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麥提·亞森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應不斷更新,使其具有新穎、魅力、高效特點是語文教師所追逐的目標,介紹魅力閱讀教學之法乃意在其中。
關鍵詞:魅力特點;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84-01
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一、引趣激興法
1.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白鷺》,當白鷺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只多么美麗的白鷺,閃閃發(fā)光的雙眼,它潔白高貴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白鷺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聯(lián)想,體會其情境。
2.想象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險,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麻雀著想,為老麻雀著想。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激勵思維法
這是閱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guī)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guī)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tài)、情節(jié)、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因此,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情感誦讀法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課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麗的插圖,可讀性甚強,但有些學生朗讀水平不高,往往讀不出文章的味兒,因而也就沒有多大的閱讀興趣,對蘊含在文章中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讀帶讀,或播放錄音、或自己范讀、或讓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朗讀。這樣可以把學生領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愛上這篇課文,何愁文章讀不好?我們還可以針對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根據課文實際,采用齊聲誦讀、分角色誦讀、點名誦讀、男女生對讀、演讀、接力誦讀、打擂式誦讀等,同時經常開展一些朗讀比賽,營造一個“人人愛朗讀,人人能朗讀”的良好氛圍。學生讀的細致,讀的動情,讀的扎實,在課后練習時就會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情境輔助法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 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其分類有:
1.實體情境--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 其適用于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 ,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fā)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 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 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于趣,寓教于樂,提高教學效果。
3.語感情境--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yǎng)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聯(lián) 想,體會其情境。這里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 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五、教材分析法
教材分析法就是先讓學生先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在寫什么?找出能表現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課文是怎樣表達中心的。比如,第十冊《草船借箭》這一課,它有明顯的中心句。在學生熟讀課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學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寫的,即為什么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帶著這個問題,再仔細閱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最后教師再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掌握由整體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另外,題目也相當文章的睛眼,我們在閱讀課文的教學時如果能用心分析課題,對于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很多課文的題目都是能突出文章的主線,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高度凝煉和概括。如教學《將相和》時,可提問(1)“將”指誰?(2)“相”又指誰?(3)他們怎樣由不和到和的?這樣舊能把握文章的主線,理清作者思路,從整體上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課題分析法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質疑、思考的好方法。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人們積累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環(huán)境、教材等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的擇優(yōu)選取方能產生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傳江;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年15期。
[2]宮振環(huán);語文教育個性化閱讀研究[J];成才之路;2014年21期。
[3]王佩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讀書文摘;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