供正確而有啟發(fā)的指導。采用原創(chuàng)劇本的項目組,所選劇本應當更具有現實意義,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打開視野,不要僅局限于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要聚焦身邊發(fā)生的事,尤其是具有社會和時代意義的事務。根據目前試點班級學生的反饋來看,“戲劇與情景小品” 項目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參與度,深化聽說活動內容方面效果顯著,但具體操作時有幾個問題還需深入思考:如何做到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階段性進步?原創(chuàng)劇本的語言規(guī)范性如何把控?
3 結語
我們提出的“戲劇與情景小品” 項目教學,目的是要盡量避免大學英語口語課目前存在的口語活動學生參與度低,活動形式單一,內容較淺且零散、關聯度低等問題。該項目教學的實施需要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我們的調查表明:
第一,這是一門符合學生當前英語學習需求的課程,得到絕大部分受訪對象的肯定;
第二,與現行教材的口語活動相比,“戲劇與情景小品” 項目更突出內容的深意及其對語言形式選擇的影響,有利于從內向外提升語言規(guī)范性,避免死記硬背,有利于提升交流實效,保持語言活力。
第三,內容的選擇突出經典性和實效性,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
第四,“戲劇與情景小品” 項目教學需要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
隨著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不斷發(fā)展,針對教學模式的探討會更加深入。我們相信“戲劇與情景小品” 項目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英語語言文化魅力,并且更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運用英語進行思想交流,在切實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提升人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蔡繼剛.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64-167.
[2]曹新宇,王宏林.戲劇表演在英語專業(yè)語音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0(12): 55-58.
[3]劉美蘭.從英語戲劇表演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4):410-413.
[4]邵旭.戲劇表演教學法:交互式英語教學的新途徑[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24-126.
[5]黃金葵.大學英語情景小品與戲劇項目教學模式改革行動研究[J].中國外語教學,2014(1):24-33.
[6]單勝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7]Nunan, D.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8]Dubin, F. & E.Olstain. Course Desig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9]Martin, J.R.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責任編輯 張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