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設計美學中形式和內涵的角度出發(fā),并結合幾何造型作為彼得·沃克的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元素,探討抽象幾何形式在極簡主義景觀中的內涵;解析極簡主義景觀中的抽象幾何表現手法;闡述抽象幾何美的特征,旨在更好地運用為未來景觀設計服務。
“幾何”(geometria)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之后在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結合原有的基礎逐漸充實下,提高成為一門完整的幾何學。由于在早期西方藝術審美中,奉行藝術美來源數的協調,認為“美在于比例和諧”。設計藝術當中形成一種強調結構要像數學一樣清晰和明確,要合乎邏輯的“唯理”思想。早期西方造園受到“唯理”思想的影響下刻意追求形式美,如在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造園家安德烈·勒諾特爾在遵循形式美的法則下,設計出的凡爾賽宮苑,以確定的幾何形狀和大小鑲嵌在確定的部位,呈現出一種符合規(guī)律的必然性,傳達一種秩序美和控制意識,其形式深受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象征等級森嚴的專政體制特征和人戰(zhàn)勝自然,高于自然的社會理念。
極簡主義景觀
在1960年代前后的美國出現的極簡主義是一個整合了對20世紀30年代末前曾初露端倪的許多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極端發(fā)展,也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叛,主要想排除過多的形式,以最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給觀者作為表現方式。如繪畫是由線條和塊,建筑是由空間和結構,家具是由使用和美觀等。若是達芬奇的成就開始于畫雞蛋,整個古典主義都在研究陰影和透視的話,20世紀的極簡主義藝術家則想探究藝術的本質。包豪斯作為現代建筑的開端,在其形式下的內涵無論是格羅皮烏斯的“融合技術與藝術”、密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還是柯布西耶的“形式追隨功能”都可以說表達的是極簡主義思想。
景觀作為建筑的附庸,20世紀初把傳統景視為觀賞的對象來看待,并且遵循著少數社會的上層人士的審美觀點的傳統的景觀觀念和設計手法已經滿足不了現代社會對景觀的需求。彼得·沃克在極簡主義藝術影響下所衍生的極簡主義景觀創(chuàng)造性的將景觀設計中的古典主義、大地藝術、禪宗思想和極簡藝術融合,顛覆舊有的“人地關系”,將簡潔的形式和復雜的內涵結合在一起并引領當下西方景觀界以一種非比喻、無主題、以簡潔的幾何形式為特征的新景觀設計趨勢,并全新闡釋了幾何式景觀下人與自然內涵,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爭議。
極簡景觀設計中的抽象幾何
在彼得·沃克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其基本幾何元素運用的重要性。他將極簡藝術融入基本的幾何形中,運用如方形、圓形等基本幾何母題,或者運用這些母體進行羅列、交叉和重疊形成井然有序的美麗圖案,其景觀的構圖強調幾何和秩序,但在形體中常常加入某種體現情感精神、以及與自然界接觸的象征性元素如石頭、沙礫、植物的等。彼得·沃克的作品在形體上繼承了西方傳統園林的幾何形式,彰顯了強烈的西方秩序美感,但形體下卻透入出東方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
1.泰納噴泉
泰納噴泉是彼得·沃克為哈佛大學設計出的一個愜意的休息場所,設計靈感來源是沃克在對英國遠古巨石柱陣空間的研究下所得。設計中充分利用圓形強烈的統一性、趣味性和整體感,能夠表現出強烈的向心性和離心性的特點,運用約同等大小的159塊巨石圍成的一個大約18米直徑的圓心石陣空間。石陣的圓形
布局方式如實的反映著沃克對于形體的完美簡潔的最高追求,并暗示著石陣與周圍環(huán)境(嚴樸的磚房、現代鋼筋混泥土構造的科技中心、歷史積淀的哥特式紀念堂)的抽象聯系,使之在有限的空間里靈活地表達出無限的空間意境。整個石陣全部都半嵌入瀝青路和草地中,仿佛從自然環(huán)境中生長出來的,石陣中心32個噴頭噴出的水霧為其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霧紗,隨著季候和時間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圖1),這些都體現出沃克對自然精神的崇拜。由于圓形通過圓心有無數條對稱軸,外圍整體呈現無棱角形態(tài),所以給予觀察者在任何位置都有完整的感受。
沃克用石塊把象征意義與實用功能結合起來,這即涉及東方禪宗園里那些沉思默想的詩一般的景物,同樣也涉及20世紀極簡主義和大地藝術明確闡述的現象學思想。彼得·沃克想通過設計行為在這個圓心石陣空間身上留下了自己主觀性的印記,借巨石追憶新英格蘭的歷史以及祖先勞作的艱辛,所以在其形態(tài)上就顯現為沃克的世界和作品的世界就是同一個世界,結果就是審美對象與主體相互表現:審美對象表現主體,主體在審美對象中表現自己。我們同樣可以說,觀眾的知覺行為使得審美對象得以顯現,審美對象的世界和觀眾的世界也是同一個世界。沃克通過自然石塊擺出的“人造之境”展現了一種特殊的幾何形式美,這種美不同于裝飾繁華的富麗之美,也不同于精雕細琢的細致之美,而是給人純凈的自然簡潔之美。正如中國造園中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念,沃克的幾何形式下的“人造”不是征服自然、人化自然之意,而是融入自然、自然擬人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泰納噴泉取之自然,又高于自然,最后又歸于自然。
2.幕張IBM公司庭院
作為西方公司駐足于日本的總部,IBM庭院空間的設計是彼得·沃克的極簡主義園林與日本園林融合的一次設計探索,使得沃克的西方極簡幾何形式與東方禪宗文化達成了某種默契,密不可分。庭院整體緊靠著IBM大樓進行布局,將水面引入建筑內,使建筑和庭院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整個空間沿著一條橫貫庭院
東西方向的綠色雜質玻璃的燈槽,從東向西依次分隔成幾個空間(浮島空間、中心圓盤空間、水空間、綠籬空間、細砂空間、翠竹空間)(圖2)。這條燈槽即是道路也是視線導視,將幾個空間聯系起來,更是如同一條紐帶將沃克的西方極簡藝術與日本文化相連接。最東邊的方形浮島空間(圖3)沃克生動地用真實的水和現代幾何浮島進行幾何式抽象表現出日本枯山水園林中象征大海和海島的白砂和青苔山石,兩個正方形的使用讓空間張弛有度,正方形所呈現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具有單一性和均質性,與符合日本禪宗的圓的柔性相比,正方形在情感上給人一種剛性的感受,沃克通過這種規(guī)則的正方形反映IBM公司的精密性和西方人直線性的思考特點,并運用水面中的水生植物和島上散植的樹木打破了兩個正方形的生硬和剛性。宗白華先生在書中提及“禪是動中的極靜,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動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比毡究萆剿畧@林背后的禪宗美學正是在枯寂的空間范圍里表達無限的內容理念,體現對生命的關注與體驗。沃克運用幾何元素形成這一內聚空間,不僅表達出了以大海和島嶼為代表的日本獨特的地理特征的空間,更是在極簡主義簡潔幾何造型之間流露出對自然萬物的抽象和意境表達。
在庭院的中部是一個外圓內方的圓盤造型(圖4),如同龍安寺茶庭中的景觀小品蹲踞中的洗手缽(圖5),洗手缽用于漱口凈手,象征身心凈化之后進入茶室(清凈無垢的佛世界)。沃克沿襲了缽體的外圓內方幾何造型,青苔鋪飾代替真實的水,在方圓之間和材質之間蘊含日本傳統園林中對細節(jié)的精心處理,使之圓盤空間暗喻成凈化身心之所,同時提供了一個休息的場地,成為步入另一個空間的準備。
大樓的灰色石材外立面通過后面的翠竹將庭院勾畫成一幅具有現代風格的日本傳統多彩屏風。石頭下的細砂體現出日本園林獨有的風味,又巧妙地過渡到新的竹林空間。而具有極簡主義風格的條形線條通過前面的條形綠籬轉變?yōu)橹窳种械氖?,形式的延續(xù)保持了設計語言的整體性。
整個作品雖然是以簡潔的極簡主義幾何來處理場地,但沃克通過日本傳統園林要素來塑造空間氣氛,證明他是在用日本傳統的精神來處理自然。在日本禪宗思想影響下的日本傳統園林在有限空間里的片山勺水之中去尋求個體與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消融,得到天人合一的哲學快慰,成為彼得·沃克極簡主義幾何形式下的精神內核。
結語
雖然藝術一直追求著視覺和精神美的表現,設計則呈現出兩個功能:實用和審美,但是彼得·沃克的極簡幾何式景觀藝術通過對古典主義、大地藝術、禪宗思想和極簡主義的融合、揚棄和拓展,其極簡幾何形式是為了讓設計隱沒于生活的背景中,而讓人們更多地關注生活本身,通過將設計藝術創(chuàng)造、設計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放在人與物、人與環(huán)境,包括人與人的整個自然生態(tài)、社會關系中,以一種“整體性思維”方式來探尋如何使人的生活與生存成為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其實質是從一個特殊的層面、特殊的視野來體現對人的生命存在意義的形而上思考和追尋,讓審美主體在其作品中經歷了從體驗、感受到超越,并從目游到心游的審美心路的歷程。
幾何造型元素作為景觀設計中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對其藝術審美中,隨著人類對自然和美的理解的不斷加深,對于作品的設計,首先是考慮是否迎合人類生存發(fā)展的趨勢,這也是設計美學中經常使用的設計的善的范疇,設計中始終需要有一顆善待自然的心去創(chuàng)造更多以人為本、滿足人與自然對話的要求的景觀設計作品。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毛連杰(1994-),男,漢族,江蘇鹽城,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設計系15級碩士研究生,環(huán)境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