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摘要]目的:探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方法。方法:對我院早期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將58例患者分為研究1組和研究2組,研究1組患者的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研究2組患者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手術前的生命體征狀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手術后研究1組患者的生命體征狀況優(yōu)于研究2組患者(P<0.05),術后麻醉蘇醒時間為早于研究2組(P<0.05),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較研究2組低(P<0.05)。結論:對感染性休克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命體征狀況,安全性更高,可作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首選麻醉方式。
[關鍵詞]感染性休克;麻醉處理;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感染性休克又被我國臨床稱為膿毒性休克,發(fā)病實質(zhì)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產(chǎn)物侵入機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所引起的膿毒病綜合征伴休克。急診手術是現(xiàn)階段我國臨床治療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患者發(fā)病后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紊亂,使得麻醉處理難度明顯增加,故選擇使用正確的麻醉處理方法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將58例患者分為研究1組和研究2組。研究1組患者的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45.1±1.7)歲。研究2組患者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共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45.8±1.9)歲。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存在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麻醉處理方法
對兩組患者實施麻醉前,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糾正患者生理紊亂狀態(tài)。
1.2.1 研究1組
研究1組患者的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進入手術室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靜脈注射0.5mg東莨菪堿,靜脈注射維庫溴銨、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麻醉誘導,成功后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維持吸入濃度為1.5%的異氟醚,手術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持續(xù)泵入瑞芬太尼,給藥速度為0.02μg·kg-1·min-1,術中嚴密監(jiān)測麻醉效果,給予患者充分補液。
1.2.2 研究2組
研究2組患者的全身麻醉方法與研究1組患者相同。
1.3 對比治療
本次研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的生命體征狀況(平均動脈壓、呼吸、心率、SpO2)、術后麻醉蘇醒時間以及麻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的版本為SPSS21.0,量性指標采用(±s)表示,計數(shù)指標采用(n;%)表示,指標差異分別采用(t)、(X2)進行檢驗,P<0.05表示組問比較存在的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的生命體征狀況比較
研究1組患者手術前的MAP、呼吸、心率、spO2分別為(68.2±6.1)mmHg、(29.8±5.2)次/min、(129.8±10.2)次/min、(81.3±5.6)%,手術后的MAP、呼吸、心率、spO2分別為(89.4±3.9)mmHg、(19.5±2.9)次/min、(98.1±9.1)次/min、(95.1±3.8)%,研究2組患者手術前的MAP、呼吸、心率、spO:分別為(68.5±6.2)mmHg、(29.5±5.4)次/min、(130.1±9.8)次/min、(81.7±5.5)%,手術后的MAP、呼吸、心率、spO2分別為(80.1±4.1)mmHg、(25.7±3.1)次/min、(112.6±9.9)次/min、(88.3±33)%,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明顯(P均<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時間比較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得出,研究1組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時間為(8.2±1.1)min,研究2組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時間為(14.3±2.5)min,兩組患者的術后麻醉蘇醒時間比較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988:P=0.000)。
2.3 兩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經(jīng)統(tǒng)計得出研究1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2例),研究2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9%(7例),兩組患者在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存在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256;P<0.05)。
3 討論
感染性休克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危重癥,發(fā)病后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可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針對感染性休克所具有的臨床特點,現(xiàn)階段我國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原則為明確診斷結果后立即對患者實施治療,以盡早根除患者原發(fā)病灶,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近年來,不斷有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因素會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包括麻醉方式、麻醉誘導、麻醉前處理等。
早期,我國臨床在對感染性休克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椎管內(nèi)麻醉等。
我院本次研究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方法進行了探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發(fā)現(xiàn),我院早期在對兩組患者實施麻醉前,首先對患者紊亂的機體生理狀態(tài)進行糾正,盡量選擇對患者機體循環(huán)影響較小的藥物對患者實施麻醉。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的研究1組患者手術后的生命體征狀況明顯優(yōu)于僅采用全身麻醉的研究2組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時間較研究2組患者早,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研究2組患者低。綜合分析上述研究結果,我院認為氣管插管復合全身麻醉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命體征產(chǎn)生的影響小,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可作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首選麻醉方式,臨床推廣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