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摘 要:云南位于中國版圖的西南邊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地質(zhì)風貌、多樣的民族構成,造就了云南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和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文以云南傳統(tǒng)工藝陶器為出發(fā)點,對比云南建水紫陶與云南漠沙傣族土陶的差異,從制作方式,裝飾風格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綜合的分析了云南陶器工藝的多樣性。
關鍵詞:云南;建水紫陶;傣族土陶;差異
一、云南建水紫陶與漠沙傣族土陶
云南建水紫陶距今3500多年,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宋、元時期的建水青花瓷器曾被視為中國“國瓷”的一部分,后來在清代末年至民國初期形成和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建水紫陶,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工藝制作成為我國當代四大名陶之一。而建水地區(qū)的陶瓷業(yè)按其時代劃分主要經(jīng)歷了原始土陶時期、漢唐灰陶時期、宋代青瓷時期、元代青花時期、明代粗陶時期、清代細陶時期和當代紫陶時期。云南建水紫陶含鐵量較高,聲音清脆,表面有金屬質(zhì)感做工極其精細和講究,陶身及詩書繪畫于一體,古樸典雅,流露出文人雅士的高貴氣息。早期的建水紫陶多生產(chǎn)于茶具、花瓶、印盒、文房四寶等物件,后因紫陶的保溫,透氣,耐酸,防潮等特點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花盆,醬缸,汽鍋等等。汽鍋烹飪的美食更是深受人們的喜愛。
土陶的使用一直以來都是傣族人的最愛,傣族人使用土陶,更多的是因為陶器的實用價值。制陶在傣族語中稱為“板磨”,俗稱“土鍋”,在云南漠沙鎮(zhèn)土鍋寨的傣族人依舊保留著傳統(tǒng)的制陶工藝,小到茶杯,水壺,鍋碗瓢盆,大到佛教禮器和祭祀用品我們都可以看到傣族土陶的身影。土陶的透氣性非常好,在炎熱的玉溪漠沙,土陶不僅適用于儲水,大一點的土陶還可以儲存糧食,并且用土陶烹飪出來的食物不僅味道極佳還有保溫,防蟲鼠的作用。建水紫陶與漠沙土陶的實用性和功能性是想通的,但由于環(huán)境的差異,地理位置,氣候風貌和人為因素的不同,建水紫陶和漠沙土陶也存在著不同和差異。
二、云南建水紫陶與漠沙傣族土陶的差異性
1.材料的不同。材料選取的不同也就使得陶器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建水紫陶細膩,多樣,古樸典雅,漠沙傣族土陶素雅,自然,樸實無華。建水紫陶的泥料取材于建水縣當?shù)氐奈鞅苯纪敫G地區(qū),建水縣礦物質(zhì)資源豐富,建水紫陶的泥料選取也因此非常講究,陶泥選取青、白、紫、黃、花五種礦物質(zhì),這些彩色的陶土質(zhì)地非常細膩,呈現(xiàn)膠泥的狀態(tài),但不是所有細膩的彩色陶土都可以被使用,只有那些色澤純正,細膩干凈的陶土才能被拿來使用。漠沙傣族土陶的材料,一般是就近取材,選取田間地頭或是山上顏色灰白的一種土料,將干燥的土料放在專業(yè)的石臼中,用木制的腳碓舂碎,舂好后的泥拿篩子篩選,篩出的細泥收起來備用,篩出的粗大的顆粒再重新放進石臼中進行舂碎,如此反復,篩出自己所需要的細泥泥量。
2.制作工藝的不同。建水紫陶的拉坯環(huán)節(jié)是陶器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也奠定了它在陶工藝中獨樹一幟的地位。建水紫陶的成型就在于拉坯師傅的一氣呵成,要想一氣呵成的拉好坯,成好型,全看拉坯師傅的手藝。拉坯師傅手握泥團,在陶車的轉動下不斷調(diào)整手的拿捏位置和力度,在不斷的調(diào)整和塑形上毛坯逐漸成型。在陶車上,拉坯師傅的時時刻刻要遵循心要正,眼要準,手要穩(wěn)的九字原則。拉坯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考驗拉坯師傅的手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拉坯成型后的陶器,需要放在通風處晾曬,但一定不能陽光暴曬。傣族土套的制坯和打坯著重于工具的使用和泥條的盤筑。制作土陶的工具有木拍、卵石、布條、竹片、竹刀等。手工藝者面對轉盤而坐,取出配置好的泥料,拍打揉捏成底座的形狀,再將揉好的濕泥條盤筑按壓成型,使得濕泥條一圈一圈的牢固粘貼于底座上,再將一條一條的濕泥條往上累筑,逐漸累出高度,筑出陶器的形狀??诓坎黄秸牡胤接弥衿髌?,再用濕布將泥坯的內(nèi)部、外部和口沿處打磨光滑,除去縫隙。此時成型的陶器需要晾曬,在晾曬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可進行下一步工序。
3.裝飾風格及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建水紫陶的濕坯裝飾和雕刻填泥也是紫陶工藝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毛坯進行描繪,模印等手段進行美術裝飾一般是由書畫功底厚實的師傅以陶為紙,保留筆墨韻味,不以多彩絢麗的視覺取勝而是尋求一種淡雅寧靜的意味。對陶坯落墨之后,雕刻工藝人必須立刻將墨跡雕刻成模,經(jīng)過填泥,修坯,風干,焙燒,分次打磨拋光后,線條會呈現(xiàn)金石之氣的機理變化。傣族土陶則是以木板為筆,土陶為紙,在不斷的打坯定型中,用有斜紋的木板把坯體拍打成型,在轉動的轉盤上邊打邊轉,木板上的花紋便拍印到陶坯上了,粗糙的地方再用快到竹片加以修整,這樣一個帶有返璞樣式的陶坯也就應運而生了。
4.燒制的不同。建水紫陶的燒制要在窯中燒制,傳統(tǒng)的窯爐溫度要控制在1150度,一般要燒制幾個小時,陶坯本身會收縮百分之十七,并且會有廢品的存在。而傣族土陶的燒制更為獨特,土陶燒制是在露天的空地上進行,現(xiàn)在地面上鋪一層稻草,陶坯口向內(nèi)排列,兩兩相對平行成幾列,每一層和每一列之間還要鋪上稻草,在最后的一層稻草上撒上灶灰,撒上灶灰之后在撒上一層谷糠,點火時順著稻草的外部開始,一開始火勢會很大,但因稻堆最上面的一層灶灰和細小密實的谷糠一會火勢就會被壓住,灶灰使火捂了起來,保證了陶坯的燒制時間和內(nèi)部較高的溫度(約700°C)。大約一晝夜之后,陶器便可燒制而成。但在土陶燒制的過程中會由于缺氧產(chǎn)生窯變,但只限于局部的窯變,全部發(fā)生窯變變成黑色的土陶在燒制中一千個可能會有一個,極為少見,直到現(xiàn)在手工藝者和專家學者對這一現(xiàn)象也能難說的明白。
三、云南陶器工藝的多樣性
陶器的制作早期是手工制作,到了晚期演變?yōu)檩喼?。在紅土高原的云南,豐富的粘土資源為陶器的制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前提。云南陶器工藝的制作多源于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環(huán)境的差異、生活方式的不同和自然條件的不同決定了陶器制作的方式不同,無論是建水紫陶還是漠沙傣族土陶都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取材和制作方式。云南各地陶器工藝的不同和陶器制作的不同形成了多元化的風格特點,也形成了云南陶器工藝造型風格和裝飾形式的差異,也是在這種多元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云南陶器工藝呈多樣化的趨勢得以發(fā)展,在多樣化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一批除了像建水紫陶和漠沙傣族土陶滿足生活實用功能之外的陶器工藝。
建水紫陶古樸典雅,別具一格充滿著文人雅士的高貴與細膩;漠沙傣族土鍋樸實無華,有著天然去雕飾的純真。雖然在制作工藝,藝術風格,裝飾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它們的存在是人類勞動的結果,也是人類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雖然現(xiàn)代工藝的發(fā)展逐漸取代了陶器的使用,但在云南的這些地方不僅仍在延續(xù)陶器的使用而且還得以其名聲也是遠銷海內(nèi)外。拋去陶器的實用價值,作為一個藝術品陶器依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這也體現(xiàn)了人類智慧的偉大之處。
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2]《云南特色民間工藝》,陳勁松,張勇,彭瑤著,云南大學出版社.
[3]《匠心獨運—云南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手工人記》,隴藝梅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4]《云南建水紫陶》,藍嘉澍,王迎新,許儒慧著,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