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優(yōu)秀的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古詩詞教學也是學生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特別是提升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詩詞教學的實際中,不少課堂依然固守模式化的教學經(jīng)驗,從解讀字詞含義到理解詩句大意,再到了解作者情感,最后背誦詩文,文本蘊含的教學價值往往在這樣機械的操作中支離破碎,學生只能在識字、背誦詩詞和說出詩詞大意層次上止步不前。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蒯威老師的《漁歌子》教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示:詩詞教學,要讓學生經(jīng)歷一場真實的學習過程,避免逐詞逐句講解的機械做法。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讓古詩詞也能“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孩子。真實的學習過程,代表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獨立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習的經(jīng)驗和學科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那么,蒯老師是如何實現(xiàn)在詩詞教學中讓學生經(jīng)歷語文學習的真實過程的呢?如何將“少教多學”的理念落到實處的呢?
一、把握學習起點
真實有效的學習起點應該是學生從已知向未知進發(fā)的“橋梁”,停步于學生已經(jīng)掌握知識的重復教學或直接進入學生的未知世界均會造成學生學習的乏味和困倦?!稘O歌子》是一首學生熟悉的詞作,短短27個字,卻有24個字在寫景,僅“不須歸”三個字在寫人。根據(jù)六年級學生對詞作的掌握情況,蒯老師在初讀教學中只抓住“鱖魚”“箬笠”“蓑衣”這幾個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來說較陌生的詞匯,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初步理解教學,直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品中表達詞人態(tài)度的“不須歸”,繼而對其質疑、探究,不拖泥帶水,直指學生學習核心,使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有價值的學習。
二、注重思維實踐
學生語文學習的歷程應該是有思維味的。新課標要求古詩詞教學要使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的能力。完成上述目標的關鍵在于促使學生進行學習的主動建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實踐,并將個人的體會和見解充分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把教師的“理解”和“感悟”強加于學生。蒯老師的課堂結構清楚,層次分明,緊緊抓住引導學生探究“不須歸”的原因,從表層的詞句意思讀懂“不須歸”,到整合詞句深化“不須歸”,再到知人論世認同“不須歸”,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由淺入深。在經(jīng)歷扎扎實實思維跋涉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對詞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詩詞學習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關注言語秘妙
學生語文學習的歷程應該是有語文味的?!稘O歌子》的美在于用極簡的語言描繪了充滿意境的畫面。如果學生僅僅從單個的詞語反復推敲,忽視詞語和詞語組合產(chǎn)生的神奇效果,那么無疑,這樣的學習是低效的。蒯老師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利用學生。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語言領悟詩詞中的意境美,引領學生思考感悟詞作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畫面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通過想象等活動促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操作看似簡單,卻富有實效。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與文字相遇,內(nèi)化了語言,觸摸到了詞作的靈魂。
四、重視課堂變化
呂叔湘先生曾說:“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問題,至少以白話課文而論,不是講得太少,而是講得太多……然而這里面仍然有一個分寸同題,要講得不多不少,要講得切合實際。講得太多,占用的時間太多,一則沒有充分時間讓學生多練習,二則不知不覺造成學生的錯誤認識,以為上語文課是為了學會講語文,不是為了學會用語文?!边@節(jié)課上蒯老師講得少而精,他只把工夫用在“導”字上,做足引導、指導、誘導之功,導方法、導技巧、導規(guī)律。蒯老師的課堂回到“學什么”“怎么學”的“學習課程”領域。學生學習發(fā)生積極的變化,為學生知識、能力、智慧、人格等持續(xù)發(fā)展奠下堅實基礎。由蒯老師的課想開去,讓學生“多學”,經(jīng)歷語文學習的真實過程,我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學習觀的改變——從學習為了“解答問題”到學習為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苯處煈斉崿F(xiàn)價值本位的轉移,從知識為基礎的價值取向,轉變成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為基礎的價值取向。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兒童始終站在課堂的中央。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淀,放手讓學生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只有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幫助。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教學觀的改變——從教學是“知識的授受”到教學是“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意識、情感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對學生信任、放手、激勵、點燃。鼓勵學生的學習求助行為,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關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著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等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學教授里歐·巴士卡里雅有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一個理想的教師就該肯于把自己當作橋梁,他邀請學生跨上這橋,并在幫助他們走過來之后,高高興興地把它拆掉,鼓勵學生筑造他們自己的橋梁。”高明的教師之所以高明恰恰是因為明知而不說,教師應當擁有這樣的課堂智慧。
教學模式的改變——從學生的“被教”到學生的自主學習?,F(xiàn)代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的過程。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tǒng)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教師必須改變課堂教學中的教師主宰、控制的意識,改變學生依附、順從的地位,把“課堂”轉變?yōu)椤皩W堂”,把“講臺”轉變?yōu)閷W生的“舞臺”,激發(fā)和釋放學生的閱讀理解潛能、發(fā)現(xiàn)探究潛能、表現(xiàn)展示潛能、自我實現(xiàn)潛能。
只有把課真正回到“人本”“學本”“生本”上來,才能讓“學習發(fā)生在學生身上、讓成長發(fā)生在學生身上、讓發(fā)展發(fā)生在學生身上”。我們的閱讀,不是以讀懂為主的,是以知道、了解、把握文章內(nèi)容是以怎樣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對他的感情表達、思想表達的意義是什么,這才是語文。
只有當教學設計體現(xiàn)我們的教學主張與思想,關注學生的差異,真正使得學生學會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用嘴巴表達,用心靈體悟……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甚至深度發(fā)生!
(作者系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副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