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
【摘 要】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tài)。如果一個人的觀察受到系統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就會逐漸形成穩(wěn)定、經常的個性品質——觀察力。3—6歲是幼兒觀察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隨著幼兒年齡不斷增長,幼兒觀察力逐漸提高,這對幼兒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發(fā)展智力及養(yǎng)成良好心理品質有著重要作用。結合《指南》科學領域中對幼兒觀察力的闡述,要求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教育契機,運用多種途徑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關鍵詞】日常生活;觀察方法;觀察能力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fā)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而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發(fā)現幼兒期觀察力存在觀察目的性不高、持續(xù)性較短、細致性不強、概括性不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應該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養(yǎng)成自覺、獨立、有計劃、持久的觀察習慣,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激發(fā)幼兒的觀察興趣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一、尋找教育契機,激發(fā)觀察興趣
教師應做一個有心人,留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觀察的事物,及時進行引導,激發(fā)幼兒觀察興趣。例如:《春天》主題活動中,班級植物角里幼兒帶來了許多小蝌蚪,孩子們帶著好奇的心理每天都會去觀察小蝌蚪的生長情況。一次午飯小憩時,陶嘉逸興沖沖地拉著我的手,帶我去看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借此機會,我引導陶嘉逸繼續(xù)觀察小蝌蚪長出腿的前后順序以及尾巴的變化,并對他的每一次觀察發(fā)現加以照片記錄,孩子的觀察興趣很高,也對小蝌蚪的演變有了實踐的體驗。
二、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全面觀察
“多種感官參與”,是指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只有幼兒多種感官系統相互協調合作,幼兒才能更正確、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觀察某一事物。例如:春天來了,為了讓幼兒了解春天小草的特征,我組織孩子們來到幼兒園的草地上,讓幼兒看一看小草顏色、摸一摸小草、聞一聞小草氣息、滾一滾草地,最后通過談話分享交流了春天小草是嫩綠的、尖尖的、香香的,幼兒在觀察過程中萌發(fā)了對小草的熱愛。
三、掌握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指南》中指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觀察與分類能力”。在孩子有觀察興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全面、細致的觀察事物,逐步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一)運用順序法,促進幼兒有序的觀察事物。順序法指以一定的順序來進行觀察。有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從明顯特征到不明顯特征等。例如:在繪畫人物時,可以請幼兒從上到下觀察身體有頭部、頸部、軀干、上下肢部位,再從整體到局部,具體觀察頭部有眼睛、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這些器官以及頭發(fā)。從明顯特征到不明顯特征,讓幼兒細微之處表現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特征。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注意力持久性有所增強,按順序講述的能力發(fā)展的很好,他們能夠根據圖片中人物、背景的順序進行講述,不容易受老師和同伴的影響。
(二)運用對比法,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對比法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特點和相同點。讓孩子進行分析、對比、判斷、思考,從而正確細致、完整地認識事物。例如:在認識區(qū)分小鴨和小雞時,可以讓幼兒將小雞和小鴨的嘴巴、腳、身體形狀、叫聲、走路模樣和進生活習慣方面進行觀察比較,從而深刻、細致地認識小雞和小鴨。
(三)運用操作法,提高觀察主動性?!吨改稀分幸仓赋觥坝變旱乃季S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為了能讓幼兒都參加操作活動,教師應該為幼兒準備充分的學具,為每個幼兒準備一份游戲材料,讓每個孩子動動手,做做玩玩,因為是操作游戲,又帶有競賽性,幼兒的積極性高,參與的主體意識強,觀察能力容易得到培養(yǎng)。
四、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提高幼兒表達觀察結果的能力
觀察過程中,老師要教幼兒學會做觀察記錄,便于幼兒做好觀察總結。幼兒觀察后,教師要讓幼兒通過講述、繪畫等表現自已的觀察情況和感受。如觀察各種各樣的圖形時,我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他們觀察到的圖形的形狀顏色等;觀察植物生長過程時,我引導幼兒用繪畫記錄植物的變化。
五、家園協作,提高幼兒觀察能力的概括性
在《月亮的新衣裳》課后活動中,我發(fā)現孩子們于月亮變化還是很好奇,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基礎上,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連續(xù)地觀察一個月當中月亮的變化過程。觀察過程中幼兒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用不同的形容詞描述月亮的外形,有的孩子還能夠主動去觀察除月亮以外很多自然現象,孩子做事情更有毅力,更重要的是幼兒能主動思考一些平時沒有注意過的或沒有透過表象看到內在的知識,此次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觀察的系統性和概括性,促進幼兒對事物深入的了解。
總之,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去開啟孩子的智慧大門,提高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2]韓玉主編:《學前心理與教育》,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6月.
[3]李生蘭主編:《學前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4]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