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梅 劉悅澤 王恩艷 許大雪*
(1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qū)合心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113;2 吉林大學臨床醫(yī)學院五年制 2013級五班,吉林 長春 130021;3 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腦血栓后偏癱的心理特點分析及臨床護理
陸東梅1劉悅澤2王恩艷3許大雪3*
(1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qū)合心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113;2 吉林大學臨床醫(yī)學院五年制 2013級五班,吉林 長春 130021;3 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目的 對腦血栓后偏癱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討臨床護理的方式。方法 隨機選取本醫(yī)院內自2014 年1月至2015年6月的96例腦血栓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8 例,給予兩組患者藥物治療和健康功能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辦法,同時給予觀察組患者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比較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SCL-90 評分。結果 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SCL-90 評分相較治療前均有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高于參考組的患者評分(P<0.05)。結論 對腦血栓偏癱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對于患者病情的康復有重要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腦血栓;偏癱;臨床護理
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加之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腦血栓患者不斷增多。腦血栓病情發(fā)展快,致死率高,而偏癱是腦血栓治療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患者容易焦慮不安,心情抑郁,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1]。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一系列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走出消極心理。隨機本醫(yī)院20134年1月至2015 年6月的96 例腦血栓后偏癱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該醫(yī)院2014年1月至2015 年6月的96 例腦血栓后偏癱患者,男53例,女43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63.2歲。依照1986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其中輕型患者20 例,中型患者57例,重型患者19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為48例。
1.2方法
1.2.1心理特點: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在他們平靜的時候,護理人員對她們進行心理訪談。經調查后發(fā)現(xiàn),患者有悲觀、急躁心理的是19例,主要表現(xiàn)為易怒而且時常發(fā)呆;積極心理的8例,主要表現(xiàn)為愿意與人溝通,能配合治療任務;孤獨寂寞心理的26例,極少與他人溝通,極其思念親人,不合群;恐懼心理的23例,主要表現(xiàn)為總向醫(yī)護人員詢問自己病情;語言、肢體障礙心理的20例,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含糊不清、偏癱或部分肢體不受控制,悲觀消極,對治療存在心理障礙。
1.2.2臨床護理:對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并指導他們進行健康恢復訓練,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定時對她們的身體狀況例行檢查,并給予他們一般的安慰。對觀察組患者給予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應著手于語言、行動兩個方面,用真誠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給予他們最全面的照料。首先,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控制患者食用過含糖量高、蛋白過高的食物,進行合理的營養(yǎng)搭配; 其次,經常與患者友好溝通,為他們講述一些成功的手術案例,使他們對手術滿懷信心; 最后,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訓練,協(xié)助他們早日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
1.3觀察方法[2]:患者入院后以及治療2個月后分別對她們進行SCL-90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包含了思維、情感、人際關系和生活習慣等9個方面的心理測評,考查了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感覺到某些癥狀越嚴重。醫(yī)護人員講解后,由患者自行填寫,以反映患者真實的心理健康狀況。
2.1心理特點分析:經過全面統(tǒng)計、分析,將心理特點分為以下五類。悲觀、急躁心理19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情緒波動大、自言自語;積極心理9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愿意與他人進行友好溝通,而且還能配合治療,依從性高;孤獨、寂寞心理25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排斥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不合群;恐懼心理23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常感覺到身體不舒服,頻繁用藥,持質疑態(tài)度,反復詢問病情;語言及肢體障礙20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表達不清楚、部分肢體不受控,對治療存在心理障礙。
2.1心理情況對比:對患者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SCL-90 評分為(45.14±15.33),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SCL-90 評分為(71.12±13.12),與治療前相比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近年來,腦血栓疾病多發(fā)于老年時期,而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極其害怕孤獨,而且他們對疾病機制的了解程度幾乎為零,不能對疾病有正確合理的認識,容易抑郁。腦血栓偏癱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他們必須忍受偏癱帶來的痛苦,由于肢體障礙而不能正常溝通,更容易喪失治療疾病的信心。通過進行心理分析,得知腦血栓患者總體的心理狀況不樂觀,所以有效臨床護理措施的采取極其重要,護理人員要積極鼓勵腦血栓后偏癱患者,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進一步有助于他們的康復。醫(yī)護人員要真誠對待患者,疏導患者的消極情緒。該研究結果顯示,在綜合護理干預下,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SCL-90評分(45.14±15.33)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SCL-90 評分(71.12± 13.12),說明觀察組患者情緒的改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給予腦血栓后偏癱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值得臨床推廣。
[1] 劉杰.老年性腦血栓患者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9(13):1253.
[2] 伍應芳.淺談老年性腦血栓病人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10):1166.
R473.74
B
1671-8194(2016)29-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