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彩虹
【摘要】語言是發(fā)展智力、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基礎,而幼兒時期則是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達到語言交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 禮貌用語 自信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的和人交往,同時也能更好的接受知識和經(jīng)驗。幼兒園《綱要》指出:“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因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利用教育教學活動及日常生活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yǎng)幼兒閱讀的興趣,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一、讓幼兒樂于說話
發(fā)展幼兒說的能力,家庭和幼兒園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說的化境,讓幼兒愿意說、能說、多說,再說中提高語言的交往能力。
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主要方法是多說、多練,使幼兒想說、敢想、有地方說、有時間說、有交流的對象、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在幼兒園首先要盡量多給幼兒提供表達思想的機會。有時,孩子想表達,而成人往往不愿意認真聽,甚至無故打斷孩子之間的談話,這樣做無疑剝奪了孩子交流的權利。因此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支持和引發(fā)幼兒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成人應尊重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選擇適宜的談話內容、方式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引發(fā)話題,鼓勵幼兒的每一次表達,提倡敢說比正確更重要。當幼兒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幼兒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讓幼兒樂于閱讀
幼兒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不單讓幼兒具有模仿語言的能力,還要學習舉一反三,會依照原有的語言范例,添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從而具有口語表達能力。在早期閱教學讀活動中,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有的放矢的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有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閱讀材料,并擺放在幼兒容易拿到地地方,讓幼兒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自主地進行感知、體驗、探索。 例如:每當添放新的圖說時候,教師都會向幼兒介紹圖書、圖片的名稱和內容,以激發(fā)幼兒的閱讀的興趣。光知道給孩子不斷填充新書還不夠,還要交給幼兒看書的方法。幼兒不理解書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拿到一組圖畫,要求幼兒先看數(shù)碼,或者按情節(jié)排好順序,然后找出說中的主要角色,記住他們的形象,觀察他們的動作、表情等,想象他們在干什么?聯(lián)想組合成故事。如此,幼兒雖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能看出話中的內容,并能根據(jù)圖畫內容講述,既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有發(fā)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我們還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選擇內容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內容有意義、有意思的圖書進行圖書漂流,讓家長和孩子在親子閱讀中交流,當幼兒收到漂流書時既興奮又會主動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認真的進行閱讀,不僅僅提高了閱讀效率,還培養(yǎng)了幼兒樂于閱讀的習慣。
三、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發(fā)展說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游戲中,對孩子是實際的言語交往能力給予指導,把語言教育貫穿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境。
體能鍛煉后,在孩子們吃完早點時,與幼兒一起分享討論戶外體能鍛煉,如:“今天的體能鍛煉用的是什么器械?你有沒有新的玩法?你最喜歡什么玩法?為什么?你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孩子們在愉快的游戲后大腦思維活躍,各個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在體能鍛煉的經(jīng)驗,并共同解決問題。
午餐散步時,帶領幼兒去觀察種植園,啟發(fā)幼兒講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鼓勵他們發(fā)問,豐富幼兒的詞匯量。有計劃的帶領幼兒直接觀察,引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根據(jù)自己觀察判斷的內容,親身的體會,積極的發(fā)言。
利用日常談話發(fā)展孩子們的說話興趣,在交談中建立感情,使他們無拘無束,使他們有話愿意說,有事愿意講。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幼兒來園、飯后、由溪、離園等分散時間,有計劃有目的的與幼兒交談,在交談中,教師和幼兒易于進行感情交流,關系更加親密,幼兒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訴老師,這不論對幼兒發(fā)展交往能力,還是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都有積極作用。
四、有效地使用禮貌用語,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一是禮貌行為,二時禮貌語言。兩者合起來,才能給人一種謙遜文明、有禮落落大方的好感。因此,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huán)境,讓孩子從小就會是使用禮貌用語。培養(yǎng)幼兒的禮貌言行要從以下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成人。要求幼兒能用禮貌語言主動、熱情大方地打招呼,稱呼人,會問早,問好道別。教育孩子當遇到空難需要幫助時會說:“請你幫我......可以嗎?謝謝”等一些禮貌用語。
教育孩子,當自己不注意影響到別人時,會主動道歉,當別人影響到自己時,能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系,不要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講話時聲音要大,讓大家能聽見,速度要適中,語言要準確,吐字要清楚。說話時,不要東張西望,漫不經(jīng)心,不罵人。進行這些文明禮貌的言行規(guī)范教育時,我們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使孩子直接的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并會正確使用。
事實證明,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要善于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抓住幼兒的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為孩子提供鍛煉和實踐的機會。多鼓勵,多傾聽,多交流,使他們克服膽怯心理,增強自信和勇氣,讓孩子不僅能做到敢說,還要善說。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第二章
[2]《蒙臺梭利語言教育》,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8
[3]《學前教育》,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