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葉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為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臺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因得咸豐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遺詔以載淳繼承皇位,葉赫那拉氏被尊“圣母皇太后”,亦稱慈禧太后。同年11月,葉赫那拉氏與恭親王奕訢聯(lián)手發(fā)動政變,改元同治,實行垂簾聽政,至1908去世,控制國家大權達47年之久。
在慈禧統(tǒng)治期間,晚清王朝國事日非,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zhàn)爭中大敗于日本,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因義和團之亂引發(fā)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敗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喪失大量國權,中國從封建社會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11年,大清王朝覆滅。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19年5月24日降生在倫敦肯辛頓宮。自1837年6月20日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君主,直至1901年1月22日去世,維多利亞在位時間長達64年。
18歲登基的維多利亞,一生之中深受國民愛戴。她在位的64年,是英國繁榮昌盛的頂峰,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給予她盛譽,并不是因為她做出了多么轟動的事業(yè),而恰恰在于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憲君主的本分。
面對歷史,人們不禁疑惑:為什么慈禧太后嗜權如命、殫精竭慮,到頭來卻凄涼退場,落得禍國殃民的罵名?而維多利亞安于“虛君”角色,甚少干預國政,卻被英國人由衷地尊敬和懷念,連她的名字也成為繁榮富足的象征?
慈禧從一個秀女起步,最后成為至高無上的“老佛爺”,權力是她一步一步爭來的。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詔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贊襄政務王大臣擬旨繕遞后,必須鈐蓋“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圖章,以代表皇太后和皇上批準,方為有效?;噬夏陜H六歲,“御賞”印章由皇后鈕祜祿氏掌握,“同道堂”印章由他的生母葉赫那拉氏掌握。肅順等主張中外臣工的奏章由八大臣共同處理,不呈太后閱覽;諭旨由八大臣擬定,請?zhí)筲j印,代替應由皇帝行使的“朱批”,不得更改。兩太后不同意,堅持所有奏章均應呈進,由太后閱覽,諭旨由八大臣擬就后,經(jīng)太后認可方鈐印生效。最后肅順等人妥協(xié)。慈禧爭取到了對八大臣擬制諭旨的否決權,政體已悄然由顧命體制改變?yōu)榇购?、顧命兼而有之了?/p>
1861年11月2日,26歲的慈禧在以奕訢為首的貴族、官僚支持下發(fā)動北京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寶座。但慈禧在垂簾主政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受奕訢的牽制。奕訢利用“議政王”的身份,大力振衰起弊,力圖恢復清朝舊日的輝煌。他的一系列做法惹怒慈禧,于是處心積慮羅織罪名,在1884年割去奕訢一切差事,至甲午戰(zhàn)敗不得已才再次應群議讓奕訢復出。就在奕訢賦閑這十年,慈禧的專權不再受到任何牽制。甲午戰(zhàn)爭慘敗,奕訢的被削職十年不能不說是重要致敗之由。
在權位之爭中手段毒辣游刃有余的慈禧,在治理國家上卻一無所能。
對此,素有相人之能的曾國藩早在1868年與心腹幕僚的密談中就說:“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崩铠櫿赂猩钋畜w驗:“自同治十三年(1874)海防議起,鴻章即瀝陳煤鐵礦必須開挖,電線、鐵路必應仿設,各??诒貞硌髮W格致書館以造就人才?!й∫庖嘁詾槿唬^無人敢主持!復請其乘閑為兩宮言之,渠謂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慈禧專權卻無能治國,遂使國事長年空轉。
而慈禧的享樂之欲卻是窮奢極侈,無厭無足。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為了慈禧的60壽辰,先修北海、中海、南海,緊接著開始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jīng)費各筆款項總共不下2000萬兩。有御史上奏請求停止建設頤和園以保海軍軍費,慈禧大為惱怒:“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币痪湓挼莱隽舜褥臒o知無識和無品。
國際形勢日益緊張,近鄰日本加緊備戰(zhàn)。為了彌補海軍經(jīng)費之不足,明治天皇聲稱“哪一天海軍經(jīng)費不到位,每天就只吃一個飯團子”;1893年天皇宣布此后六年從內庫中拿出三十萬日元支持海軍。為了買“吉野”號軍艦,明治皇太后甚至把首飾都捐了出來。日本國民大受刺激,紛紛省吃儉用來捐錢。而慈禧老佛爺一天的費用即四萬兩白銀,半個月的花費可以買一艘“吉野”號軍艦,兩個月的花費可以買一艘“鎮(zhèn)遠”號超級主力艦,一年的花費可以建一支北洋海軍。對抗雙方的統(tǒng)治者如此不同作為,甲午戰(zhàn)爭的勝敗何難預料?
在慈禧一步步走向極權、濫權的頂峰時,維多利亞卻正好相反,一步步成為沒有實際權力的虛君。
維多利亞女王留給人們的一直是溫文爾雅、不計得失、甘當幕后英雄的形象。事實上維多利亞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她有時溫柔善良,有時卻強硬冷酷;有時順應時代潮流,有時卻又頑固地與之對抗……
1868年至1874年,是被維多利亞稱為“騷亂不安”的五年。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的帝制被廢除,共和國成立,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國內激進共和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報刊上不斷出現(xiàn)攻擊王室、攻擊君主政體的言論。作為君主制度的象征,女王成為各種自由主義激進分子攻擊的靶心,他們甚至提出了廢除女王,成立共和國的要求。
而自由黨首相格拉斯頓上臺后,居然準備接受狂熱的共和主義鼓吹者查爾斯·狄爾克爵士入閣。女王怎么可能容忍這樣一個反對自己的敵人進入內閣呢?雙方僵持了近一個月。有人出來勸導女王說,如果她一意孤行,很可能會導致一場政局危機,而那時女王將成為全國輿論攻擊的焦點。維多利亞這才不得不退讓:“像狄爾克這樣的人,只能從低級職位干起?!钡覡柨俗罱K只擔任了外交大臣助理之職。
格拉斯頓觸及君主利益的改革接踵而至,維多利亞如坐針氈,她深恐自己將步拿破侖之后塵,被趕下那金碧輝煌的寶座。當格拉斯頓把一份份代表內閣的議案擺到她的辦公桌上逼她簽字時,她憤怒得恨不得一把火燒掉這些完全違背她本意的文件。但形勢再明白不過:她若欣然簽字,那么她所醉心的君權依然可以得到有限度的保留;假如她一意孤行拒絕簽字,那么將冒著激怒民眾并被掀下寶座的巨大風險。維多利亞女王手中的御筆懸停在空空遲遲不愿落下,抖動的筆尖把她的痛苦和猶豫表露無遺。無奈之中的她,終于還是在空白處歪歪斜斜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與肅順和慈禧之間的諭旨之爭如出一轍,但結果卻迥異。
在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也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流血的斗爭,但聰明的英國人后來吸取了教訓,通過一種所謂“光榮革命”的方式使矛盾得以解決。結果是國王由議會產(chǎn)生,君權從“神授”變成了“民授”,根本性地改變了在英國已經(jīng)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權性質。維多利亞之所以能夠接受自己逐漸失去統(tǒng)治國家的權力,并非因為她生性不喜歡權力或者其道德水準高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而是她的頭頂上有一塊無法突破的“王在法下”、國王通過議會統(tǒng)治國家的“天花板”,突破“天花板”,不僅王權將會崩塌,而且首先被砸傷的就是國王自己。
【閻廣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