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系之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然存在失衡現(xiàn)象。本文以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本——“阿Q正傳”為研究對象,以喬治·斯坦納的“闡釋運作”四步驟的最后一個步驟“補償策略”為理論基礎,運用個案研究法分析并歸納譯本中所用到的補償策略。在面對原語與目標語的語言風格、文化背景等不同觀念,譯者在翻譯中運用斯坦納的補償策略使譯文恢復平衡。
關鍵詞:闡釋理論 補償策略 平衡 《阿Q正傳》
一、引言
自羅馬帝國時期翻譯理論家西塞羅的直譯與意譯、死譯與活譯之后,大批的優(yōu)秀翻譯理論家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不同的理論和觀點。20世紀出現(xiàn)了奈達“動態(tài)對等理論”,被認為是“曾經(jīng)最深入人心及最被廣泛引用”的翻譯理論。(張美芳,錢宏 2007:10)而面對表情性文學作品,對等理論對原語的文化、政治背景、意識形態(tài)、習俗規(guī)范、語言習慣等方面缺少足夠的關注。因此筆者采用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的“闡釋運作”四步驟中的補償策略來對魯迅的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阿Q正傳》的英譯本作對比分析。
二、《阿Q正傳》文學特點
《阿Q正傳》是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作品,其創(chuàng)作背景為魯迅的故鄉(xiāng)浙江紹興,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為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行文中的民族特點與當時政治色彩無處不在;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主要來自儒家思想。面對文化特點如此濃厚的文學作品,簡單的直譯與意譯無法滿足目標語讀者。因此譯者需在原文向譯文轉換的過程中進行補償,以達到原文與譯文之間最大限度的平衡。
三、斯坦納的闡釋觀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出版于1975年的《通天塔》一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闡釋翻譯觀,為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The hermeneutic motion(闡釋運作) 四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當譯者在實施“信任”的第一步驟之后,譯作會傾向于原作,而“ 侵入”和“ 吸收”之后,譯作又會傾向于譯入語,因此在兩次失去平衡之后,譯作需要進行“補償”,使譯作與原作在語義及結構上盡可能的對等。
四、補償策略
補償策略所要達到的平衡是建立在翻譯過程中的源語與譯文不同的文本、文化、語境以及語言習慣的總和之上,并不是單一的語義轉換。當譯者在“侵入”和“吸收”過程中帶有的傾向性,其結果會導致原文失去平衡,必須通過不同的補償策略來使文本更接近原文本。
(一)注釋補償
文化背景不同,會造成源語語譯語的不平衡現(xiàn)象,某些歷史文化事實對于源語讀者來說是常識,他們很容易理解,但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完全不知所云,若沒有注釋來解釋,會嚴重影響讀者的理解。以下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
1. 物質名稱的注釋
(1)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前的宣德爐。(魯迅文集,2006:68)
The censer① before the shrine of Kuan-yin, the goodness of mercy, had also disappeared. Highly decorative bronze censers were made during the Hsuan Te period (1426-1435) of Ming dynasty. (Yang Hsien-yi : 51)
在明代宣德三年,明宣宗參與設計了中國第一批用黃銅鑄成容器宣德爐,其做工非常精致。對于沒有任何中華文化底蘊的英語讀者來說根本不知所云,因此楊譯在翻譯過程中對censer進行注釋,以期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對閱讀原文減少一定的難度。
2.專有名詞的注釋
(1)未莊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魯迅文集,2006:69)
All the Weichuang villagers were overawed, and said that this was the badge of the Persimmon Oil Party equivalent to the rank of Han Lin②.
The highest literary in the Ching dynasty(1644-1911).(Yang Hsien-yi : 58)
在當時大革命的年代,認為這樣一個徽章竟可抵得上一個 “翰林”,足見當時民眾的麻痹狀態(tài)。若將原文中的“翰林”直接譯為譯出,會給目標語讀者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作者采用注釋的方法來清楚地解釋出 “翰林”這個詞承載的文化意義,便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文章內容。
(二) 結構補償
綜合性與分析性的思維分析方式的差異性造成中西方語言組織方式的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綜合性,語言組織與接收時主要依靠悟性,即用意合的方式來組織語言。其句子結構及語法關系呈隱性。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崇尚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強調嚴密的邏輯推理,結構和形式趨于完整,因此在語言學研究中,句子結構與語法結構也應注重形式完整且呈顯性,句子結構清晰明了,邏輯性強。在漢譯英過程中,漢語中的意合走向英語須在結構上進一步的補償,使之更容易為目標語讀者接受。下面通過楊譯的一些具體例子來說明結構補償?shù)姆绞健?/p>
1.主語補償
(1)趙府的全眷都很著急,打著呵欠,或恨阿Q太飄忽,或怨鄒七嫂不上緊。(魯迅文集,2006:63)
The Chao household was yawing with impatience, some of them resented Ah Qs undisciplined ways, others angrily blamed Mrs. Tsou for not trying harder to get him there.(Yang Hsien-yi: 40)
此結構是典型的意合結構,其內在聯(lián)系呈隱性,原語讀者會根據(jù)已有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后面的隱含主語,即有的人恨阿Q,有的人怨鄒七嫂。但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這是隱晦難懂的句子結構。因此楊譯采取了結構補償?shù)姆椒āS胹ome…others…的結構明確指出這個句子隱含的內在關系,使句子前后之間指代明確,連貫通順,句子結構嚴謹,形式完整,語言結構呈顯性,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嚴謹?shù)倪壿嬎季S習慣,因此這會更好地幫助目標語讀者理解文章。
2.句式結構補償
在漢語中多見短句、分句;而英語中多用復合句、并列句的長句型。這里的補償策略就是在文化輸出時進行的表層結構的重新構建。
(1)阿Q雖答應著,卻懶洋洋地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魯迅文集.2006:64)
Although Ah Q agreed, he slouched out so carelessly that they did not know whether he had taken their instructions to heart or not.(Yang Hsien-yi:41)
源語沒有明確的關系詞連接,且這三個句子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沒有明確的主語會造成指代不明,邏輯混亂。因此楊譯采取了補償策略,使用復合句來譯漢語中的簡單句。首先將原語三個分句的隱含的內在關系用連詞although譯出,使句與句的關系明朗化;其次將二三句用so…that…結構譯出,而且第三句的主語作補償,使這個句子的內在隱含的關系呈顯性,有助于讀者進一步理解原文。
(三)文化補償
譯者的敗筆在于(我僅舉一些普通的例子)消解原文中最持久的活力,將天才之作中晦暗含糊的部分投影到屏幕上,使其具體場景化(localize)(Steiner: 317)。每一部文學作品都熔鑄著生活中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在分析這部文學作品時很難從單一的線性的角度去分析。據(jù)此,譯者應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類型、翻譯目的及讀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調整文化輸出策略。也就是譯者在將源語譯入目標語時要進行恰當?shù)奈幕a償。
1.稱謂補償
(1)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魯迅文集,2006:68)
The magistrate was still the highest official… (Yang Hsien-yi:52)
以上所列舉之稱謂,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特有,英譯文本旨在傳播中中華文明,若保留太多的民族文化詞,則無法起到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楊譯本中將“知縣大老爺”譯為the magistrate,目標語中造成的文化缺失,譯者采用目標語所熟知的詞匯對稱謂這一缺失進行補償,讀者易于接受。
2.數(shù)詞補償
(1)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魯迅文集,2006:65)
Who would have guessed they could so frighten a successful provincial candidate renowned for thirty miles around? (Yang Hsien-yi,1972:45)
英漢數(shù)量詞可表達實義或虛義,即在翻譯時要求準確無誤或用習慣用法來翻譯。在譯入目標語應考慮到目標語的文化背景及其風俗習慣,尊重其語言習慣。因此對數(shù)詞的闡釋是不可避免的,在楊譯本中將“百里”譯作thirty miles,符合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便于其理解。
(四)語內釋義
(1)……卻有一封長信,和趙家安排了“轉折親”。(魯迅文集,2006:65)
…h(huán)e had sent a long letter tracing some dis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o family.(Yang Hsien-yi,1972: 45)
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其詞也會有其獨特的文化負荷,直譯或意譯無法將其內涵的獨特性外顯,需通過闡釋來將其獨特內涵展現(xiàn)給目標語讀者,上例中“轉折親”即有點親戚關系,但已經(jīng)很生疏了,楊譯將其內在意義闡釋出來,以使讀者容易理解。
五、結語
正如喬治·斯坦納言:“世上絕無完美對等的‘一對(double)事物存在”,完全對等只存在于理想狀態(tài)下,但譯者可以對其語言結構、文化背景、名稱、風俗習慣及文化詞等進行“補償”,以達到源語與譯語的最大限度的平衡。在源文本輸出過程中,闡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闡釋不同于其他翻譯策略,其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它隨著文化語境、語篇功能及目標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而作出相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文集(小說散文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4.
[2] 張美芳,錢宏.翻譯研究領域的“功能”概念 [J].中國翻譯,2007(3):10-16.
[3] 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Yang Hsien-yi & Glady Yang.The True Story of Ah Q By Lu Hsun.[M].fifth ed. 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