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凡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讓課堂教學靈活生動,生機勃勃。其中采用適當?shù)那腥敕椒?,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切入中,抓住課文題目進行切入是把握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度閱讀的有效途徑。標題就是文本的眼睛,抓住了標題,可以有效抓住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及情感,打開語文教學的窗戶,演繹出語文教學的精彩華章。
一、巧妙質(zhì)疑,整體感知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智慧碰撞,收獲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自主質(zhì)疑。從題目入手切入語文學習,要注重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巧妙質(zhì)疑的過程中形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初步感知,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例如在教學《往事依依》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課堂設計過程中,就首先注意到貫穿全文的線索——往事依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課文題目進行自主質(zhì)疑,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初步的感知。在我的引導及啟發(fā)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作者以“往事依依”為題,想告訴我們什么故事?(2)在文章中作者涉及往事的段落有哪些?為什么這樣安排?(3)在這篇文本中,作者都對哪幾件往事進行了回憶呢?(4)對于這些往事,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怎樣的?(5)從題目的“依依”二字我們能夠體會到什么樣的情感?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情感呢?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可以說由淺及深,讓學生對于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有整體的感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質(zhì)疑,同樣也可以預設問題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內(nèi)容,不管是怎樣的形式,教師都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質(zhì)疑掌握文本的初步結(jié)構(gòu),明確學習的重點,掌握文本的發(fā)展脈絡,同時這樣的課堂活動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的認識逐漸變得更深更廣。在這樣的課堂設計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范圍才會愈加寬廣,他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能力才會逐漸增強,這樣的教學才是廣大語文教師應該追求的方向。
二、推敲詞匯,順藤摸瓜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咀嚼關(guān)鍵詞語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抓住關(guān)鍵詞匯進行仔細推敲,在品讀關(guān)鍵詞語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體驗,然后引導學生順藤摸瓜,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透徹理解,這樣的教學化繁為簡,不僅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簡單,有章可循,更讓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進而轉(zhuǎn)化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教學《變色龍》這篇課文時,在設計課堂活動的時候,我首先抓住文本的題目引導學生體會:“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今天我們看《變色龍》這篇課文的標題,你們能抓住其中的關(guān)鍵詞嗎?”大家經(jīng)過思考,很明顯找到“變”這個詞,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那么,‘變這個詞讓我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學生通過品讀“變”一詞,體會到這篇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nèi)容,獲得初步的理解。在這樣的感知后,學生概括出在文本中描述的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案件的突出特點是“變”,而且這幾次變化的過程讓學生對奧楚蔑洛夫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解讀,讓學生充分體會這個人物的性格——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從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入手,讓學生在推敲詞匯的過程中產(chǎn)生初步印象,然后在感知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走近文本,充分體會文本中對這一關(guān)鍵詞語的解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主動思考,積極探尋答案,化繁為簡,讓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讓課堂氣氛變得更活躍。長此以往,語文學習對學生來說變得輕松簡單,更讓學生掌握學好語文的方法,極大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三、嘗試更換,升華體悟
語文學科內(nèi)容豐富龐雜,可謂包羅萬象,新舊知識、異同知識很多。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悉心品味,仔細甄別。在語文學習中,比較閱讀是一種效果很好的學習方法。從文本的題目切入課堂教學,我們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為文本更換一個題目,然后和原來的題目進行比較,從而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課文內(nèi)容,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感悟。
例如在教學《始終眷戀著祖國》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我鼓勵學生為文本重新擬一個題目。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展示自己擬定的題目,例如《錢學森》、《錢學森的愛國心》等。通過擬定題目,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引導學生將自己擬定的題目和原標題進行比較,找一找兩個題目的優(yōu)劣。通過大家的比較思考,認識到原標題中出彩之處在于兩個詞語——“始終”“眷戀”,這兩個詞語點明文本的主旨,那就是錢學森自始至終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有自己的感悟,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本的脈絡,讓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最后獲得獨特體驗,這樣讓自己的感悟得以升華,實現(xiàn)深度閱讀的目標。這樣的方式,不僅教學效果顯著,更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本領(lǐng),提高學生接受新知的能力,可謂達到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總而言之,從題目切入是幫助學生快速解讀文本內(nèi)容的方法,是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抓手。在品讀題目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快速感知文本內(nèi)容,體會文本主旨,掌握學習重點,這樣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簡單的學習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掌握閱讀教學的方法,真正讓學生在輕松便捷的過程中掌握語文新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喜歡語文,樂學語文,最終迷戀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