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是國產IP電影的井噴之年,對于當下影視圈來說,IP無疑是最炙手可熱的詞匯,一時間眾多新興互聯(lián)網電影公司扎堆進來搶占IP。本文以國產IP電影為研究主體,對IP電影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國產IP電影的優(yōu)勢,以期為國產IP電影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IP電影;現狀;問題
作者簡介:馬曉虎(1984-),男,寧夏彭陽人,碩士,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副教授,影視戲劇系主任,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建設負責人,2014年陜西省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014058)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西部電影,電影歷史及理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IP改編(Intellectual property)作為目前最搶手的資源,一度有“無IP不電影”的說法。而作為常被提起的“IP”的含義,已逐步衍生為“內容”,從更廣泛意義上指被受眾所熟知、具有巨大開發(fā)潛力的文學、藝術作品。國內的IP電影僅從2013年開始作為一種現象 “扎堆”出現,隨后經過被稱為“IP電影井噴之年”的2015年,發(fā)展至今逐漸開始形成了初步的商業(yè)體系模式,雖然還有很多亟待改進和開發(fā)、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從商業(yè)還是文化角度看,IP電影已成為國產影片中最不可忽視的重要分子。
IP電影的發(fā)展也走過了三年多的歷程,發(fā)展趨勢非常迅猛,一些電影也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但還存在這一些亂象,通過分析近幾年的國產IP電影,將現狀總結出以下幾點。
1. IP電影市場競爭激烈
對當下電影圈來說,IP成為了熱門詞匯,關于這方面的爭奪非常激烈,運營成功的作品不斷受到青睞,導致各大影視公司爭搶IP資源。2015年,根據熱門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如《小時代》系列、《左耳》、《何以笙簫默》等片,都是根植于“IP”的項目開發(fā),IP資源十分豐富,延伸到影視劇當中的IP其實是品牌的意思。只有這個IP成為品牌,才是影視公司所需要的優(yōu)質IP,那么這個IP才有存在的價值。而我們所說的IP的范疇不單是電影自身,還有通過電影衍生出來的產品。
2.票房收入具有預見性
IP電影票房的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原IP的粉絲,IP電影通過吸收和依賴IP所積累的讀者群、粉絲群構成電影的基本市場,在影視制作之前,通過市場調查和大數據分析,可以判斷IP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依次可以對影視受眾基數做出一個大概的預估,IP電影通過對受眾基數的基本判斷,大致可以預估基礎票房,對于影視投資商和制作者來說,當然希望規(guī)避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種優(yōu)勢是傳統(tǒng)院線電影所不具備的。
3.簡化了電影宣傳途徑
優(yōu)質IP自身積累了大量的讀者群或者粉絲群,這些群體除了可以直接構成影視的基本受眾之外,還在影視的宣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電影《匆匆那年》,影視改編自九夜茴的原著,原著被稱做“80后戀愛圣經”,由于已經經過市場的檢驗,所以在影視《匆匆那年》的宣布上,就省下了很大一部分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有好的市場推廣和鋪墊,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傳統(tǒng)院線電影來說,它就不存在這種優(yōu)勢,所以在影視宣傳上要花費巨大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
4.更加容易拉投資,談合作
IP電影在拉投資談合作的時候,帶過去的不僅僅是劇本,還可以是大數據分析調查以后的圖表文件,預估收益等等,在談合作時更具說服力。比如在今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電影《三體》,2014年,張番番將《三體》的全版權開發(fā)權益賣給游族影業(yè),自己成為《三體》的導演。對游族影業(yè)來講,擁有了這個炙手可熱的IP,使得這家新成立的電影公司迅速進入了大眾視野,成為資本爭相追逐的談判對象。
5.劇本開發(fā)周期較短
IP電影的劇本大多數是根據小說故事為原型,這類IP電影的劇本改編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因為已經存在故事,電影編劇可以參照小說中故事原型,適當對一些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拓展,豐富故事情節(jié),刻畫電影人物,所以這種IP電影的劇本開發(fā)周期較短,節(jié)省了籌備期間消耗的時間。傳統(tǒng)院線電影在前期劇本創(chuàng)作上往往要消耗大量時間,周期很長。
6. IP電影商業(yè)價值背后具有隱憂
如果單純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fā),IP電影是一個可供開發(fā)的大金礦,一首歌曲,一部小說等好的作品商業(yè)價值不斷被挖掘,成為票房的保證,大大降低了投資的風險,特別是在對觀眾消費習慣還不了解的情況下,一個固有的觀影群體為票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這種保障還是持續(xù)的,一個領域的成功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的反應,降低了投資風險,這樣所待帶來的投資回報無法估量。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一個成功的電影評價的標準不僅只是看票房成績,單純地依靠IP暴露了我們創(chuàng)造力的弱點,比如優(yōu)秀劇本的稀缺,優(yōu)秀電影人才的缺少,文化產業(yè)投資面狹窄等,這都是值得我們在IP電影大熱中去反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國聰. “互聯(lián)網+”時代國產電影IP熱潮的冷思考[J]. 聲屏世界, 2015(11):19-21.
[2]楊怡馨.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IP電影[J]. 藝術科技, 2016(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