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青
摘要:由于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極不平衡,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情況也很不一樣,來自不同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差異很大。因此本文針對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教學方式無法再沿用舊的方式時,提出使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分層教學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學生的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練習的分層、測驗的分層和教學評價的分層。本文主要討論如何進行分層,以及進行分層后如何安排教學,來提高分層教學效果的。
關鍵詞:分層教學;信息技術;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27-02
其他學科的老師說計算機課好上,是因為它沒有中考高考的壓力。而計算機老師說它難上,主要難在于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領導、老師、學生對課程不重視;學生學習條件不同;學生學習態(tài)度方面存在差異;學生自身素質差異較大。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的限制,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象,如果仍是用老的教學方式,將相同的知識內容傳授給差異性很大的學生,勢必會造成好學生吃不飽,教師的過多講解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浪費,不利于他們的更進一步發(fā)展;差生則會認為講解進度太快,自己無法跟上,以至喪失了學習興趣,越學越差,形成對信息技術課的恐懼心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差異大的學生進行分開教學,成了勢在必行的趨勢,由此筆者想到了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先后達到目標要求。
分層教學理論的指導思想在于素質教育理論,突出素質教育的三種特性:基礎性、全體性、發(fā)展性。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解決學生個性發(fā)展差異的矛盾。重視中學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過渡階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穩(wěn)定性和知識、智力、能力與行為的差異性。
那么,如何對這些學生進行分層的呢?
首先,讓學生填寫一個調查表,了解學生有沒有學過電腦或者有無參加過興趣班、學過哪些知識點、家里有沒有電腦、對學習哪些內容感興趣,自己在電腦方面有沒有什么專長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的調查可以初步了解各個學生的一些情況,從而為分層做好鋪墊。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會表現(xiàn)出一些分化現(xiàn)象。此時,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態(tài)度、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尊重學生意愿,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
但是必須注意層次的劃分是動態(tài)的,實行升降級制,學習期間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因為信息技術是在計算機機房中進行組織教學的,所以恰當?shù)呐盼恢靡彩呛苤匾摹9P者將高層學生安排在機房的邊上兩排,而讓中層和低層學生交替坐在中間兩排,方便老師對他們的指導教學,低層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從心理上說,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點或者差不多的同學的幫助,高層學生在一起學習形成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得到提高。這種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師上課進行組織教學,有利于進行個別輔導,也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由此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層: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就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高、中、低三個層次的不同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就應該要明確哪一層次的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達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知識目標上,能夠透徹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有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主要提高在理論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yǎng)操作技能,通過自學掌握如書本中的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或者課后的高層次習題;中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目標上,要求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重點培養(yǎng)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
(二)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能有所收獲。
(三)課堂練習分層。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guī)定,一堂課學生的操作時間要占整堂課的70%,做到多練??梢娬n堂操作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處理得好,學生的操作能力將會得到飛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四)測驗分層。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或作品制作,有時可以給出一些附加題供學生選做。
(五)教學評價的分層。由于采用了分層教學和分層測驗,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不同,為了有效的反映出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的進步,必須進行分層評價。如果再以一張試卷的分數(shù)來評價學生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效,勢必會造成不公平現(xiàn)象,并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也反映不出學生實際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采用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的方法,主要看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對高層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中等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低等生,應該尋找其閃光點,采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升層,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經(jīng)過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又有效的杜絕了有的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很難掌握,而有的學生卻覺得所學的內容過于簡單這樣一種知識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還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使優(yōu)等生課課都吃得飽。分層教學開展之后,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