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學
【摘 要】提問是課堂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提問是每個教學工作者探討的話題,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多設計開放性問題去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啟發(fā)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同時還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這樣的有效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開放性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課堂提問既是一項藝術,也是一種有效的催化劑,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很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數學課堂能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
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是作為引導者的身份來參與的。老師在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的腦中肯定會產生一些自己沒有懂的問題,這時候我們老師就要適當地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讓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再由老師來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fā)幫助他們解決好問題,這樣將會大大幫助到孩子們的學習。
二、問題類型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開放性問題是探索性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親身探索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根據所學的知識或模仿教師傳授的某種現成方法馬上就能回答。開放性問題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通過翻閱已學的內容,查找資料,根據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推理,提出假設,通過討論 、實踐或其他事實驗證,方能得出正確結論。開放性問題的探索性解決,能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啟發(fā)他們積極主動地獨立去鉆研,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識和規(guī)律是學生自身探索發(fā)現的,自己“研究”總結出來的,學生在探索性解決開放性問題的實踐中,學會了學習,也即會學,教學生會學是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是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措施。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大氣”,那種答案顯而易見,一問一答的問題應盡量少問。問題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現實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較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其次,問題應當指向明確,它的提出要依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符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三、盡量使提問內容有趣味性,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有一位名師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定削弱課堂教學的效果。當老師的提問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時候,我相信學生一定會把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我相信在這兩種學習狀態(tài)下所能產生的學習效果是大大不同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會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學習。
四、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提問存在一個問題——最佳時間的選擇,在一個完整的教學時間內,只有少數幾個瞬間時刻是提問的最佳時間。教師必須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信息,及時抓住這些最佳時刻。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間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和課后總結性提問。雖然一節(jié)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不宜過多,且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一般課前應設計好,問題還應問到點子上。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tài),這時可多提一些回憶性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時,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習興趣,并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當學生思維處在由高潮轉入低潮階段時,可多提一些強調性、鞏固性和非教學性問題,這時,可以重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五、合理安排提問難度,讓問題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全面了解各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別差異,對全班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應針對不同問題和每個學生的實際,合理選擇答問對象,安排答問順序。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先提名再提問,或按一定次序輪流發(fā)問,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總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也不能總叫“差生”回答,這樣會花去很多時間,也會使教學節(jié)奏松弛。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先叫中等成績的學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學生尤其是“差生”要認真聽,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讓好的學生補充回答,也可以試著叫“差生”回答,讓他們逐步提高。教師應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把提問的機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學會傾聽,有效處理問答結果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老師要注意傾聽,要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明顯表示出你對學生的尊重和興趣,學生可從教師的這些行為中得到積極的情感反饋:老師對我說的很在乎,我所說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坐立不安,目光游離,表現出不耐煩,在教室里走來走去,或將目光轉向窗外或看另外的同學的小動作,那么學生會從你的非言語行為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饋:我可能說錯了,趕快打住?!皩Wⅰ笔菍Ρ粌A聽者的尊重和認可。
對于教師的提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不能粗暴地讓學生罰站、坐下、換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因為尊重學生的回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應當善待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嘗試錯誤(可稱之為“美麗”的錯誤),不能誤解為對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容忍,而應當對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進行甄別,引導學生發(fā)現錯誤中的合理成分和發(fā)生錯誤的癥結。教師不應過分關注錯誤本身,應更多分析錯誤產生的過程,要善于鼓勵學生質疑和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走向結論。如果學生回答正確了,教師不應簡單地重復學生的答案,而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學生低層次的回答提升一個層次。許多名師的課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們能有效地、風趣地、恰當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