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守云,焦裕祿女兒,1953年生,13歲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5歲入伍當兵,20歲當選為黨的“十大”代表。現(xiàn)為焦裕祿干部學院名譽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曾評價焦裕祿精神,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zhí)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我也在想,父親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我們過了50多年仍會為他流淚,仍在想念他、懷念他、呼喚他?
一個人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焦裕祿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礦,弘揚光大在蘭考
父親焦裕祿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是“熟悉的陌生人”。那個披著外套、雙手叉腰、笑望右前方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蘭考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但他畢竟離開我們這么久了,對他的了解仍然有限。
提起我的父親,大家馬上想到“焦裕祿蘭考除三害”。在蘭考的日子確實是父親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但也是他工作經歷中非常短暫的一段,他在蘭考工作了僅僅475天就去世了。
父親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的一個小山村。從小逃過荒、要過飯,做過長工、打過短工。1945年,父親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隨軍南下,在河南尉氏縣還搞過土改。
他工作時間最長的是在洛陽礦山機器廠也就是“洛礦”,在那兒工作了9年,占其一生工作時間的一半。也是在這個廠,父親完成了一個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的深造過程。廠里把他派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習,畢業(yè)后他又到大連起重機廠當了2年的實習車間主任。父親學習回到洛礦以后,帶領科技攻關隊伍,還有工人師傅們,生產制造了我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卷揚機,填補了國家卷揚機科研項目的空白。從那時候起,國家就停止了進口卷揚機的歷史。這是我父親在工業(yè)戰(zhàn)線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焦裕祿在洛礦工作的9年,是焦裕祿精神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孕育形成在洛礦,弘揚光大在蘭考。確實是這樣,洛礦是父親成長、成熟的地方,他長期在工業(yè)戰(zhàn)線和精密儀器打交道,養(yǎng)成了一個科學、嚴謹?shù)乃季S方式和工作態(tài)度,考慮問題特別周到、全面。父親在洛礦工作的9年時間,是“充電”的過程,正是因為在洛礦充足了電,到蘭考工作的一年多時間才能發(fā)光。
我父親不是傻大憨粗,不是只會艱苦奮斗苦干實干,他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在做一件事情以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反復思考,然后抓住主要矛盾。
到蘭考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父親認為,當時危害最大的不只是“三害”,因為“三害”從古至今都有,最大的問題是領導干部的精神狀態(tài)——有一點辦法的都想調出去,外邊的不想進來。甚至有人說,蘭考這么窮,這么破,干脆把它分給周邊的幾個縣算了。
我父親就說了,戰(zhàn)勝困難最重要的是人的革命意志、革命品德。他提出了一句口號叫“干部不領,水牛掉井”。就是說如果困難的時候,我們的領導干部不走在群眾前面的話,群眾就會像一頭水牛掉到井里了。水牛渾身都是勁,它找不著出口、想不到辦法也是出不來的。他想用這個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的領導干部,在這大災大難面前,人民群眾眼巴巴地看著縣委,如果我們都挺不起腰桿,那群眾怎么辦?
看過電影《焦裕祿》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鏡頭——大風大雪天,我父親領著縣委的干部到了火車站。大家不理解,縣委怎么開會開到火車站去了。那時候因為蘭考逃荒要飯的人太多了,所以國家每天給蘭考一輛輸送災民的專列,輸送到全國各地逃荒要飯,有的甚至根本沒有目的,只要能要到飯,拉到哪兒都行,換句話說,只要離開蘭考就有活路。專列一到,那些災民們,大人喊小孩哭,大家拼命往車上擠,擠上去就是一條生路?。∥腋赣H沉重地對大家說,你們看看,我們的鄉(xiāng)親背井離鄉(xiāng)去逃荒,我們有責任啊!如果在家有飯吃,有衣穿,誰還會背井離鄉(xiāng)去逃荒???我們的工作沒做好,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我父親通過這樣的方法來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
“看著老百姓逃荒要飯吃苦受罪,我的心比刀剜還疼”,這是他經常講的一句話。逃荒要飯都是我父親經歷過的,所以他非常能體恤百姓的疾苦。也因此,他對自己提出了要求,就是縣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不但要能干,還要會領。
蘭考很多沙土地,比沙土地更可怕的就是沙丘。這些沙丘不是死的,是活動的。蘭考刮大風的時候,沙丘會跟著移動,風往哪刮它就往哪滾動,風停了,它們就在那片區(qū)域形成新的沙丘。凡是風沙走過的地方,剛播的種被刮出來,剛抽的苗被連根拔了,要成熟的莊稼也全被沙丘壓死,非??膳?。父親多次觀察蘭考的地質,也曾詢問很多老農,但大家都苦無良策。有次他在村邊散步,發(fā)現(xiàn)一個年輕人去上墳,覺得很奇怪,因為蘭考風沙大,大多數(shù)墳頭都留不住,但這個年輕人的祖墳卻有墳頭。父親趕緊過去問他用的什么方法。年輕人說,就是把墳頭用膠泥封住,然后再培上黏土,再種上草,這樣墳頭就保持住了。我父親聽了眼睛一亮,覺得墳可以封,沙丘不也行嗎?他還給這個計劃起了個名叫貼上膏藥、扎上針。我父親的語言都很形象、生動。
父親不是個苦行僧,他是一個會創(chuàng)造生活、享受生活,有樂趣的人。但是在蘭考,他舍棄了一切愛好
父親生得高高大大,非常英俊,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飾演過我父親的演員都沒有他長得英俊。這不是女兒看父親越看越順眼,我父親在我母親眼中那也是非常高大帥氣的。
我父親非常有魅力,他不單高大英俊,而且多才多藝。在小學他就參加了學校的樂隊,那時候叫雅樂隊,他學二胡,是“童子功”。他在南下工作隊的時候,也是文工團員。不但會拉二胡,他還會唱,是一個很好的男中音。當時南下工作隊邊走邊演,他在大型歌劇《血淚仇》里演男一號,這是影響僅次于《白毛女》的一部大型歌劇,演歌劇可不是像我們唱唱歌就行,什么都得會??催^那戲的老人家都說,你父親的《血淚仇》演得我們在下面直抹眼淚。
我父親還很善舞,我說的是交誼舞。他為什么會想學這個呢?那時候的洛礦有蘇聯(lián)專家支援,進口的機器大部分也都是蘇聯(lián)機器,他突然萌生了要學俄語的念頭,以便向蘇聯(lián)專家請教問題。他去跟翻譯學,這個翻譯特別逗,說“你山東人舌頭不靈光,你看普通話你都不會說,你還學俄語。但我教你,你找一個鵝卵石含到嘴里,沒事你就用舌頭繞它,把你的舌頭磨一磨,磨靈活一點”。我是不相信,但我父親最后把舌頭都磨腫了,也沒有達到他快速說好俄語的目的。
我父親又想,那我直接跟蘇聯(lián)專家學。就我父親那點俄語水平,和蘇聯(lián)專家沒法對話,只能偶爾蹦出個單詞來。蘇聯(lián)專家說上班我們不能教你,下班我們要去跳舞,也不能教你。我父親一想,不就是跳舞嗎?你們能學會,我為什么學不會?他又有那個基礎,也有一顆年輕人追趕的心。他就找我母親練。我母親一米六四,瘦瘦挑挑的,他們兩個就在一起跳舞,很快成了廠里非常般配、引人注目的一對。等和我母親練到不踩腳了,他就去找蘇聯(lián)專家跳。蘇聯(lián)專家都很佩服,說沒想到你一個拉牛尾巴的人,舞還會跳得這么好。
所有年輕人喜歡的事情,他都喜歡,像打籃球,那會人家都說如果這場籃球缺了老焦,很可能打不贏。他還愛鉆研,愛寫文章。在大連起重機廠時,給他們的廠報、廣播電臺寫了很多文章。父親這輩子最好的一件衣服,就是母親用他的稿費買來的。當時李雪健老師演我父親時穿的衣服,前后都是大補丁,前胸、后背、屁股都有補丁。我母親就說,其實你父親那時候還是比較講究的,他的衣服舊是舊一些,就袖口、領口有補丁。我母親還說,你父親不是個苦行僧,不是說他就是好吃苦,就是好受罪,就是不享福,其實,他是一個會創(chuàng)造生活、享受生活,很有樂趣的人。他講話非常幽默,你想他去蘭考的時間不長,就成了出了名的順口溜大王,他下鄉(xiāng)的時候,農民都想跟他對兩句。
但是在蘭考,面對當時的那個情況,他舍棄了一切愛好。
我母親一輩子都崇拜我父親,生前對我父親那么好,我父親去世后的幾十年,我母親幾乎住到哪兒就把我父親的遺像搬到哪兒,讓我父親一直陪伴著她。她對我們說,你們兄弟姐妹六個,哪個都比你們父親條件好,但哪一個還都比不上你們的父親。她說你們父親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聰明,第二是刻苦。聰明是天生的,刻苦是他后天修煉的。
父親是一個貧窮的父親,但他給我們焦家子孫留下了精神金礦,祖祖輩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父親臨終前跟我母親說,“俊雅,咱們生活這十幾年來,你跟著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我對你的承諾也都不能實現(xiàn)了。我走了以后,你就更辛苦了,咱們有兩個老人你要好好孝敬他們,給他們養(yǎng)老送終;還有六個孩子,你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有一條你得記住,我死了以后,組織上會給你適當?shù)恼疹櫍蔽腋赣H剛去世的時候,我們沒有參加工作的孩子,每人一個月有9元的撫恤金。“其他的事情,你一定不能隨便伸手,向組織要錢,要東西,要補助,要救濟?!?/p>
這是我父親跟著我母親最后的約法三章。這是他不愛我母親,不愛我們這個家嗎?絕不是!這人要規(guī)矩,他活得規(guī)矩,死得一樣規(guī)矩,活著不搞特殊化,死了也不允許搞特殊。
說實話,那個時候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小,不懂得什么叫家風,就知道父親對我們的要求很嚴?,F(xiàn)在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教育我們從小熱愛勞動,不能不勞而獲;第二,要艱苦樸素,不能跟別人比吃比穿,要比就比學習、比進步;第三,領導干部的家屬、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當年我大姐畢業(yè)以后要工作,母親就問父親怎么安排,父親說有三項工作可以做,你們挑。他說第一個可以留在縣委打掃衛(wèi)生,打掃廁所。我母親一聽,說虧你想得出來,叫你姑娘在你眼皮子底下掏廁所,不行不行。我父親又說那就讓她當理發(fā)員,學一門技術。我母親說一個大姑娘天天給人家剃頭那不好。我父親又說,這兩個不行,還有一個就是去食品加工廠當工人。我母親一聽當工人還行,戴著工作帽,穿著背帶褲,咱們工人有力量,挺好。報到那天,我父親專門領著我姐去的,說是個食品加工廠,其實連個手工作坊都不如,就是腌咸菜,造醬油,再挑出去賣。我父親特意給廠長交代,我把姑娘擱到你這是參加勞動的,一定不能讓她在辦公室。
繁重的勞動這一關我姐姐都過了,但讓她受不了的就是面子——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賣醬油和咸菜,碰見熟人、朋友,她都覺得抬不起頭。大姐哭過、鬧過,使小性子不吃飯、罷工,什么招都使了,不行!我父親說,別人能干,你為什么不能干?就因為你是縣委書記的姑娘?有一天我父親就對大姐說,小梅,爸爸今天事不多,陪你去賣醬油吧。他說,爸爸小時候賣過油,可以教你怎么挑擔子不磨肩,怎么吆喝能把東西趕緊賣出去。那天我姐很高興,心想爸爸跟著我,看誰還笑話我。她看著父親很自如地挑著擔子吆喝著賣醬油、賣咸菜,絲毫沒有不好意思的樣子,我姐突然反應過來了,爸爸是縣委書記都不覺得丟面子了,我什么都不是,有啥丟面子的。那天我姐就說,爸爸你回去吧,我以后再也不鬧了。那段時間對姐姐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姐姐現(xiàn)在在開封生活,經濟情況不太好,她孩子多,下崗、待業(yè)的都有。如果姐姐去找領導,請他們給孩子安排工作,也不是件難事,但我們姐妹之間有個共同的約定,就是要守衛(wèi)好父親這面旗幟,就算不能為父親爭光,但也絕不能給他抹黑。父親是一個貧窮的父親,但他給我們焦家子孫留下了精神金礦,祖祖輩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天上一顆星照著地上一個人,如果你是一個好人,你那顆星就亮,如果你不是個好人,你那顆星就發(fā)暗
父親的嚴格要求和言傳身教樹立了焦家的良好家風,一直感染影響著焦家后代。是家鄉(xiāng)文化和父老鄉(xiāng)親一直影響著父親,讓他最終能成為世人心中永遠的豐碑。
前面我說到父親出生在淄博市博山區(qū)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地方是孔孟之鄉(xiāng),也是我們的大孝之鄉(xiāng),非常重視孝道。像我父親看到窮苦人家的老太太,他就喊娘??赡苡行┤似婀?,怎么就喊娘了?喊娘是他們那個地方的一個習慣,也是我父親的一個習慣,這一聲娘一喊,那就是自家人了。他經常跟其他領導干部說,我們要做人民群眾的兒子,還要做孝順的兒子。有了這種想法,自己的兒子為自己的娘做事,難道還講條件?除非你不孝順。
我作為電視連續(xù)劇《焦裕祿》的總策劃,試著寫了主題曲《喊了一聲娘》,就是我根據對父親這一生的了解和理解找到的切入點。小時候他的父親死得早,是娘把他養(yǎng)活大的。我這樣寫,“小時候我喊了一聲娘,山也應來水也響,腳下的路啊步步要走穩(wěn)”,因為我們那出門就見山,這是娘教他學走路的情景;“出門時我喊了一聲娘,娘抻平我的舊衣裳,娘啊娘啊,你的話記心上”,那時候家里窮,衣服很破,我奶奶就經常跟兩個兒子說,我們窮,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出去走路,要把頭抬起來,我們的衣服破也不是我們的錯,但是我們要把它洗得干干凈凈的,所以出門進門,奶奶都拿著小笤帚,給我大伯、我父親身上掃掃灰塵;“長大后我喊了一聲娘,天也闊來地也廣,人生的路啊步步留腳印,有娘我就挺脊梁”,這描述的是參加工作以后,這個娘就是我們的人民群眾,我父親覺得腳下的路都會留下腳印、留下痕跡,人民群眾給他撐腰,支撐、支持他,他就可以挺起脊梁來做事;“回家時我喊了一聲娘,娘撫平我的痛與傷。娘啊,娘啊,你的囑咐永不忘”,這個回家就是回到老百姓家,特別是我父親病重以后,老百姓都會問“你怎么黑了”“你怎么瘦了”“你臉色怎么這么不好”,這老百姓的一聲一聲問候,就撫平了我父親的病痛,在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娘,又想起了娘的囑咐。什么囑咐?我奶奶沒有文化,是一個小腳老太太,但是她懂道理,她這樣教育孩子,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好男兒就要有擔當。這是我奶奶經常對我父親講的話。她說天上一顆星照著地上一個人,如果你是一個好人,你那顆星就亮,如果你不是個好人,你那顆星就發(fā)暗,或者說天上沒有你那顆星,地上不承認你這個人。這就是我父親從小受到的教育。地方文化的教育和娘的教育讓我父親從小就有了強烈的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