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昆曲笛與江南絲竹曲笛演奏特點的異同
■張偉
昆曲是指自中國14、15世紀以來,以昆山腔為主要音樂元素的曲唱藝術(shù)表演體系;江南絲竹則是流行于我國江、浙、滬一帶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是中國傳統(tǒng)絲竹樂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們都是我國南方傳統(tǒng)民族音樂風格的主要代表,而曲笛也歷來是昆曲和江南絲竹中重要的伴奏和主奏樂器,在兩者中的演奏特點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亦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特點。對昆曲笛與江南絲竹曲笛演奏特點進行對比、梳理和研究,對更好地掌握南方笛子的演奏風格有著極大的裨益。
曲笛;昆曲;江南絲竹;演奏特點
笛子,素有梆笛、曲笛之分,梆笛是指為北方梆子戲系統(tǒng)的戲曲伴奏時所使用的笛子,如二人臺、秦腔、河北河南梆子、蒲劇和評劇等,多使用E調(diào)以上的各種笛子;而曲笛指的是為南方昆曲伴奏時所使用的笛子,多使用C、D調(diào)笛子。
曲笛的音色委婉、醇厚、柔和、甜美、細膩、含蓄;高音明亮干凈、響而不燥,中音圓潤清秀、恰到好處,低音飽滿渾厚、不虛不飄;時而低沉,時而明亮,韻味十足,極具內(nèi)涵。昆曲和江南絲竹均起源和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是南方音樂風格的主要代表,兩者的音樂曲調(diào)委婉動聽,細膩甜美。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伴奏和主奏樂器都是曲笛,昆曲笛與江南絲竹曲笛的演奏特點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亦有著各自鮮明的個性特點。而在這似與非似之間似乎還隱含著一種傳承關(guān)系。
昆曲是指自14、15世紀以來,以昆山腔為主要音樂元素的一種曲唱藝術(shù)表演體系。
明代的北曲清唱家魏良輔參考了海鹽、余姚、弋陽等聲腔的優(yōu)點,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對原有的昆山腔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使之成為了一種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昆腔,曲名時曲”,這便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昆曲,又稱為“水磨調(diào)”。伴奏的樂器也摒棄了之前以簫、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傳統(tǒng),改用曲笛、弦子(南弦,形似今三弦,古圓身稍細)、懷鼓(又名點鼓)、提琴(一種民族拉弦樂器,琴筒為椰殼桐木面,四度定弦)為主要的特色伴奏樂器,并將管、笙、琴、琵琶等民族樂器集于一堂?!敖窭ド剑ㄇ唬┮缘压荏吓垂?jié)而唱南曲者,字雖不全,頗相諧和,殊為可聽,亦吳俗敏妙之事”。曲笛便逐步成為了昆曲的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在昆曲中,曲笛演奏的最大特點是要貼近人聲,根據(jù)聲腔的演唱特點來調(diào)整演奏,“依腔”,“貼調(diào)”。昆曲的演唱講究唱法上的吐字、收音和過腔(又稱布調(diào)),要求做到“鳳頭、豹尾、豬肚腸”。說的是吐字的開頭要華麗、精彩,有如鳳凰頭一般絢麗;主體要像豬肚腸一樣豐滿、充實;收尾要如同豹尾般完美有力。昆曲笛子的演奏要做到“氣無煙火、啟口輕圓、功深鎔琢、收音純細”?!皻鉄o煙火”指的是氣息要平實、穩(wěn)健,不要有“煙火氣”,即不要忸怩作態(tài)、矯揉造作;“啟口輕圓”是指音頭要輕松、圓潤;“功深鎔琢”指的是對聲音要有一定的控制力,要下足工夫、精心雕琢;“收音純細”則是要求收音要干凈、細膩。
我國著名的國樂大師楊蔭柳先生有這樣一段描述:“笛為管樂器之一種,有曲笛、軍笛、絲竹笛之別,古名橫吹,因其音色絕佳,故歷代咸重之。一笛可反七調(diào),伴唱昆曲,作用尤大。笛之功夫甚深,口法指法,皆非易事??诜ㄒ云炎斓褳樯希庾斓汛沃?。指法亦有十余種之多。擫笛之訣有八,曰:尖、沙、宕、脆、洪、亮、寬、敞。凡凈及老生之曲,須吹得宏宕;正旦冠生,須吹得脆亮;五旦、六旦須尖細;而丑副所歌之曲,須吹得斷續(xù)。緊依唱腔,四聲豁落,強弱頓折,悉依準繩,不可稍乖,如此方盡擫笛之能事矣?!币馑际钦f:笛子是管樂器的一種,有曲笛、軍笛(個人理解為“鼓吹樂”中使用的笛子)和絲竹笛。古代的名稱叫做橫吹,因為音色非常的優(yōu)美,所以在歷朝歷代都是一件比較受重視的樂器。一把笛子可以吹奏七個調(diào),在昆曲伴奏中的作用很大,這應該指的是“平均孔”的笛子。吹奏笛子需要有較深的功力,口型和指法都有一定的難度,學習起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笛子演奏的口型以圓口型為最佳,尖、扁的口型次之,笛子的指法也有十余種?!皵L”字的解釋是“手執(zhí)的形狀”,“擫笛”應指的是吹笛子的樣子。笛子伴奏昆曲的訣竅有八種,個人理解所謂八訣,應為笛子演奏中音色上的八種變化,即為不同的角色伴奏采用的音色也不一樣。為凈角和老生伴奏時要吹的宏宕、渾厚;為正旦和冠生伴奏時要吹得清脆、嘹亮;為五旦、六旦伴奏時要吹的尖細;為丑角伴奏時要吹的斷續(xù)。演奏時要緊貼唱腔,講究唱詞的四聲仄韻,強弱的起伏頓挫。這些都必須嚴格按照程式和規(guī)則來做,不能有一點的偏差,這樣才能夠達到昆曲笛子演奏的要求。
從中不難看出,昆曲笛的演奏非常講究音色。伴奏的角色不同,所演奏的音色也不相同,根據(jù)演唱的特點來調(diào)整演奏,“一角一色”;還要熟知昆曲的唱念知識,精通昆曲唱法,了解演唱的咬字和發(fā)音的技巧;掌握昆曲演唱的腔格特征,對“迭、疊、擻、嚯、豁、罕、帶”等諸多腔格要能熟練運用和理解;要掌握昆曲的音韻理論、辯明念詞的四聲仄韻;昆曲的演奏多以連音演奏旋律,音樂的進行以級進為主,極少跳進。多使用傳統(tǒng)的手指類演奏技法,不大使用吐音。此外,還要能熟練掌握和使用傳統(tǒng)的工尺譜,對常用昆曲曲牌的體裁、板式、主腔結(jié)構(gòu)、調(diào)式特性以及基本情緒都要有所了解;并且還需要了解和掌握昆曲打擊樂器伴奏中的各種“鑼鼓經(jīng)”。
中國絲竹樂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典籍《禮樂·樂記》中有記載“金石絲竹,樂之器也”,這里的金、石、絲、竹都指的是樂器。周代之后,“絲竹”慢慢發(fā)展成為了先秦時期各種音樂的統(tǒng)稱,泛指“音樂”,不再專指某一類音樂形式。江南絲竹這個名稱的正式出現(xiàn)還只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現(xiàn)在的江南絲竹的定義,是指在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和上海地區(qū)流傳的一種絲竹樂(器樂)合奏形式,是我國傳統(tǒng)“絲竹樂”的一個地域化樣式的延續(xù)。江南絲竹的樂隊組合形式,是我國近現(xiàn)代民族樂隊的前身,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的發(fā)展基礎(chǔ)。而笛子作為竹制樂器的主要代表,在江南絲竹中歷來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主奏樂器。
江南絲竹中樂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無絕對的限定,最少時“一絲、一竹”(一支笛子,一把二胡)就可以演奏。因為是合奏,所以在江南絲竹中曲笛演奏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要 “和”,柔和以及融合。所以笛子演奏的音量不是很大,氣息的運用要平穩(wěn)、舒緩,不要大起大落;音色要柔和飄逸,柔而不暗,明而不剛,亮而不強,要富有歌唱性,多使用手指類技巧,多以連音演奏旋律,基本不用舌吐類技法。運指要求干凈、流暢、靈巧、華麗,不能過“軟”,不能拖泥帶水;音樂的強弱對比變化較多,起伏較大,需要唇部的肌肉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音色的強弱控制要能做到弱而不虛、強而不燥。江南絲竹是典型的無主題音樂,形式大于內(nèi)容,節(jié)奏多以平穩(wěn)的2/4、4/4拍為主,極少使用三拍子,節(jié)奏上的變化是在一個不知不覺的漸變的過程中完成的;音樂旋律也多以級進的音階為主,較少使用大音程的跳進,常采用即興加花變奏的演奏手法,裝飾音的運用較多;江南絲竹的風格精致典雅、委婉輕快,虛實結(jié)合,強調(diào)韻味。在老一輩的絲竹藝人中流傳著這樣的口訣,“你進我退,我進你退;你繁我簡,我繁你簡;你高我低,我高你低;你正我反,我正你反;你長我短,我長你短;你停我拖,我停你拖?!睒菲髋c樂器之間極注重配合,相嵌互補、相得益彰。
昆曲笛和江南絲竹曲笛的演奏特點有諸多相似之處。在音色上,都極力追求委婉、柔和、甜美、醇厚、純凈的音色;在演奏技巧上,多以連音演奏旋律,旋律多以級進的音階為主,極少使用大音程的跳進。多使用南方笛子傳統(tǒng)的“顫、疊、贈、打”等手指類演奏技法,而較少使用口舌類演奏技法;昆曲和江南絲竹還同時具有“吳”文化的文化背景?!皡恰蔽幕堑湫偷囊越K蘇州為中心的南方區(qū)域文化,對華夏文明有著深遠的影響。江南地區(qū)的音樂風格曲折婉轉(zhuǎn)、典雅精致、細膩流暢、清麗秀美。這些都與南方的氣候、地理、人文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皡恰钡厣角逅?,自古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吳儂軟語,柔美婉轉(zhuǎn),人們的性情溫和,感情細膩,生活安逸富足、節(jié)奏較緩。所以做為南方音樂風格的代表,昆曲和江南絲竹中曲笛的演奏風格也都是非常的細膩典雅、舒緩流暢,華麗唯美,如詩如畫,極具人文氣息。
共性之外亦具個性,昆曲笛與江南絲竹曲笛的演奏也有著各自的個性特點。
從整體上來看,江南絲竹中笛子是主奏樂器,處在一個主導地位;在昆曲中笛子是伴奏樂器,是為演員演唱服務的,處在一個次要地位。
在曲笛音色委婉、柔和、甜美、醇厚、純凈的共性之外,江南絲竹中的演奏還需要講究平、穩(wěn)、和,即融合統(tǒng)一。音量不宜過大,音色講求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而昆曲中“依腔”和“貼調(diào)”的特性,決定了其音色根據(jù)角色與內(nèi)容的不同有“尖、沙、宕、脆、洪、亮、寬、敞”八色。
在節(jié)奏、節(jié)拍上,江南絲竹常以2/4、4/4拍平穩(wěn)的節(jié)拍為主,節(jié)奏豐富多變,多用十六分音符和附點音符,在情緒熱烈處也會使用切分音節(jié)奏;而昆曲的節(jié)奏則大多是比較緩慢的,變化不多?!罢{(diào)用水磨,拍捱冷板”,意思是將原有的“一板三眼”的速度再放慢一倍,2/4變4/4,4/4變8/ 4,有時還要再加上增板。
在調(diào)式、調(diào)性上,江南絲竹多使用“羽、徵、商”的五聲音階調(diào)式,演奏指法多以筒音作“Sol”和筒音作“Re”為主。而昆曲則采用的是復雜多變的“諸宮調(diào)”,在元代燕南芝庵《唱論》中載有對昆曲“諸宮調(diào)”含義的劃分:“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嘆傷悲,“正宮”惆悵雄壯,“中呂宮”高下閃賺,“黃鐘宮”富貴纏綿,“道宮”飄逸清幽,“宮調(diào)”典雅沉重……演奏指法有 “小工調(diào)”、“正宮調(diào)”、“凡字調(diào)”、“六字調(diào)”、“乙字調(diào)”、“上字調(diào)”、“尺字調(diào)”。
從曲式結(jié)構(gòu)上,昆曲是曲牌連綴體,即是將一系列的音樂曲牌按照或緊或松的規(guī)則組合成不同的套曲形式,組成套曲的各曲牌本身也是可以獨立出來演奏的;而江南絲竹則是由單曲變奏、曲牌聯(lián)綴、循環(huán)反復以及板式變化等多種手法構(gòu)成的固有曲式結(jié)構(gòu);
從演奏上說,昆曲講究“抑、揚、頓、挫”,“起、承、轉(zhuǎn)、合”。演奏時吸氣要深,要沉,講究“氣沉丹田”,剛?cè)嵯酀?。在氣腹震音的使用上,其幅度、頻率要視音樂的情緒和內(nèi)容而定;而江南絲竹則講求連貫流暢,一氣呵成,此起彼伏,相得益彰。演奏時吸氣不用過深,用氣不需大起大落,講究氣息的平穩(wěn)和連貫。多使用幅度較小,音波頻率較自然的氣腹震音。
在速度、力度上,江南絲竹是漸變性的,多以散板起,逐層推進、加快,力度也是逐漸加大的;而昆曲則是“依字行腔”,情緒和力度也是需要視角色和演唱的內(nèi)容而定。
在所用笛子的形制上,江南絲竹所使用的笛子內(nèi)徑較細,音量不需太大;而昆曲演奏用笛的內(nèi)徑則要稍粗一點,聲音需要有一定的“張力”。
昆曲和江南絲竹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兩大瑰寶,是我國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風格的典型代表,也都是聯(lián)合國宣布的人類口傳心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昆曲對我國其它各種戲曲表演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百戲之祖”,而江南絲竹樂隊的組合形式是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前身,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民族管弦樂團的發(fā)展基礎(chǔ)。江南絲竹的演奏風格也自成一體,對竹笛、二胡、琵琶、揚琴等諸多民族樂器的演奏風格都有著較大的影響。昆曲和江南絲竹中的音樂素材也向來是我國民族器樂、聲樂作品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在當今,中國笛子傳統(tǒng)的南、北派演奏技法已經(jīng)相互融合,不分彼此了,而在經(jīng)歷了“求怪”、“求新”的所謂“現(xiàn)代派”的發(fā)展過程之后,“回歸”傳統(tǒng)應是下一階段中國笛子演奏和作品創(chuàng)作的主要發(fā)展導向。在日常的笛子教學和演奏中,有意識地多加強昆曲和江南絲竹風格作品的學習,分析、研究、梳理、比較昆曲笛與江南絲竹曲笛的演奏特點,對更好地掌握中國南方笛子的傳統(tǒng)演奏風格有著極大的裨益。
[1]伍國棟《“江南絲竹”概念及研究評述》,《藝術(shù)百家》2008年1期。
[2]詹皖《論江南絲竹音樂的藝術(shù)特點》,《藝術(shù)百家》2004年5期。
[3]伍國棟《江南絲竹中笛簫演奏的“昆曲”“琴樂”傳統(tǒng)》,《中國音樂》2008年2期。
[4]謝征、李時軍《江南絲竹研究綜述》,《作家雜志》2007年12期。
[5]劉承華《江南絲竹音樂形態(tài)特征及其文化詮釋》,《中國音樂》2005年4期。
[6]朱為總《昆曲音樂的旋律構(gòu)成》,《戲曲研究》第64輯。
[7]胡亮、王東《昆曲竹笛與民樂竹笛演奏特點的異與同》,《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