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桃 曾凱
摘要:娛親指的是孝養(yǎng)父母要“致其樂”,應做到忠、察言觀色與愛屋及烏。娛親是孝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其核心是誠敬之心。娛親難在屈從,既不能為了讓父母高興而絕對服從,也不能在父母有過時不依不饒地勸諫不止,而是要懂得婉諫屈從之道,變通順從,既順父母之意,又成父母大義。娛親背后的動機很復雜,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現(xiàn)實訴求:或為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或為贏得父母對自己的喜歡,或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或為贏得一定的社會名聲,等等。但是,純功利性的娛親是一種偽孝,即使是借孝謀取私利,也應先孝后利,端正行孝初心。因此,我們要明辨真孝與偽孝,做到知行合一行真孝。
從媒體報道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親子關系有些顛倒,下對上的“孝”變成了父母一味順從子女,而對自己的上一代關愛不足。究其原因,是因為有些人不知孝,有些人知孝而不行孝??鬃诱J為,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孝敬父母,必須做到5個方面,即“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1]38。在現(xiàn)代社會,“養(yǎng)則致其樂”提醒我們,孝養(yǎng)父母,不只是物質上的贍養(yǎng),還有精神上的愉悅,要讓父母放心、開心,也就是要娛親。學術界對孝道多強調“致其樂”的重要性及其應然狀態(tài),較少論及如何“致其樂”。鑒于此,本文擬在深入分析娛親內涵的基礎上,探討娛親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在遇到兩難困境時如何正確對待,以明辨真孝與偽孝,為踐行知行合一的真孝觀提供參考。
一、娛親的內涵
在繼承孔子娛親思想的基礎上,曾子對“致其樂”做了進一步解釋?!抖Y記·內則》寫道:“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2]854也就是說,孝順的子女在奉養(yǎng)父母的時候,要使父母心情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志,使父母耳目愉悅,休息起居安逸無憂;說父母愛聽的話,把好吃的、好看的先給父母享用;侍奉父母要忠心耿耿,始終如一,直到自己生命結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所謂娛親(“致其樂”)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一是忠。“忠養(yǎng)”即“中心養(yǎng)之”,以發(fā)自內在的誠敬之心奉養(yǎng)雙親。對父母之“忠”是沒有時間期限的。子女長大成才不再依賴父母的時候,父母年老疾病纏身變成“拖累”的時候,甚至是父母離世之后,子女對父母之誠敬都不能松懈半分。
二是察言觀色?!皹菲湫摹薄皹菲涠俊笔侵敢毿挠^察,從父母的需求出發(fā),盡己所能地滿足父母的需求,投其所好,所做之事要順其心,所說之話要順其耳,所見之物要順其眼。遺憾的是,當下有些人侍奉領導,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竭盡所能,而對雙親則用心較少,即使行孝也只是從其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如同《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中魯侯對待海鳥《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只是像對自己一樣贍養(yǎng)父母,而不是從父母的需求出發(fā)贍養(yǎng)父母。
三是愛屋及烏?!皭鄹改钢鶒?,敬父母之所敬”,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與此句相對的另一句是“恨父母之所恨,惡父母之所惡”。如果子女與父母所愛、所敬不同,或是子女之所愛、所敬正是父母之所恨、所惡,那么子女違逆自己的本心而順應父母之志將是情感上的兩難選擇。
歷史上較為有名的孝子娛親故事是“老萊娛親”“老萊娛親”的故事有多個版本,現(xiàn)廣為人知的是編錄于元代的《二十四孝》中“戲彩娛親” 的版本。該書成書較晚,故事經改編之后,省略了一些銜接的細節(jié),有些地方讀起來比較突兀。本文“老萊娛親”的故事綜合了以下3個版本:一是《藝文類聚·卷二十·人部四·孝》:“《列女傳》曰:‘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倍恰短接[·卷四百一十三·人事部五十四》:“師覺授《孝子傳》曰: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因僵仆為嬰兒啼??鬃釉唬骸改咐?,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比恰抖男ⅰ虿蕣视H》:“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春秋時期,楚國賢士老萊子為躲避世亂,與父母、妻子隱居,自耕自種,自給自足。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總是千方百計地討父母的歡心。隱居生活清苦,他便尋找各種味美的食物給父母品嘗;隱居生活寂寥,他便養(yǎng)些聲音清脆的烏鳥為父母解悶。老萊子家庭和睦,人長壽。他70多歲的時候,父母都還健在。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老萊子從不自稱年老,甚至故意穿色彩斑斕的衣服,像頑皮的小孩子一樣逗父母開心,希望他們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有一次,老萊子挑水經過堂屋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扭到了腳,恰巧父母在堂屋里見到了這一幕,老萊子擔心父母知道腳跌了的實情后會傷心,就干脆忍痛將身體僵硬地倒地,夸張地像嬰兒一般在地上啼哭,父母以為他是故意跌倒做秀的,也就不以為意,這樣腳跌一事就被他巧妙地掩飾過去了。
這個故事的主旨是:為人子女,應該多替父母著想,為父母解憂,盡可能地讓父母心情舒暢。但是,“老萊娛親”的故事讓魯迅覺得不解和反感,他認為一個應該拄著拐杖的老頭子竟然拿著“搖咕咚”在父母面前裝可愛,太“裝佯”了,而且后之君子將其改得“詐”起來,將其孝行極端化,有點過猶不及,讓人心里不舒服[3]?;謴凸适驴赡艿谋緛砻婺浚先R子并不是一個讓人反感的人,似乎是一個人老心不老的“老頑童”,雖然沒有成就一番事業(yè)以顯父母,卻竭盡所能忠養(yǎng)雙親,“致其樂”。
二、娛親貴在誠敬
娛親是孝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其核心是誠敬之心。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盵2]1332此說謂,孝順父母有三種境界:首先是從內心深處尊敬父母,使父母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其次是立身行道,揚名后世,為父母爭光,不使父母蒙受恥辱;再次是讓父母吃飽穿暖,為其養(yǎng)老送終。明代徐皇后的《內訓·事父母章第十二》中說:“若夫以聲音笑貌為樂者,不善事其親者也,誠孝愛敬,無所違者,斯善事其親者也?!鼻宕跸嗟墓{注補充到:“訓言子女無誠敬之心,但以聲音笑貌為娛親之飾,未足以為孝心也。孝出于至誠,敬生于至愛,無所違逆,斯云善矣?!币馑际钦f,子女奉養(yǎng)父母,只有娛親的外在表現(xiàn)而無內在的誠敬之心,并不能稱為孝。老萊子之所以有穿彩服哄父母開心、詐跌讓父母寬心、父母在而不言老等娛親表現(xiàn),都是出于他對父母的至誠至愛之心,所以看似滑稽的可愛之舉而能流傳千古、善以示后。
《禮記·祭義》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盵2]1319雖然相由心生,外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但大多數人難以明辨“相”與“心”之間的異同。有善于偽裝者,有不善于表達者,眼見未必為實,“婉容”“愉色”“和氣”有時未必為深愛,人心難辨,非日久難知馬力。在現(xiàn)代社會,有些多子女家庭仍存在巧言令色、在父母面前爭寵、爭奪資源的現(xiàn)象,也有共得了患難卻共不了富貴或共得了富貴卻共不了患難的親子關系,還有更為敏感的婆媳關系和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子女關系等。總之,有很多人只注重維持表面和諧而忽略了誠敬之心,因為娛親的孝行是否內含誠敬之心并非一時三刻能察知,所以人們更為看重的是娛親的外在之形而非內在之心,子女以聲音笑貌“哄”父母開心,父母也圖個一時的心情愉悅,彼此都降低了娛親的基本要求。
三、娛親難在屈從
奉養(yǎng)父母,既要誠敬又要順意娛親使其安樂無憂,那么,從父母之令而不爭的絕對服從就是孝嗎?
在《孝經·諫爭章》中,曾子曾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1]47孔子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1]48也就是說,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子女應當勸諫,“有非而從,成父不義”,不勸諫的話,反而會害了父母,陷父母于不義。
孔子反對將孝理解為唯父母之命是從,那么孝子應該怎樣勸諫父母呢?曾子在《禮記·內則第十二》中曾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2]838即是說,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子女應當察言觀色,選擇一個恰當時機,和顏悅色、低聲細語地加以勸諫;若是諫言不被采納,應仍像往常一樣孝敬父母,等父母高興了再借機勸諫;如果犯顏勸諫讓父母不高興,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陷父母于不義,不如硬著頭皮再多加勸諫;如果父母因此發(fā)怒而打了自己,不能心存怨恨,應仍像往常一樣孝敬父母。曾子認為,“父母有過,諫而不逆”[2]1334,也就是說,父母有過失時,應該順而諫之,而不是忤逆;“父母惡之,懼而無怨”[2]1333,被父母所厭惡時,對父母應該心存畏懼而不是怨恨。
如果勸諫了但父母并不聽取諫言的話,怎么辦呢?曾子認為,事父母之道,“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此謂:父母行為如果合乎正道,就應聽從之;如果不合乎正道,就應勸諫之。諫言若不被采用,父母不義行為的后果,就像是自己造成的一樣。聽從父母而不勸諫是不孝,勸諫父母無效卻不再跟隨父母也是不孝。孝子勸諫,是為了向父母講明道理,而不是爭辯好勝。
如果父母一直不采納自己的諫言,子女是不是應該不依不饒地繼續(xù)勸諫下去呢?《禮記·曲禮》曰:“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盵2]151親子之禮與君臣之禮不同,君主若不義,臣下再三勸諫而君主不聽取的話,臣下可以罷官離去。而親子關系是不能改變的,諫言不被采納也只能心懷悲切地留在父母身邊,繼續(xù)盡忠盡孝,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動父母,棄惡從善??鬃诱J為:“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禮記·坊記》)。若是婉言勸告沒有效果,子女應該多看父母的優(yōu)點,少看他們的過錯,應像之前一樣盡心侍奉父母,不能私存忤逆之心。
事父母之道,雖然鼓勵勸諫,但不主張力爭,最終落腳點在“有隱而無犯”[2]169,不能忤逆,應當屈從。這里的“屈從”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一是委屈順從。子女有時候會迫于壓力違背自己的本心而屈服順從,其義近似于屈從,在古代頗為常見。《禮記·內則》曰:“子有二妾,父母愛一人焉,子愛一人焉,由衣服飲食,由執(zhí)事,毋敢視父母所愛,雖父母沒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盵2]838-839這種屈從,尤其體現(xiàn)在父母之命的婚姻中,男子娶的多是父母喜歡的而非自己喜歡的女子,有時也會因父母不喜歡而被迫休妻,這是中國古代婚姻的悲劇。即使是在現(xiàn)代社會,有的仍是父母安排之下的相親式婚戀,有的雖是自由戀愛,但一到談婚論嫁,父母的意見仍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反對意見,不得不屈從。
二是變通順從。父母之令有時候是反復無常、相互矛盾的,子女并不需要句句遵旨照辦,圍繞其核心主旨從事即可。比如“舜孝感動天”的故事,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想要殺害舜,幾次合謀陷舜于險地,但舜每次都機智地化險為夷。舜知道父母兄弟的惡行之后,并沒有因此埋怨他們,仍然一如既往地遵循孝悌之道,仁厚待之。父母之命是讓舜去死,若是屈從,舜應該一死了之,但舜并沒有這么做。舜的避禍既可理解為是出于人求生的本能,也可認為是舜大孝的體現(xiàn)。舜若被謀害致死了,就會陷父母于不義,他們將會受到輿論、道德和良心的譴責(雖然其父母在策劃謀害他的時候已經不在乎義或不義了,也無良心可言,但事后如若良心發(fā)現(xiàn),而人死不能復生,難免會追悔莫及),舜是有所不從以成父母大義,以德報怨,讓仇恨止于智者。現(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多不像父母的父母,但即使父母對子女不仁不義,子女也不應該因此記恨報復父母,而應找到恰當的方式以保護自己,化解仇怨,盡己所能善待父母。屈從的最終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順父母之意,成父母大義,達到娛親(“致其樂”)之實效。
四、娛親的現(xiàn)實訴求
娛親背后的動機有時很復雜,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現(xiàn)實訴求:或為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或為贏得父母對自己的喜歡,或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等等。我們并不排斥某些娛親孝行有獲利之動機,但是,純功利性的娛親是一種偽孝,即使是借孝謀取私利,也應先孝后利,故端正行孝初心是孝之根本。
其一,娛親是一種求生本能。很多父母都偏愛“懂事”的孩子,子女中弱勢一方往往更懂得察言觀色,以求在夾縫中生存發(fā)展。比如,在古代帝王家,王子到一定歲數后幾乎都能分封獨立,而公主未來命運如何全看父王賜婚優(yōu)劣,因此父愛成了稀缺資源。可帝王政務繁忙,且子女眾多,女兒要得到父親的認可是很不容易的。為爭得父親的寵愛,女兒們需機智聰明,了解父親脾氣性情,各顯其能。唐代宗之女華陽公主,“韶悟過人,帝愛之。視帝所喜,必善遇;所惡,曲全之”[4]3663。唐代宗即位之時,唐朝已呈現(xiàn)衰敗之勢,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吐蕃回紇侵擾,內憂外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代宗可謂心力交瘁,其身邊的人皆需小心謹慎,一言不慎就可能觸怒龍顏。華陽公主要討好父親,就必須細心觀察父親的喜惡,投其所好,避其所惡,曲意逢迎,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當然,若不懂得察言觀色,有時候討好之舉也可能適得其反。
其二,娛親能獲得更多利益。古代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一般家庭子女人數較多,要在眾多同輩中贏得更多關愛和重視,就必須讓尊長關注和認可自己,娛親之舉是激烈競爭的需要。比如安樂公主,她是唐中宗李顯與韋后所生,也是中宗最小的女兒,她“光艷動天下”“請為皇太女”。她受寵的原因有三:其一,她生于父親帝位被廢、貶謫房陵的途中,困頓苦悶交加之際迎來其生命,似乎預兆著李顯恢復帝位的新希望,李顯對她尤為疼愛,并脫下自己的衣服包裹住小嬰兒,萬般疼惜,取名為裹兒。[4]3654其二,其生母韋氏與李顯患難與共,她與父母在房陵一住就是14年(公元684—698),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患難之情。其三,“姝秀辯敏,后尤愛之”[4]3654,她秀美聰慧,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而且能言善辯,深受母親喜愛。安樂公主也善于利用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去哄父母高興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嘗作詔,箝其前,請帝署可,帝笑從之”[4]3654,嬌美嗲氣的她模仿著朝臣刻板嚴肅的樣子,雙手奉上詔書請父親簽署通過,此時父親并沒有因為她干涉朝政而發(fā)怒斥責,反而因其舉止反??蓯鄱χ爮?。受寵女兒要哄父母高興是件較為容易的事情,安樂公主的娛親手段反復奏效,父親對其縱容一而再、再而三,以致她做事毫無忌憚、胡作非為,最后毒殺父親,串謀奪權,被人誅殺,不得善終。娛親,淺顯地說,就是讓父母高興,但若無誠敬之心,娛親這種孝行很容易偏離正道,最終惹禍上身。對于現(xiàn)代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獨子缺乏同輩競爭,無需爭奪就能獲得父母之愛,在娛親意識上難免有些欠缺,有時反而是父母費盡心思博獨子歡心,使親子關系本末倒置。
第三,娛親能贏得社會名聲。在古代中國家國高度一體化的倫理政治中,娛親這種孝行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對于為君為官者來說,“孝慈,則忠”(《論語·為政》),君孝慈,民才會忠,常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子路》),為官者只有從修身出發(fā)做好自己,才能以上率下;對于普通人來說,孝親才能忠君。儒家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和延續(xù),若對父母不孝,其對君的忠誠度也將遭到質疑,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孝名在加官晉爵中具有一票否決權,歷史上有些官員在父母喪期不解官,結果被舉報遭罷免,當然也有一些人故意在服喪期間哀毀過禮,以博孝名,有些人也確實因孝子美名被當局看中而受到提拔重用。在歷代史書中,統(tǒng)治階級常褒獎因為孝親而放棄追求個人幸福權利的奉獻精神,認為孝行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
總之,娛親是要父母樂,其核心是誠敬之心。娛親的動機很復雜,但純功利性的娛親是一種偽孝,即使是借孝謀取私利,也應先孝后利,端正行孝初心。我們要明辨真孝與偽孝,做到知行合一行真孝。孝是一種道德實踐,從理論上講清楚孝的內涵要求,是為了更好地踐行孝道?,F(xiàn)代人因面臨很多選擇常常因陷入道德困境而迷茫,需要優(yōu)秀的道德精神來引導,我們探討古代娛親是為了弘揚孝道文化,以筑牢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62.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