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的寫作需要強烈的理性思維。然而,這種文體的寫作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卻長期被淡化,直到高三,學生才真正會去接觸一些議論文的寫作,而這也主要是因為高考的需要。正是因為如此,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只能簡單地舉兩到三個例子,把議論文寫作看作是舉例編故事的文體。其實,要想真正進入到議論文寫作,應該具備議論文寫作的三個意識,即概念意識、邏輯意識和論證意識。
一、概念意識是議論的起點
一篇議論文首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因為只有解決了“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文章要闡明什么觀點,主張什么東西。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把一些概括性強抽象性強的語句作一些界定性的解釋,也即對自己的主張進行一個概念性的界定,這就是所謂的“概念意識”。而這種意識又是一篇議論文的寫作起點,文章的一切論證都需基于這個起點。
比如要寫“忍或不忍”的議論文,題中所給的材料提示是三句話,讓學生根據(jù)這三句話寫一篇議論文。三句話如下:
晚清名臣胡林翼說: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文學家林語堂說: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然而這種品質(zhì)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
龍應臺在《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中說:在一個法治上軌道的社會里,人是有權(quán)利生氣的。
而大部分學生寫出的議論文都在反復說,一方面要忍,另一方面又要不忍,然后是有時候忍,有時候不忍,其間各舉一些例子,說到最后,也沒能把材料中的“忍”的概念弄清。材料的表述強調(diào)的“忍”,是指遇到一些意外事情或是不公平的事情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不去抗爭的態(tài)度。很明顯,從林語堂與龍應臺的話中可以讀出,他們對這種“忍”都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然而,有的學生卻將其寫成堅持、忍耐、忍性等,且所舉的例子多為司馬遷、韓信等。有學生寫此文時有這么一段話:“忍耐久了,忍耐到了一定階段,那么就應該爆發(fā)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有些時候不生氣不是因為能忍耐?!毕袷抢@口令一樣,結(jié)果,還是未能弄清“忍”是什么。所以,要寫這篇議論文,首要的是破題,即指出自己從材料中讀到的“忍”的含義,然后再從幾個層次去論證它。
這種概念意識的運行,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體現(xiàn)。概念的確定,既讓讀者明白文章的論點是什么,還為自己的論述范疇作界定,便于自己論述的開展,故稱概念意識是議論文的起點。以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為例,探討“文品與人品”的關(guān)系,材料中給了我們兩種絕然不同的觀點,一是古人所謂“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另一種是金代元好問的“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強調(diào)的是“文不必如其人”。筆者認為,要想寫好這篇文章,無論你持第一種觀點還是第二種觀點,你首先得界定“什么是文品,什么是人品”,只有解決了這個概念,你后面的議論才算是有根之論。
二、邏輯意識是議論的過程
文章的運行大體分為感性思維的運行和理性思維的運行。感性思維運行重在合情性,即合乎人的正常情感,這就是我們常要求的“真情實感”。而理性思維運行則重在合理性,即事情的發(fā)展或是道理的闡發(fā)需要合乎邏輯。議論文是一種用來發(fā)表觀點、闡述道理的文章,它是一種理性思維運行的文章類型,強調(diào)的是一種邏輯意識。如果寫一篇議論文,缺乏邏輯意識,可以想象那文章一定是混亂的、層次不清的。
那么,什么是邏輯意識呢?邏輯意識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一種思維意識的呈現(xiàn)過程,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前后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條理、有根據(jù)的思維過程。從學生議論文寫作層面來看,邏輯意識呈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一是外在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邏輯意識;二是內(nèi)在的思維過程。所謂外在語言形式,實質(zhì)是一種表層或淺層的呈現(xiàn)。運用一些過渡性的語言來呈現(xiàn)文章的思維過程,諸如“何出此言——不僅如此——反過來說”,“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最主要的——其次”,“為什么這樣說——換個角度說——最后還想說”,“問題絕非偶然——另一方面——難道僅僅是他們的問題嗎”,“之所以這樣說——還有——更重要的是”,“為何這樣說——那么,又是什么導致他們這種行為——還想說的是”,“當然”,“同時我們也看到”等。有了這些過渡性的能呈現(xiàn)邏輯思維的語言,既可以讓自己的寫作思路更順暢,也能讓讀者(一般是老師)在短時間內(nèi)把握住你的文章思路。這些語言,就好比是公路上的指路牌,到了哪又要到哪,一看便知。而所謂內(nèi)在的邏輯意識的思維過程,是對議論文寫作更深更高的要求,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個程度輕,哪個程度重,都需要寫作者仔細斟酌,寫出來的文章思維要符合常人的邏輯。而且,在寫作議論文時,必須要將這邏輯意識貫穿到底,中間無論哪處邏輯沒有接軌,文章讀起來都是阻塞的。
那么,怎樣才能讓邏輯思維貫穿到整個議論的過程中呢?這就要求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具有那種意識,尤其是在學寫作之初,必需要有刻意為之的意識,等到運用熟練了,這種邏輯意識就是由表層的刻意變成潛在的自然寫作行為。筆者認為,從中學生的寫作來看,可以有三種邏輯思維在議論文中呈現(xiàn)。
第一種是并列式的邏輯意識。這種思維是學生最好模仿的。這種文章大體采取的是總分總的關(guān)系,文章的開頭提出議論文的總觀點,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對總觀點進行闡說,在總觀點下提出幾個分觀點,最后總結(jié)觀點。這是典型的五段論式,開頭一段提觀點,中間三段分論點論說,最后一段總結(jié)。第二種是遞進式的邏輯意識。這種思維較第一種來講,難度要大一點,但運用這種邏輯意識寫出來的議論文,可能使得文章的議論更為深刻,更有深度。遞進式的邏輯,既可以是內(nèi)容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既可是范圍上的,也可是程度上的。第三種就是正反式的邏輯意識。既可以先正面論述自己的觀點,再反面指出他人的觀點不足,從而使自己的觀點更能站得住;也可以先反面提出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觀點,并進行反駁,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也是我們寫作議論文時常用的一種行為邏輯意識。
三、論證意識是根本
一篇議論文,當觀點確定之后,接下來更重要的就是證明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堅持這一觀點的理由。當然,論證的方法是多樣的,而常用的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等。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用的最多的就是舉例,然而學生在議論文中,卻是為了舉例而舉例,缺少論證。結(jié)果一篇文章寫了2-3個例子,成了講例子講故事的“四不像”文章。這樣完全舉例而無論證,例子只能說明個別情況,不具普遍性。既然不具普遍性,那就很難支持你的觀點。而只有舉例后通過分析論證,得出其一般規(guī)律與你的觀點相一致,這樣,例子才能支撐你的觀點。否則,例子是例子,觀點是觀點,無法說服讀者??梢姡黄h論文,論證是最為根本的。
那么,什么是論證呢?筆者以為,論證其實就是要闡明自己憑什么堅持自己的觀點以及讀者憑什么要認可你的觀點,在寫議論文時,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論證意識,全方位多角度來分析自己的的觀點,從而使自己的觀點更完善更能站得住腳。
以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為例,談“人品與文品”的關(guān)系問題,如果以“文品不反映人品”為論點來闡述,觀點的提出是依據(jù)材料中的元好問的“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這句詩。那么,學生得看懂這句詩,而如果學生知道這首完整的詩“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那么他就更好理解這則材料的含義。實際上,這首詩是元好問論詩中的一種觀點,是針對潘岳(字安仁)《閑居賦》所提出的,《閑居賦》可謂是高情千古,但是潘岳這個人卻是個諂媚的小人,馬屁拍得非常出格,甚至會在路邊拜倒在權(quán)貴賈謐的車塵之下。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文學作品展示的往往是其中一個側(cè)面。文品與人品并不存在絕對的一一對應關(guān)系。這是文品與人品的聯(lián)系一,根據(jù)這一聯(lián)系,我們就可以引申出聯(lián)系二,文品所強調(diào)的是文章的格調(diào)品性,它可以是文人一時的性情所致,一時的心里所想,當然也可以是一生中多數(shù)時候的性情表現(xiàn),而人品則是這個人一貫以來的為人品性、主張等。接著我們又可引出聯(lián)系三,那就是人品與文品有時會對照但有時又不對照。這樣分析下來,文章的思路就變得清晰,邏輯也清楚。在論證的過程中,把道理講清楚,適當用一些感性材料加以佐證,就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
可見,在平時的議論文訓練中,面對要論證的命題,不要急匆匆地去想什么論證方法與方式,即什么“橫向論證”、“例縱向論證法”等等,而是從前邊所講“是什么”和“憑什么”方面去思考,最后要根據(jù)這些東西來考慮用什么論證方法??傊覀円幸庾R地加強這三種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讓自己的文章變得觀點明確,邏輯清楚,論證深刻而全面。
張忠森,教師,現(xiàn)居浙江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