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萬里
摘 要:隨著電腦的普及,書法已不被中小學生重視,特別是毛筆書法。當前我國的毛筆書法教學存在著種種弊端,沒有對學生進行整體的書法教學,書法和寫字的概念模糊,把書法教學和寫字教學混為一談。種種情況嚴重阻礙了書法教學,使書法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局面。鑒此,筆者根據(jù)自身多年書法教學實踐經驗,提出“握、讀、探、練、思”五步提高小學生毛筆書法水平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執(zhí)筆 讀貼 探究 訓練 反思
一、小學書法教學的現(xiàn)狀
隨著電腦的普及,書法已不被中小學生重視,特別是毛筆書法。為了更好的傳承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小學書法教學已成為當務之急。當前我國的毛筆書法教學存在著種種弊端,沒有對學生進行整體的書法教學,書法和寫字的概念模糊,把書法教學和寫字教學混為一談,把寫字課可當作書法課上,把書法課當作寫字課上。有時甚至把書法課讓位給其他課,種種情況嚴重的阻礙了書法教學,使書法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毛筆書法的教育和傳播出現(xiàn)危機
毛筆書法集中地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本質上講毛筆書法的延續(xù)也是中華民族延續(xù)的一種方式,而毛筆書法的延續(xù)往往是通過一代代地傳授與學習得以實現(xiàn)的,小學生又是接受這種傳授的主要對象。但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代社會的滾滾車輪大有毫不留情地將這古老的藝術甩掉的來勢,社會和家庭又因毛筆書法的實用性逐漸失去而淡化了對它的熱情,書法慢慢變成一種可學和不可學的擺設。
其實,大部分人都不明白,接受毛筆書法教育的學生能獲得一種極強的協(xié)調和自控能力,為學習其他學科,培養(yǎng)其他技能打好一個良好基礎。
(二)寫字與書法的矛盾趨予尖銳
寫字與書法是兩個有本質區(qū)別的概念。寫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實用性,書法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作,抒情和欣賞,重藝術性,寫字力求以最短時間和較少精力盡快達到目標,書法則需要以畢生的精力來探索,目標也無止境。但寫字和書法又是這樣的密不可分。書法必須是寫字,如果不是寫字,而去寫(畫)其它玩藝,又何必叫書法;而寫字則為書法充當了由實用美向藝術美過渡的橋梁,但寫字卻不是書法。實際中寫字與書法間會遭遇許多困惑:寫字好的:芍乏生,甚至指導寫字有突出成效的老師,很少能在書法展上入選,而全國書法展的優(yōu)秀作者,按照他們的觀念教學,也大多難以得到教育部門的首肯。長期維持寫字規(guī)范、端正、清楚的要求,藝術靈性難免受到壓抑,而在相當程度上,以后當書法家是沒有希望的。
(三)毛筆書法教學的模式僵化。
隨著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一些藝術學科的基礎教學,均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與改革,其成就之大,影響之廣均前所未有,相比之下,小學書法基礎教學,則多陳陳相因而使得教學模式僵化。
筆者認為,小學書法教學的出路在于敢于突破舊有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對涉及到的諸多方面給予重新審視并進行大膽改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始終貫徹啟發(fā)式教學思想,并本著系統(tǒng)、循序漸進的原則,多樣、靈活地去開展教學。展望未來,在小學毛筆書法教學這塊園地中,還是大有可為的。
二、“握、讀、探、練、思”五步策略
(一)握——執(zhí)筆的原則
如何正確執(zhí)筆是能否正確用筆的前提,是能否把字書寫好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它一直都被書法老師所重視。一個初學者應該選用什么樣的執(zhí)筆方法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指實掌虛
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緊緊靠攏,不要漏縫,拇指中間,關節(jié)向外凸起,使掌心空虛,像握著一個雞蛋的樣子。無名指和小指不要碰著掌心。這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則,只有指實,掌虛、腕才靈活,運筆才自如。
2、管直腕平
有的人寫字筆管總是斜的,這樣容易造成偏鋒用筆。當然,筆管不能每時每刻總是垂直紙面,寫起字來有提,有按,有起,有倒,不可能老是紙面夾角成90°,但總的姿勢是應該保持垂直的。腕平則要求在練習書法時手腕大體上與舊頂平行,以便于書寫。
3、松緊適度
即前面所說的執(zhí)筆時用力不可過大,亦不可太小,過緊則死,過松則寫出字來沒有力度。
4、高低相宜
執(zhí)筆的高低,可根據(jù)所寫的字的大小和不同的書體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寫大字執(zhí)筆宜高,小字宜低,行、草書宜高,楷書宜低。少兒學書的時間短,以執(zhí)筆略為低為宜,這樣更便于掌握毛筆。
5、五指執(zhí)筆
兒歌因為其朗朗上口的優(yōu)點,成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的教學形式。為了讓學生能牢牢記住執(zhí)筆方法,本人特創(chuàng)編了一首執(zhí)筆歌,每節(jié)書法課比吟:“拇指食指上節(jié)捏,中指緊勾貼,無名指頭向外抵,小指幫忙不要歇??偨Y為四個字即:捏、勾、抵、幫。
(二)讀——讀貼的方法
讀貼是學生對所學字帖的一個熟悉的過程,主要包括了解作者、讀準字音、 理解書寫內容大意、初步感受臨寫對象的用筆、結體和布局特點。而讀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精細觀察
在讀帖時,一定要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么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在讀帖時,還可以用反向思維進行思考。比如某個點畫或某個字為什么這樣粗重,寫得細弱些成不成?有的為什么要這么寬,寫得窄點成不成?有的為什么這么歪,不歪成不成?歪得多點或歪得少點成不成?不向這個方向歪,向其它方向歪成不成?多問幾個為什么,帖讀得也就有些深度了。
如:歐體楷書中的“西”字(如右圖),這是最具歐體風格的字之一。指導學生讀帖時,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首橫的長度特別長,幾乎與下面的口同寬;下面口字特扁,且豎與橫不封口,觀察馬虎,往往成了封口狀,最后一橫也往往不會向右出頭延伸;在觀察結字規(guī)律時,首橫與下面的口字距離很寬,不注意,臨寫時就會靠得很緊,這就偏離了歐體風格,與原帖大相徑庭。
2、對校原帖
對比原帖,寫得不像之處便是錯誤之處稱之為校貼。要從用筆、結體、章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比較分析,查找原因,再有針對性地加以改正。如果每次都能解決一個問題,便可以一步步接近原帖了。反之,若一遍遍重復錯誤的東西,只有使痼疾加深,不治而亡。我們反對臨帖時做蜻蜒點水式的一抹而過的做法,“信筆為體,聚墨成形”的瀟灑背后是作品淺薄、蒼白,是沒有什么豐厚、深沉的內涵可言的。沉不進去,當然出不來,只能是死路一條。當然我們更反對照貓畫式的一遍遍盲目抄帖,我們的目的不是量的積累,而是質的飛躍,量變并不等于量的簡單累積,關鍵是“變”,而不是重復。那種“日畢萬字”的精神是可嘉的,可瞎子點燈白費蠟式的做法實在是毫無價值。北京師大書法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老先生說得好:“我們要求: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獲;要用頭腦的分析代替無意義的重復,用頭腦的運動代替時間的流逝;用思維代替最變的積極,用頭腦的分析代替變的過程,要力求做到練一遍有一遍的進展……”大概,真正的聰明者要用這點小“苦”去換取大“功”。
如:“九”、“成”、“宮”三字的臨寫(見下圖),“九”字起筆的按不夠深,導致筆畫偏細無力,不厚重;“成”字的第二筆“撇”收筆過于生硬,導致字形走樣喪失美感;“宮”字寶蓋頭的一點觀察不仔細,過于短小,沒有破橫,且寶蓋頭與第一只“口”距離過緊,整個字顯得局促,不夠舒展大方,再次臨寫時要及時糾正。(與原帖校對查找缺點)
3、強行記憶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里。
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宋高宗學《楔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庇^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xiàn)于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
如:在臨寫歐體九成宮以下一列字后(見右圖),就要試著去背臨以加深記憶,這一列字不能光是單個背臨,要把這六個字之間的造型章法當成一個整體寫:首字“王”稍小呈扁狀,第二字放寬放扁,第三字整體更大且字形拉長,第四字又放寬放扁,第五字稍微收斂,但字形稍稍縱向發(fā)展,最后一字又回歸扁狀。這種:“扁-更扁-拉長-更寬扁-縱向稍長-扁”的字形變化一定要熟記于胸,到時在脫貼背臨或創(chuàng)作時就會胸有成竹,能寫出與原帖風格相似的作品來。
4、學會感悟
任何事情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必須要有感悟。毛筆書法學習也是如此,因為一切靈感都來源于感悟。當李白看到瀑布從天而降,就感悟出“飛流直下三千尺,已是銀河落九天?!痹娙松仙蠘翘菥透形虺觥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笨纯刺端透形虺觯骸疤肚逡伤疁\,荷動知魚游?!备形蚴嵌喾矫娴?,是從生活、自然中來的。感悟應該養(yǎng)成習慣,應該經常的,有目的的進行培養(yǎng)。自古以來,大書法家的字寫的那么好,關鍵在于他們有獨特的感悟,把這個感悟運用到書法上,形成一個宣明的風格,被后人所推崇。張旭看到孫二娘舞劍就感悟出:劍法即筆法,寫出酣暢淋漓的大草;顏真卿看到水珠在墻上留下就感悟出:“屋漏痕”,感悟出書法的中鋒用筆,用篆書的筆法寫出了晚年的杰作《麻姑先壇記》。
如:在教歐體楷書“王”字時(見右圖),我提醒學生仔細觀察王字的三橫,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學說像一把尖刀或砍刀的刀刃,整橫從起筆至收筆逐漸變粗。這時及時肯定同學:這是一種從筆畫形狀上的感悟,非常好,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姑且叫“刀橫”吧!以后在寫歐體“橫”時,至少線形不會走樣。
(三)探——探究性的學習
書法教學同語數(shù)教學一樣,探究性學習法同樣適用于書法教學中。它是書法教學中創(chuàng)造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探究
1、直觀性較強的知識探究
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部分漢字來自生活實際,所謂“書肇自然”。運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表象,把學習內容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可讓他們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探究活動,獲得一定的感知。如教學顏體楷書中的“浮鵝鉤”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說一說它像生活中的什么?(鐵鉤、鵝頭)根據(jù)學生回答,師生共同得出的浮鵝鉤的書寫特點。
2、遷移性較強的知識探究
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探究出新知識,得出書寫規(guī)律,稱知識的遷移,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他們善于思考、探索,從舊知識中找到解決新知識的途徑,提高書寫能力。如教完“山”字之后,可讓學生試寫帶有“山”字旁的“嶺”、“峻”等字,找出“山”字作為偏旁書寫的異同點,從而得出“山”字旁的書寫規(guī)律。
3、學習方法相似的知識探究
將同一類型知識放在一個階段里學習,找出其共同規(guī)律,使學生舉一反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使書法教學不至于乏味,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楷書結構規(guī)律時,把每一類規(guī)律進行分析、探究,然后讓學生舉例試寫。
4、實用性較強的知識探究
書法教學不僅在課內,課外也很重要。課內注重知識傳播,課外注重知識的實用,使學生勇于探究,提高創(chuàng)作欲望,學以致用。如每年寒假,筆者都會組織部分學生到集市開展“送春聯(lián)”實踐活動,運用所掌握的書體進行現(xiàn)場書寫。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也得到了社會大眾的一致好評。
探究性書法教學始終注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舊知與新知的連續(xù),從而獲得新知識,提高學生書寫水平、打破傳統(tǒng)書法教學單一、乏味的授受式教學,獲得課堂教學最佳效果。
(四)練——多樣形式的訓練
書法的學習應該有個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培養(yǎng)學生對書法藝術美的體驗及表現(xiàn)能力,教學中安排一些特別訓練對提高書寫水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對毛筆的體驗訓練。
每個學生都喜歡拿起筆亂畫,于是我也常教學生畫一些簡筆畫。首先嚴格要求執(zhí)筆,做到指實掌虛,執(zhí)筆要低一些。在畫的同時要講解簡單的用筆,知道什么是藏鋒、露鋒、中鋒、回鋒等,并漸漸會用。通過一段時間學簡筆畫,對毛筆性能的掌握在手法上就更豐富些。
2、對線條美的體驗訓練。
具體可出示不同長短、粗細、濃淡、枯濕的線條,或者對不同范帖線條的比較、分析,讓學生充分觀察,再進行嚴格的惟妙惟肖的模仿訓練。
3、對用筆速度的控制訓練。
速度的差異,可給人帶來輕盈、快捷和沉重、緩滯的不同感觀,可通過對各種書體的每個具體筆畫的比較、模仿,或教師的示范講解,讓學生體驗到速度的差異與線條的力度、枯澀、蒼潤等質感的關系。
線條速度力度枯澀濃淡對比:如上圖中第三列與其它四列相比,線條明顯枯澀;速度較快且力感較強,給人以線條的質感美。
(五)思——學習過程中的反思
1、思徘徊期
任何事物都是曲折徘徊中前進,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徘徊期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在這個時期由于視覺接受能力與手的表現(xiàn)能力是不能協(xié)調,即“眼高手低”,因此,學生在這段時期的學習書法時情緒會顯得煩躁。在這段時期,我首先會充分肯定學生的鑒賞能力比過去有了提高,然后再適時加以鼓勵:“如果你鑒賞書法的能力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就不可能看出問題。看不出問題,就會安于現(xiàn)狀,安于現(xiàn)狀,就會停滯不前??闯隽藛栴},才會產生不滿意的情緒,這正是一種可喜的現(xiàn)象。在這個關鍵時期,只要具有知難而進、尋根究底的精神,就能順利渡過徘徊期達到新高度?!?/p>
2、思換帖
就像吃菜一樣,同學們長時間練一種字體,視覺容易疲勞,缺少藝術感覺,練字總是沒有進步,這時不妨換一種字體進行練習。我?guī)У臅ㄉ鐖F中的張某某同學,練歐陽詢的楷書已一年時間,有一段時期一直沒有進步,我試著改換行楷《智永千字文》讓她練習,她感到新鮮,興趣很濃,居然寫得很好。后來再練歐體又有了新的藝術感受,結構把握很準,用筆也很勁挺?,F(xiàn)在又開始聯(lián)系隸書,一幅習作還在校書法大賽中奪魁,可見適當換帖效果還是不錯的。
3、思信念
在徘徊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同學們學書受挫,進步緩慢,有時為了掌握一種筆法,往往要練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對缺乏毅力的人來說,感到難忍難熬,這時同學們要多讀古今書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懂得做任何事都有一定難度,不可能一帆風順,不讓“難”、“懶”二字冒頭,發(fā)揚持之以恒、刻苦磨練的精神,字才能有長進,信心也能與時俱增。
總之,書法學習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只有用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勤學苦練相結合,書法教育學習過程才能事半功倍,達到理想效果。
三、實踐成效
(一)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的轉變
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我己切身感受到教育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自己的教科研意識有所提高,教育觀念也有了較大轉變。
1、逐漸樹立起現(xiàn)代教育教學觀
認識到課堂的范圍其實很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和教材僅僅是“大課堂”中的一小部分,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要積極尋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敏銳地進行挖掘利用,生成新的教育材料。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2、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生觀
“握、讀、探、練、思”五步練字法使學生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學生身上的新亮點。我發(fā)現(xiàn)有些平時被視為“學有困難”的學生卻很會發(fā)表評論、很愿意在網(wǎng)上搜集書法學習資料等。這就促使我以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去重新評價眼前的這批學生,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堋?/p>
(二)學生毛筆書法水平的提高
隨著課題實踐和研究的進程,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的毛筆書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毛筆書法這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
學生們通過送春聯(lián)、書法比賽等書法實踐活動,了解了與書法有關的歷史知識,更了解了學習書法的意義。
2、學生書法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
有了一定書法知識積累,加深了書法文化的認同感。從我對典型學生的跟蹤記載來看,學生對書法學習興趣濃厚,印象深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
3、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得到了豐富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拔铡⒆x、探、練、思”五步練字法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它使學習過程化難為易。課上,學生們歡快的齊念我自編的書法兒歌;中午、傍晚,都能看到許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往書法教室里跑,他們是去看他們親手布置的展覽園地;他們是興致勃勃地去練字,怡煉身心……
4、學習習慣和能力獲得提升
姿勢訓練和技法學習得到初步培養(yǎng),在毛筆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親歷了從握筆姿勢——書寫姿勢——基本筆畫,字體的觀察、體驗、比較,反復練習這一系列的過程,親歷了優(yōu)雅文明的談吐,規(guī)范的舉止訓練等過程。
通過“握、讀、探、練、思”五步練字法,較多學生改變了以前“厭寫”的態(tài)度,對書法的興趣增強了。在老師的指導、同伴同學的幫助,以及自己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作用下,他們廣泛欣賞、學習,初步領略到了書法中蘊藏的內涵是那樣的豐富、生動與精彩,提高對書法藝術的了解程度,培養(yǎng)了對學習祖國文化藝術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了對民族精華文化藝術的認識和認同感。如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練字已經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學生的練字熱情標志著毛筆書法興趣的高漲。只要我們正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書法興趣,學生一定會回饋以一手漂亮的字。
參考文獻:
[1]陳振濂《書法教育學》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
[2]白砥 《書法空間倫》2005
[3]《青少年書法報》2005年第25期
(蕭山區(qū)漁浦小學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