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欣
《教育部關于“十五”期間進一步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意見的通知》指出: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質量,要“以培養(yǎng)殘疾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目標?!庇纱丝梢?,加強聽力障礙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對聽障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及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難、促進事業(yè)的成功。但是在新疆和田地區(qū),聽力障礙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很差,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語言溝通障礙
語言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溝通方式,多數(shù)聽力障礙學生不能使用口語與正常人進行交流。在新疆和田地區(qū),由于特殊教育剛剛起步,聽力障礙兒童能使用手語的很少,而正常人能夠掌握手語的人幾乎沒有,即使是作為聽力障礙學生和正常人共同交流工具的書面語,在溝通上也存在著很多困難。這就導致了聽障兒童與正常兒童在溝通上的隔閡,導致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與鍛煉,使社會交往難以繼續(xù)和產生誤解。
2、不良的心理因素
多數(shù)聽障學生因自己的缺陷,害怕與正常人打交道,不與正常人交往,怕被別人笑話而形成自卑、封閉和多疑心理。
3、缺乏社會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識
由于受聽力障礙的影響,聽障兒童對于社會交往的基本禮儀、習慣、方法等無從感知。聽障兒童與正常人的溝通顯得不合拍。導致聽障兒童在與正常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魯莽、無禮、冒失等交往失敗行為,使其與正常人的溝通受到很大阻礙。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怎樣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1、堅守語文課堂陣地,加強日常交往語言的積累
我在教學中,經過反復的舌操、唇操練習,幫助學生能逐漸看懂說話人的口型;然后再進入“讀”、“說”和“寫“的階段,通過反復誦讀課文,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句式,并嘗試“說”出、寫出相仿的詞語或句子。聽障兒童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我耐心做好演示、引導、啟發(fā)工作,通過大量師生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學會社會交往中常用的語言。
2、在活動中,提高聽障兒童社會交往技能
聽障兒童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日常交往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教,學生學,聽障學生常會覺得枯燥乏味,運用語言進行交往時也很容易造成脫節(jié)。因此,除了在語文課堂內的語言訓練之外,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讓聽障學生學習說話,學會交往。在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開口說話的機會,形成聽障學生表達需要和愿望的氣氛,提高其語言表達技能,提高其溝通能力。
聽障學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為和動作,但往往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做起來顯得機械、呆板。我在教學中,采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結合生活實際設定情境,如打招呼、過馬路、問路、買東西等,通過反復練習和講解,讓他們明白在這些情境下怎么做。社會交往是雙向的,我在教學中,讓聽力障礙學生學會“ 換位思考”。請求別人幫助時,要有禮貌、用商量的口氣,如“叔叔,能不能給我一杯水喝”;得到別人幫助時,說聲“謝謝”,無意中妨礙他人時, 要說聲“對不起”。這些文明禮貌用語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我在教學中,還創(chuàng)造條件,有意識地讓聽力障礙學生與正常孩子一起玩耍、學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聽力障礙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3、讓聽障兒童克服心理障礙,增強交往自信心。
特殊學校的老師不僅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上關心聽障學生,還應該懂得怎樣從心理上去引導、關心他們的成長。
(1)幫助聽障學生消除自卑心理。我在教學中,經常對聽障學生進行鼓勵,通過各種活動,讓聽障學生懂得,除了語言和聽力上的小差異外,自己同正常兒童沒有什么不同,正常兒童能做的事,我們自己一樣可以做,使他們樹立社會交往的自信心。
(2)幫助聽障學生消除自閉心理。我經常鼓勵聽障學生同他人進行社會交往,并為聽障學生創(chuàng)造社會交往的機會。例如:開展班級和班級之間的活動交流,讓聽障學生自己與其他班級的學生去溝通交流,安排好活動準備工作。
(3)幫助聽障學生消除猜疑心理。
我在教學中,對聽障學生進行社會交往基本禮儀的指導。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來教會聽障學生如何尊重他人,學會換位思考,讓聽障兒童了解別人的心理,逐漸消除猜疑心理。
4、引導、指導家長,共同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家長與聽障兒童聯(lián)系最密切,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教育孩子應是父母的天職,既然聽障兒童生理上有了缺陷,家長就更應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尤其是社會交往技能。家長應多帶領孩子參加各種社會交往活動,在活動中教孩子說話,教孩子的基本禮節(jié),教孩子遵守各種社會規(guī)范。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聽障學生的家長都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殘疾。部分家長愛面子,不愿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聽障兒童,不愿意甚至限制孩子與別人交流。我在教學中,通過家長會、短信、電話等方式引導家長認識聽障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家長掌握與聽障兒童交流的語言及方式方法,調動家長教育孩子的積極性,讓家長能掌握一些教育技能,幫助聽障兒童健康成長。
總之,聽障學生良好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家長經常進行引導和幫助,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多讓聽障兒童參加各種社會交往活動。這樣,聽障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