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對于研究柴瓷和想要擁有它的人來說,其真面目一直是一種美麗的夢幻。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描繪幾乎盡善盡美地訴說了它無比迷人的魅力。
柴窯是中國六大名窯(柴、汝、官、哥、鈞、定)之一。關于柴窯瓷(以下稱柴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形容,也有沙泥為坯、足露黃土、滋潤細媚、色異制精的描述,為古來諸窯之冠。柴窯研究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一是傳世和出土柴瓷本身,二是柴窯窯址的問題。
文獻記載
如今,相關的文獻及考古資料雖不斷充實,但人們對柴窯的認識仍不夠清晰。由于缺乏同代文獻,且后代文獻多為零碎記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至今無法揭開其層層面紗,給世人呈現(xiàn)柴瓷最真實的面目。因此,柴瓷是宋代流傳至今的一個美麗傳說。每每談到柴瓷,人們會立刻聯(lián)想到其造型如何精美,釉色如何漂亮,但柴瓷到底是怎樣的面目?柴窯窯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仍是一個不解的謎團。
有關柴窯的文獻不得不說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集》,其中記載:“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腴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比欢?,經(jīng)現(xiàn)代陶藝家劉良佑先生考證,此《歸田集》乃明末文人編纂,非歐陽修原作。故有關柴窯最早的文獻記載為明朝洪武年間周履靖《夷門廣牘》所收《格古要論》,“柴窯器,出北地……”之后,明朝王佐編撰的《新增格古要論》,將“柴窯出北地”修改為“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使得后人對柴窯窯址的認識出現(xiàn)混亂。
民國時期,趙汝珍在《古董辨疑》中描述:“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泵駠S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指出,柴窯“青中有細紋開片,見于豆綠色者較多。”根據(jù)現(xiàn)在出土的“柴”款綠釉器實物標本,這類器物是明代制品,窯口待考。
爭議不斷
柴窯從存世到窯址等問題一直在考古界、學術界爭議不斷,成為千古之謎,無人能解。目前僅據(jù)古代文獻的不詳記載,就妄談柴窯,既不客觀,也不科學。柴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人們不斷地考證。
少數(shù)學者認為,柴窯就是宋代人所說的景德鎮(zhèn)湖田窯青白瓷精品,該意見逐漸被廣泛接受。也有人認為柴窯瓷可能是河南影青瓷,還有人認為柴窯瓷是鈞窯青瓷的早期作品或是浙江越窯青瓷。2006年,在藍田縣呂氏家族墓地出土的一批精美的青瓷,其中出土了七件金、銀扣瓷器,曾有人發(fā)文表示這批瓷器全部是耀州黃堡窯精品青瓷??梢娫谖宕┢冢莞G曾燒制出了一批精美的天青釉色的瓷器的歷史記載是可信的。有學者認為,五代耀州窯青瓷與柴窯有關,可能是柴窯。2012年,柴窯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呂成龍總結說:“通過實物對比和窯址考古發(fā)掘得出,在眾多柴窯說法中,五代耀州窯天青釉瓷器中的精品與文獻柴窯特征的描述相符合?!?/p>
很久以來,幾乎沒有人見過柴窯瓷器,柴窯窯址更成了千古之謎,甚至有人因此懷疑這僅僅是個傳說。然而,柴窯既不是無中生有,又非史無前例的杜撰。一直以來,對于研究柴瓷和想要擁有它的人來說,其真面目一直是一種美麗的夢幻。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描繪幾乎盡善盡美地訴說了它迷人的魅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人沒有見過柴瓷的真正面目。人們從文獻記載得知柴窯是五代青瓷中的一種,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也許被展覽在各地博物館中,只因人們不識其“廬山真面目”而被冠以他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使今人有幸一睹唐代秘色瓷的真容。由于其存在少量瑕疵(如不圓、底部起凸鼓、釉色偏黃等),因此秘色瓷也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神秘。在越窯采用了特制的匣缽后,雖然其產(chǎn)品釉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燒造技藝也決非一流。若柴瓷有秘色瓷一樣從地宮重見天日的機遇,也有《物帳碑》等記錄可查,柴窯之謎必將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