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山+黃小燁
[摘要]目的探討B(tài)NP與cTnI在小兒心衰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兒139例為觀察組,選擇同期于我院體檢的健康小兒140例為對照組。測定兩組血BNP、CTnI、CK-MB水平,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結果觀察組BNP、cTnI及CK-MB水平高于對照組,LVEF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NP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72.7%,特異性為82.9%,cTnI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37.4%,特異性為87.1%,兩者聯(lián)合檢測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87.8%,特異性為92.9%;139例心力衰竭患兒經(jīng)治療出院后隨訪6個月,BNP水平大于500mg/L、100~500ng/L、小于100ng/L患兒其心臟事件發(fā)生率分別為60.6%、20.0%、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lián)合檢測BNP和eTnI對診斷小兒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BNP可作為判斷預后的一個參考指標。
[關鍵詞]腦鈉素;肌鈣蛋白I;小兒心力衰竭;診斷;預后評估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小兒危重急癥之一。其病因及病理生理變化復雜,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且缺乏特異性,是導致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診斷、準確評估嚴重程度并盡早治療小兒心力衰竭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主要根據(jù)患兒臨床癥狀、體征、胸部x線檢查、心臟彩超等綜合診斷,缺乏簡單、特異、敏感的實驗室診斷指標,因此早期診斷準確率低,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腦鈉素(brainnatriuretie peptide,BNP)是心臟重要的生物標志物,廣泛應用于成人心衰的診斷、治療、療效監(jiān)測及預后判斷等方面。心肌肌鈣蛋白I(eTnI)是心臟的結構蛋白,為一項診斷心肌細胞損傷的實驗室指標。本研究旨在探討B(tài)NP與CTnI在小兒心衰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兒139例為觀察組,均有典型的心力衰竭表現(xiàn),診斷符合1985年青島會議制定的小兒心力衰竭標準。其中男78例,女61例,年齡3個月~4歲,平均(2.0±1.2)歲,基礎疾?。合刃牟?0例,心肌病10例,支氣管肺炎47例,心肌炎24例,其他18例。選擇同期于我院體檢的健康小兒1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0例,女60例,年齡3個月~4歲,平均(2.1±1.4)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BNP、cTnI檢測
對照組晨起空腹、觀察組入院初抽取靜脈血5mL,注入含EDTA及抑肽酶的真空采血管中,混勻,立即離心10min分離血漿,去除脂血和溶血標本,-70℃保存。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BNP(羅氏Cobas e 601及配套試劑盒),速率法檢測CK-MB(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微粒子免疫發(fā)光法(試劑盒由美國BECKMAN公司提供)測定CTnI,嚴格按說明書操作進行。
1.2.2超聲心動圖檢查在抽血后2h內(nèi)應用M型超聲心動圖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BNP、cTnI、CK-MB及LVEF值比較
觀察組BNP、cTnI及CK-MB水平高于對照組,LVEF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BNP和cTnI檢測對小兒心衰的診斷價值
以BNP≥100ng/L,cTnI以≥0.15ng/L為診斷小兒心力衰竭的參考值,BNP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72.7%,特異性為82.9%,cTnI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37.4%,特異性為87.1%,兩者聯(lián)合檢測診斷小兒心衰的敏感性為87.8%,特異性為92.9%,見表2。
2.3心衰患兒血BNP水平與預后的關系
139例心力衰竭患兒經(jīng)治療出院后隨訪6個月,71例患兒BNP>500ng/L,其中6例患兒死亡,37例再次住院,心臟事件發(fā)生率60.6%;30例患兒BNP在100~500ng/L之間,其中1例死亡,5例再次住院,心臟事件發(fā)生率為20.0%;38例患兒BNP<100ng/L,未再發(fā)生心臟事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72,P<0.05)。
3討論
小兒心力衰竭是由一種多種原因導致的心功能不全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目前還缺乏特異性診斷標準或金標準,其診斷主要依賴臨床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等綜合判斷,早期診斷困難。尋找可客觀、準確反映小兒心衰嚴重程度及預后的特異性實驗室診斷指標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肌鈣蛋白復合物由TnT、TnI、TnC三個亞單位組成,是調(diào)節(jié)橫紋肌和心肌收縮的心肌結構蛋白,存在于細絲中。cTnI主要以游離于胞質(zhì)中和以結構蛋白的形式固定于肌原纖維上兩種形式存在于心肌細胞內(nèi)。在心肌細胞膜完整的情況下,cTnI不能透過細胞膜進入外周血循環(huán),因此正常人血清中cTnI水平很低。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發(fā)生變性壞死時,心肌細胞膜受損,游離于胞質(zhì)中的cTnI透過細胞膜大量釋放入血液,血清cTnI水平升高。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異性,在外周血中出現(xiàn)早,持續(xù)時間長,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心肌損傷生化標志物。目前臨床上多以cTnI以≥0.15ng/L作為診斷心肌損傷的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TnI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cTnI≥0.15ng/L為診斷小兒心力衰竭的參考值,敏感性為37.4%,敏感性為87.1%,與陳桃等報道基本相符,提示cTnI可作為診斷小兒心力衰竭心肌損傷的一個特異性指標,但CTnI在血清中不穩(wěn)定,極易被降解,敏感性較低,需聯(lián)合其他生物學指標綜合評估。
BNP于1988年由日本學者發(fā)現(xiàn),是一種由心室合成和分泌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具有排鈉利尿、擴張血管、拮抗RAS系統(tǒng)及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性、調(diào)節(jié)細胞外液容量及血壓等作用。正常人外周血BNP水平較低,心肌受損時,左心室內(nèi)壓力和(或)室壁張力增加,BNP合成、分泌、釋放增加。大量研究顯示,成人血中BNP水平隨心衰程度加重而增加,BNP可用于成人心力衰竭診斷及嚴重程度評估的可靠而敏感的生物學指標,具有高度特異性。目前臨床關于小兒心力衰竭BNP的診斷參考值范圍尚無統(tǒng)一定論。張慎榮等報道,以BNP≥149.8pg/mL作為小兒心力衰竭的臨界參考值,其診斷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為87.0%,特異性為87.9%,ROC曲線下面積0.935。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BNP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BNP≥100ng/L為診斷小兒心力衰竭的參考值,敏感性為72.7%,敏感性為82.9%,提示BNP診斷小兒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LVEF是直接反映心臟功能的主要指標,LVEF值越大,表明心臟功能越好。CK-MB是心肌特異性同工酶,心肌受損時,CK-MB釋放至外周血,引起血CK-MB水平升高,是反映心肌損傷的靈敏標志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K-MB水平高于對照組,LVEF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也可以印證觀察組患兒已發(fā)生心肌細胞受損,心功能下降。
本研究139例心力衰竭患兒經(jīng)治療出院后隨訪6個月,BNP水平大于500ng/L、100~500ng/L范圍、小于100ng/L患兒其心臟事件發(fā)生率分別為60.6%、20.0%、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兒BNP水平較高時預后較差,提示BNP可作為評估小兒心力衰竭預后的指標,與辛克盛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BNP和cTnI對診斷小兒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BNP可作為判斷預后的一個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