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弱之
“文革”那樣的運動可能永遠(yuǎn)不會發(fā)生了,而“文革”的思維方式則可能較長期地存在。君若不信,且看下述幾位——
你站在哪一邊
張三的父母一個要東風(fēng),一個要刮西風(fēng)。征求張三的意見。張三問父親:“你想要什么風(fēng)?”“東風(fēng)?!睆埲?,這么說,母親要的是西風(fēng)。于是他說:“你是我的父親,我尊重你。但是,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在眼前,東風(fēng)是絕對要不得的。理由是……”母親從旁插話:“別上他的當(dāng)。是我要刮東風(fēng)。他要的是西風(fēng)。”張三興奮地說:“對,就是應(yīng)該刮東風(fēng)。刮東風(fēng)好呀?!痹瓉磉@個張三支持誰不支持誰,不是看對與錯,是與非,只看是誰說的。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他會無條件站在母親一邊。用他的話說,跟著母親走決不會錯。張三也不是天生有這種思維方式的。當(dāng)他才三四歲時,母親就經(jīng)常問他,你站在哪一邊?當(dāng)然是站在媽媽一邊了,想買什么都可以。家中的經(jīng)濟(jì)大權(quán)控制在媽媽手里哩。
你還要不要這個家
劉女士讓王先生買老抽醬油,王先生買回的卻是生抽醬油。劉女士生氣了:“你到底要不要這個家?”王先生自知有錯,卻也不服:“醬油買錯了,怎么就是不要家?”“要家的人會買錯醬油嗎?我怎么就沒有買錯過?”下班后,王先生遇上老朋友,說了一會兒話,比以往回家遲了10分鐘,劉女士大怒:“下了班也不早點回來,你心里還有這個家嗎?”不久前,家中來了客人,王先生在飯店招待,每客140元,劉女士怪他亂花錢,不要家了。王先生生了病,沒及時去醫(yī)院,劉女士又埋怨他不要家了。說王先生不要家不顧家還是輕的,有時惱火了,劉女士還會說他成心破壞這個家、拆散這個家。奇怪的是左鄰右舍都說,這個家是靠王先生支撐的,如果他想拆,不是早就拆了嗎?
生命在于什么
若干年前,吳先生相信生命在于運動。他家離公司30多里,而他每天堅持跑步上下班。他這么做,并非為了省錢,公司有車子接送。他跑步上下班,只是出于一個理念:生命在于運動。不僅如此,在他的潛意識里,運動的時間越長越好。幾年后,他退休了,按說有更多的時間運動了,可除了吃飯要動,打牌要動,做家務(wù)要動,他已經(jīng)再沒有以鍛練身體為目的的運動了。他不運動,是因為他的觀念變了,相信生命在于靜止。他不僅自己不運動了,也堅決反對妻子運動,一次又一次地宣揚生命在于靜止的觀念——老虎終日奔跑生命短,烏龜少動壽命長;運動員運動得多壽命短,高僧少動壽命長。后來,老婆說他運動少了,感冒多了,他想,是呀,那時,我?guī)啄暌膊桓忻啊S谑?,重新相信生命在于運動。再后來,一個朋友在晨練時死去,他再次相信生命在于靜止。
有勇氣總比沒勇氣強
企業(yè)家黃老板給了兄弟倆100萬元,要他們在相鄰的兩地做一個項目。一個月后,兄弟倆回來了。老大匯報說,看準(zhǔn)了能賺的,結(jié)果虧了50萬。老二匯報說,到目的地后,他就作調(diào)研,到目前調(diào)研還沒有結(jié)束。老板表揚了老大,說老大果斷,有膽量。還說:“虧了50萬元沒有什么,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嘛,是為了賺錢的嘛。”對老二沒有說什么,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接下來,他又要兄弟倆各帶100萬元去搞項目。此后,老大又虧幾次,但總是受到表揚,說他有膽量,不怕失敗,要想成功,就得有這種精神。對老二他則說:“原來我只以為你賺不了錢,沒想到你連虧也不會。”多年之后,膽大的老大破產(chǎn)了,看準(zhǔn)再干的老二成了有名的企業(yè)家。
最后,我想來個畫蛇添足,對各個小故事作點解釋。第一個小故事說的是站隊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不分是非,只管站隊。第二個小故事說的是上綱上線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作有罪推理。第三個小故事說的是走極端的思維方式。最后一個故事說的是“左”比右好寧“左”勿右的思維方式,認(rèn)為“左”最多是方法問題,而右是態(tài)度問題、立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