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艷
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月亮這一客觀的自然天體上寄托了非常豐富的人文情感,特別是我國浩如煙海的詩詞文化中,歷代文人騷客對于月亮有著獨特的偏愛,他們將主觀的情緒融入客觀的景象中,通過想象來豐富景象的內(nèi)涵,并孕育出了我國古代詩詞一個特殊的藝術(shù)形象——意象。而月亮作為意象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千百年來,人們根據(jù)月亮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來感悟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杜甫作為我國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中有許多以“月亮”來寄托了復(fù)雜的情緒,通過對杜甫詩中月亮意象的分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杜甫,同時也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月亮這個意象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深刻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月亮;杜甫;意象;內(nèi)涵
0 引言
月亮不僅僅存在于古老的傳說、神話中,還存在于詩詞這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中,用來表達詩人、詞家的思緒與情感。此時的月亮相較于神話中的月亮來說不再那么遙不可及,通過詩人、詞家的想象,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月亮與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是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的,月亮的陰晴圓缺對應(yīng)著人們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所以這些演映著人類生活的相似之處就成為了詩人、詞家靈感的源泉。我國古代以月為內(nèi)容的詩詞有很多,無論是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還是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都通過對月亮的吟詠來表達內(nèi)心最真摯的情感,使得月亮這個意象的內(nèi)涵不斷加深,所能夠應(yīng)用的空間也不斷拓展。[1]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時期,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以其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窮畢生精力和天才創(chuàng)作詩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詩把個體人格融入廣闊人生,襟懷博大,至情至性,內(nèi)蘊深廣,眾體兼善,素有“詩史”之稱。為何杜詩在唐代達到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本文試從詩歌月意象方面作簡要分析。本文首先從“月亮”這一詞在中外、古代時的應(yīng)用,引出杜甫在人生經(jīng)歷中與“月亮”的淵源。然后從杜甫詩歌借月亮表達出的“勤勉、志向、思念、惆悵”分別對月意象進行分析。最后,總結(jié)杜甫通過詩歌中月亮寄托對當時社會的愿望。[2]
1 杜甫詩歌月意象中的“勤勉”
《春宿左省》是杜甫于公元757年的九月在門下省值夜的時候?qū)懴碌?。此時唐軍已經(jīng)收復(fù)了被安史叛軍所控制的長安。而杜甫也在這個時候從鄜州到京,官復(fù)左拾遺。就左拾遺這個官階而言,它的主要責任就是諷諫,素有大事廷諍,小時上封事的說法。而這首《春宿左省》正是在杜甫在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下所寫下的一首詩?!靶桥R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一句頷聯(lián)細膩的刻畫出了時間的流逝,從夜幕到夜晚,我們能夠看到杜甫始終都在忙于公務(wù),抬頭望去,已有明月當空,表現(xiàn)出了杜甫居官勤勉,盡忠盡職的為官之道。[3]雖然說在詩中杜甫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星光月下之景來展現(xiàn)帝居高遠的贊頌,但是我們?nèi)匀荒軌驈膫?cè)面看出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月”這樣意象同樣能夠用來刻畫時間流逝,并展現(xiàn)出詩人的勤奮與努力。其實從整首詩中我們能夠看到杜甫在任職左拾遺期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憂國憂民的狀態(tài)。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講,此時的杜甫為官的氣息要重于作為詩人的氣息,所以詩文中透露出來的是他身居高職的心緒不寧。特別是詩文的最后兩句“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深刻的展現(xiàn)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寢臥不安,在唐王朝遭受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杜甫回京辦公還擔任著如此重要的職務(wù),展現(xiàn)出了杜甫一腔愛國之情。并且詩文中借月亮來表現(xiàn)時間的流逝,不僅將虛無的是具現(xiàn)化,同時也加深了我國古代詩詞中月意象的內(nèi)涵。[4]
2 杜甫詩歌月意象中的“志向”
從我國傳統(tǒng)的古詩詞中我們往往能夠看到詩人滿懷一腔熱血抒發(fā)自己宏遠的報國志向與為國家,為人民擔憂的那份憂患意識。杜甫作為我國唐代詩人中的佼佼者自然也不例外。[5]
特別是在杜甫的詩歌中也深刻的表達了其內(nèi)心深處的志向與抱負,還有面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而表現(xiàn)出的憂患意識。在《古柏行》中杜甫曾寫道,“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边@顆孔明廟前的古老柏樹高聳入云,云氣直接巫峽,月光照耀,冰冷的寒氣直通岷山,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出了自己對諸葛武侯的敬仰以及其對諸葛孔明的推崇備至。他希望自己能夠像孔明廟前的這個古柏一樣能夠直聳入云,做一個像月光一樣純潔的官。而且詩中很明顯提及了諸葛武侯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是因為有君王的賞識,而杜甫也希望帝君能夠看到自己的一腔熱血,加以任用。所以杜甫在月亮中寄托了自己的為官之志和報國之情,但是奈何在這國家危亡之際,用人之時,如自己一樣的擁有報國志向的賢才良將卻不能夠得到任用,那些奸佞之徒卻能夠扶搖直上,作者通過字里行間表達出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懣以及對當朝統(tǒng)治者的失望。從杜甫的生平中我們能夠看到,杜甫在年輕的時候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然而卻先后遭遇了安史之亂、困居長安,一腔熱血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而埋沒在飄零之中。此詩是杜甫54歲在夔州居住時的詠嘆之作。[6]
3 杜甫詩歌月意象中的“思念”
正如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在月亮中寄托了無限的思念,杜甫的望月詩中同樣也飽含著這種思緒。在《月夜憶舍弟》中,從詩的題目上就已經(jīng)點出了作者要借明亮的月光抒發(fā)自己對兄弟的回憶和思念。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不僅道盡了時間匆匆,歲月恍然如夢的現(xiàn)實,同時也訴進了作者對于故鄉(xiāng)以及故鄉(xiāng)親人的那份懷念。此時的杜甫面臨著唐朝最大的動蕩事件“安史之亂”。而這首詩正寫于他與弟弟因戰(zhàn)亂而分散在山東、河南一帶,由于戰(zhàn)火紛飛,詩人懷揣著對弟弟安危的憂慮和思念寫下了這樣一首月詩。從詩文內(nèi)容上來看卻又在情理之中,一輪明亮的月細致地刻畫了當前作者微妙的內(nèi)心世界,著重的突出了作者感景傷懷的思緒。
杜甫還有一首詩《月夜》同樣是寫在安史之亂的期間。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guān),而杜甫原本是舉家遷至白水縣,投奔其舅父,然而后來長安陷落,唐玄宗無奈逃蜀,使得叛軍大舉進入白水,致使杜甫又只能舉家遷徙,七月肅宗在靈武縣接下唐代的統(tǒng)治地位,而杜甫在知道此事之后隨即奔赴靈武,卻不料途中遭俘,被禁長安??梢哉f在這一階段杜甫是長期處于顛沛流離的階段的,直到被禁長安,對妻子的思念,對生活的感懷讓他在望見窗外那一輪皎潔的月亮的時候不由得思緒萬千?!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倍鸥Υ藭r通過月亮展現(xiàn)出來的情感不僅僅是一般夫婦之間的離別之情,而是在動亂的時局之中,字里行間透露出戰(zhàn)爭帶給人的離亂之痛,所以正向浩淼的唐朝國土上那些支離破碎的家庭一樣,杜甫也承受著家庭分散,各居一地的那份思念與憂愁。遙望夜晚懸掛的圓月,雖然和遠在鄜州的妻子共賞一輪明月,卻不能團聚,徒留妻子一人孤獨觀賞,一份濃郁的思念噴涌而出??瓷先ナ瞧拮釉讵氉再p月,杜甫又何嘗不是呢??v觀整首詩,作者抒發(fā)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思念之情,還有天下千千萬萬個因戰(zhàn)亂而失散的家庭,他是在通過月光來傳遞他們的思念。月是天下人的月,情也是天下人的情,月光是冰冷的,情卻也是溫暖的,因為其中有著濃濃的思念還有愛意翻涌。
所以,杜甫望月詩中的這種思念之情是非常深刻的,一如其一直以來的那份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他將所有無法具象化的情感都寄托在月亮這個獨特的意象上,用月亮所展現(xiàn)出來的種種形象樹立起詩人內(nèi)心最深沉、最真摯的那份情懷。
4 杜甫詩歌月意象中的“惆悵”
杜甫通過“月”這樣一種文學意象抒發(fā)了許多復(fù)雜的情感,包括他勤勉的為官之道,包括他宏遠的志向,包括他對妻子、孩子以及兄弟的思念。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感是始終貫穿于杜甫望月詩中的,那就是懷古傷今的悵惘。我們說生活的苦難給予了詩人無限的藝術(shù)靈感,而杜甫生存的年代正是一個充滿了動蕩與不安的年代,在這樣的年代里杜甫滿心愁緒無法排遣,只能通過月亮這樣一個情感的宣泄口將所有對國家未來的憂患講述出來。在《暮歸》一詩中,“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杜甫一句詩道盡民生疾苦。天色已晚,一輪明月已然當空照耀,卻仍有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百姓原本應(yīng)該安居樂業(yè),享受生活,卻無奈只能在這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茍延殘喘地活著。詩人憐憫之心頓起,他渴望回到長安去為皇室盡忠,為百姓改變戰(zhàn)爭的痛苦,奈何路上仍有兵患。所以這首詩中的那輪明月已然映現(xiàn)了杜甫內(nèi)心的悵惘與煩憂,看著百姓受苦受難,但是他卻無法改變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他的心,他的靈魂都是痛苦的,焦慮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與思緒,所以杜甫的詩中滿是憂國憂民的深刻情懷。
5 結(jié)語
從杜甫的望月詩中能夠看到一個感性的杜甫,他的情懷,他的心意都寄托在了一輪圓月,一彎殘月之中,他用月光來傳達思念,傳遞溫暖,他也用月光來抒發(fā)雄心壯志,凌云氣概。我們還能夠看到一個理性的杜甫,他深入地刻畫了唐代動亂時期的民不聊生,讓我們置身于那個殘酷的年代感受那份悲涼,冰冷的月光一如那些挑起戰(zhàn)亂的人的心。沉郁頓挫的筆解讀出的是杜甫滿懷天下的靈魂,是他對天下太平的渴望,然而冰冷的現(xiàn)實讓他這些渴望與夢想無從安放,所以他只能將這些存放在天上的月亮上,希望那永恒存在的月能夠灑下滿是他希望和溫暖的月光,希望能夠有明君帶領(lǐng)天下百姓遠離戰(zhàn)火與硝煙,真正建立一個平安喜樂的安寧社會。這種愿望不僅僅存在于杜甫的望月詩中,可以說他的每一首詩都表現(xiàn)了他對百信安居樂業(yè),對天下和平安寧的期待,這就是杜甫,一個溫暖的、感性的、理性的偉大詩人。
參考文獻:
[1] 劉茹斐.文化語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會科學,2014(08).
[2] 索祖翠.論王昌齡詩中的月亮意象[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
[3] 周新.淺談古典文學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審美特征[J].昌吉學院學報,2004(01).
[4] 莊超穎.古代離別詩中月亮意象的社會心理內(nèi)涵[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
[5] 傅異星.論蘇軾詩文中的月意象[J].云夢學刊,2013(02).
[6] 楊發(fā).月亮在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象[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