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琳
摘 要:隱性“孤兒”,也就是父母都健在,而產生的心靈孤兒。心靈孤兒就是由于父母監(jiān)護缺位而忽視孩子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導致孩子長期處于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逐漸形成了“孤獨心理”?;与S筆:隱性“孤兒”心靈溝通的最佳路徑,有文就寫,有感就發(fā),有事就記,有理就說,率性而為,不必拘泥!可寫、可畫,詩歌、畫畫、隨筆……讓孩子們隨心而為。
關鍵詞:監(jiān)護缺位;隱性“孤兒”;花樣隨筆
看看我們身邊的家長,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自己節(jié)衣縮食為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物質條件,把孩子逼進輔導班在書房題海里遨游,就是重養(yǎng)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有的父母為了工作事業(yè),無暇顧及孩子,選擇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這種監(jiān)護的缺位,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漸漸地,孩子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一、父母監(jiān)護缺位現象調查
針對校園中這些隱性“孤兒”的逐漸出現,展開了初步調查。調查結果令人擔心:
(一)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
1.每天與孩子一點兒溝通也沒有的占15%。
2.每天與孩子交流沒有10分鐘的占70%。
(二)父母外出打工
1.半年沒見面的占43.9%。
2.一年沒見面的占27%。
3.兩年以上沒見面的占8%。
(三)生活在監(jiān)護人身邊
每天僅提供吃住,沒有交流的占70%。
(四)隱性“孤兒”暴露出的特點
1.孤獨:由于長時間與親人嚴重缺乏溝通,缺乏親情之間愛的交流,孩子的語言隨之嚴重缺失,語言的缺失導致孩子與人交流就大大減少,甚至不會與人講話、打招呼。也就加速了孩子自己語言的退化,最終直接導致孤獨傾向的形成。而這是讓老師和周圍的同學無法提供幫助的。
2.敏感:是自卑的連鎖反應。由于自卑,且長期缺乏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孩子就會變得膽怯,神經質。整日憂心忡忡,疑神疑鬼,提心吊膽,小心眼兒。只好處處小心謹慎,處于高度緊張戒備狀態(tài),密切關注他人的舉動,常擔心別人打探自己的秘密或說自己的壞話,因而易對他人產生敵意或警戒心太強,對外界的刺激敏感,易小題大做等。
二、父母監(jiān)護缺位現象的解決措施思考
(一)花樣隨筆之一:詩歌——隱性“孤兒”人格發(fā)展的精神寄托
詩歌是語言的一顆鉆石,寫詩歌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水平,而且還可以寄托自己的精神需求。對于隱性“孤兒”,偶爾寫寫詩歌,表達一下自己心里的一些簡單的想法,卻是別的語言不可替代的。
爸爸我想對你說
我多想你抱抱我
媽媽我想對你說
我多想你親親我
爸爸,媽媽
我好孤獨
真希望你們多多陪陪我
這是一名三年級孩子所寫的簡單的詩歌,詩歌中流露出孩子對父母的那份愛的渴望,甚至祈求得到父母的那份愛的強烈的饑渴感。這就是詩歌獨特的魅力,表達了也就釋放了自己的那份情感。
(二)花樣隨筆之二:畫畫——隱性“孤兒”情感宣泄的萬花筒
畫畫有利于情感的宣泄,使身心發(fā)展得到平衡。同時,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兒童情感境界得到升華。而情感則是學習的動力,這樣就會增進隱性“孤兒”自發(fā)的學習熱情,是孩子不斷得到充實和完美。
1.培養(yǎng)隱性“孤兒”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是未來社會的人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質,畫畫通過創(chuàng)作來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力,周密的思考與計劃能力,獨特與變通能力。
2.發(fā)展隱性“孤兒”的思維能力。兒童通過觀察進行的視覺思維,是兒童早期的思維活動,他們通過創(chuàng)造視覺符號表現認識,發(fā)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促進邏輯思維發(fā)展。藝術活動可以激發(fā)多種感知和思維方式。
3.促進隱性“孤兒”的個性發(fā)展。沒有個性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美術創(chuàng)造活動體現個體的自身價值,培養(yǎng)自尊、自律、合作動機和自我激勵的品質,培養(yǎng)自主意識和主動精神。
花樣隨筆的隨意性,綻放了隱性“孤兒”的心靈之花,大膽曬出了自己的那份孤獨、自卑與敏感的傾向,那份情感的需求,釋放出了自己的那份脆弱,正如《弟子規(guī)》中所言“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睆亩删土私】怠⒆孕?、自強、自立的自己!
參考文獻:
王一軍.江蘇省中小學教師科研2013[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0:5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