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歡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濟寧 261000)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銜接與連貫
——以《紅樓夢》為例
馬 歡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濟寧 261000)
J. L. 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在語言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本文著重運用該理論對《紅樓夢》中的語篇銜接與連貫進行研究。研究表明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不單指通過語言手段達成的語篇表面意義的連貫,還包括人心理過程。只有充分考慮言語行為理論要素, 才能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真正理解語篇。
言語行為理論;語篇分析;銜接與連貫
銜接與連貫是語篇研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Halliday & Hasan (1976) 認為銜接是連貫必不可少的條件,連貫是在銜接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國內(nèi)外的學者(Geoff Thompson 2000; 胡壯麟 1994; 黃國文 1988)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闡釋:一是語言形式上的銜接未必能導致語義上的連貫,連貫是話語與語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二是語篇的連貫是在一定的認知語境中交際雙方心理互動的結(jié)果。本文以《紅樓夢》為語料,在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從顯性與隱性這兩種銜接手段出發(fā)來具體分析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進而更好地理解語篇。
2.1 言語行為理論
J.L.Austin(1962) 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構(gòu)成。言內(nèi)行為是指語篇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指話語的言外之意;言后行為指話語對聽話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
2.2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語篇指一系列連續(xù)的話語構(gòu)成的語言整體,是一個語義單位。銜接與連貫是語篇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Halliday & Hasan (1976) 提出了5種銜接手段: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當語篇中一個成分的含義依賴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產(chǎn)生銜接關(guān)系。而連貫存在于說話人的頭腦中,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無法在語篇層面找到線索。即語篇的銜接是顯性的,而語篇的連貫是隱性的。
3.1 言內(nèi)行為(字面意思)與語篇的顯性連貫
銜接手段都是顯性的,其字面意義對聽話人而言是有形的。顯性連貫在《紅樓夢》中隨處可見,例如:
(1)一語未了,忽聽外面人說:“林姑娘來了?!?/p>
話猶未了,林黛玉已搖搖走了進來。一見了寶玉,便笑道:“噯喲,我來的不巧了! ”
在這句話中,明顯的銜接手段是照應,人稱代詞“我”照應前面的林黛玉。
(2)“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此句顯然省略了眾多主語,前一句省略了《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用畢生的心酸與淚水寫下了這部驚世之作。后一句省略了眾人這個主語,補充完整應是:“(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眾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關(guān)注銜接手段只能認識語言的共性,說話人需要更關(guān)注說話行為本身,關(guān)注語言的個性特征,即注重言內(nèi)行為,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話語目的。因此,言內(nèi)行為層面上的連貫主要是通過語篇內(nèi)的語言語境來實現(xiàn)的。
3.2 言外行為(言外之意)與語篇的隱性連貫
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語篇的連貫不完全是依賴于語法、詞匯等銜接手段來實現(xiàn)的,有時以隱性的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聽話人通過言外之意去理解說話人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
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p>
這里所謂的“辣子”并不是平日里所見的蔬菜辣椒,通過王熙鳳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高調(diào)出場,結(jié)合語境可知這里的“辣子”專只王熙鳳,與辣椒有相似之處,形容人性格潑辣火爆。由此可見,有些語篇沒有顯而易見的銜接手段,但是仍然很連貫,這正是言外行為的作用。言外之意的實現(xiàn)依賴于交際雙方內(nèi)心世界的互動,涉及語言的認知過程。
3.3 言后行為(言后效力)與語篇的無形連貫
言后行為是指話語對聽話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如果說連貫是語篇的無形網(wǎng)絡,那么言后行為則更是無形的語意連接手段。聽話人在聽到話語(言內(nèi)行為)、理解話語(言外行為)后,會產(chǎn)生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心靈互動的結(jié)果,屬于復雜的心理過程。語篇是否連貫在于聽話人能否真正理解說話人的意圖。例如:
寶釵因笑說道:“成日家說你的這塊玉,究竟未曾細細的賞鑒過,我今兒倒要瞧瞧。”
寶玉:(亦湊過去,便從項上摘下來,遞在寶釵手內(nèi)。)
寶玉沒有說話,而是直接用行動作出回應。當他聽到寶釵的話并理解到她的話其實是一種指令時,他作出動作去回應,事實上這是他心理過程的結(jié)果,語篇達到了言后效力,語意上是連貫的。語篇包括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而沒有言后效力。但是如果交際雙方的互動是做出了行動,則視為具有效力的語篇。所以,言后效力是交際者雙方在共有知識的基礎上心理互動的結(jié)果。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文化魅力及博大精深的學術(shù)底蘊,是語言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語料。本文借助《紅樓夢》著重分析了在言語行為理論下語篇銜接與連貫,主要從顯性、隱性和無形三方面詳細地分析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旨在從語篇的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的不同層面探討語篇連貫的問題。言內(nèi)行為是關(guān)注話語本身;言外之意是通過交際雙方的理解和認知,實現(xiàn)語篇的連貫;言后行為則是對說話人的話語做出動作上的反應,實現(xiàn)語篇的連貫。使用言語行為理論會使語篇分析變得更為清晰,更好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將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
[1] See J. L. Austin,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Clarendon Press.
[2] Geoff Thompson,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See Halliday, M.A.K.&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4] 黃國文, 1988, 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5] 胡壯麟, 1994,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馬歡(1990-),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研究生,曲阜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H314
A
1672-5832(2016)11-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