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都已開始注重朗讀的指導,并貫徹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體驗”的新理念。我想,這是對先哲圣賢優(yōu)秀讀書方法的傳承,又是語文課之所以為“語”文課的最基本的特點。語文課,就應該有瑯瑯的讀書聲,這是毋庸質(zhì)疑的。這也是眾多語文老師共同呼喚的語文課本色的回歸。但,如果僅僅為了“讀”而“讀”,是“假讀”,是形式化的無效的讀。
如:我校路老師在進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課教學時,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并把感受最深最喜愛的地方多讀一讀。學生讀完之后,師指名學生讀,在兩三個學生讀得不理想之后,師沒作指導、提示,只是單調(diào)地重復:誰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給大家聽?誰能用更歡快的語氣再讀讀課文?“再喜愛一點!”“更歡快一些!”師讓學生時而個人讀,時而全班讀,時而小組讀,時而男女生賽讀。雖然,此時的課堂上也有瑯瑯的讀書聲,但其把朗讀形式機械地堆積在一起,沒有讓學生經(jīng)歷朗讀層次遞進、情感升華的過程,學生的情感只能停留于表面。這樣的讀便是“假讀”,亦是“死讀”。我認為這個老師的做法并不可取。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大概就是這個理吧!只有教師那充滿激情的范讀,學生頓悟后的品讀,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最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誦讀,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朗讀,這便是我所謂的“活”“真”“實”的朗讀。這樣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感悟,能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的朗讀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與作者進行零距離的心靈對話。這一點,許多名師們的課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我曾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例:竇桂梅老師《再見了,親人》一課教學片段師:(播放課件:大娘照片)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軍戰(zhàn)士揮淚告別的情景?;厥淄拢楦睢⒁飧鼭?,誰想和大娘“誦”別?生:(深情的朗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師: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親人志愿軍分別呢?我們只好請求她留住送別的腳步。誰來請求大娘?(學生讀出了“請求”的語氣,讀得很動情。)師:大娘也沒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們只好懇求大娘——(學生用“懇求”的語氣讀,尤其是“大娘”一詞由慢到快的語氣處理,頗有味道。)師:可是,大娘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住。為了讓大娘早點回家休息,萬般無奈,我們的戰(zhàn)士只好哀求她——(學生用“哀求”的語氣讀,有一個學生連續(xù)強調(diào)了兩次:大娘!大娘?。煟嚎墒潜M管我們哀求的大娘,她還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沒有辦法,我們只好以軍人的口氣命令她。誰來命令大娘——(學生用“命令”的語氣讀,語氣很堅定。)師:是啊,我們七十五歲的大娘舍不得走??!我們就這樣一次次地請求、懇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F(xiàn)在你想怎樣向大娘送別,你就怎樣對大娘“誦”別。(全體學生帶著各自的體驗讀出了屬于自己的情感。)的確,“活”的朗讀、“真”的朗讀、“實”的朗讀給語課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還記得肥城市舉辦觀摩課時,李鵬老師執(zhí)教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李老師破題導入,以地震災難為起點,交流對地震的認識,展示地震災害的圖片資料,初步感受地震帶來的災難與痛苦,為學習本文做好情感鋪墊。在理解描寫父親挖掘的重點句段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邊讀邊想象,體驗父親救子時的焦急和堅毅,反復品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李老師在一次次的對話中,在一遍遍的品讀中,表達、升華對父子倆的崇敬之情。李老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個性化的與文本中的父子對話,在此過程中關注課堂生成,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朗讀中,使學生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發(fā)共鳴。孩子們學習的投入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很強,感受也是非常深刻的。這樣的朗讀無疑是鮮活的、靈動的、富有層次的。這是朗讀指導的最高藝術境界。通過“活”的朗讀賦予語言文字更深層次的情感;通過“真”的朗讀,使學生的思維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文本,通過“實”的朗讀,產(chǎn)生與作品主人公零距離的對話與心靈的溝通,使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彼此交融,互動生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