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覺得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打電子游戲,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在精確控制了游戲時間、等級、游戲人物職業(yè)和工會等等一系列相關因素之后,答案是:沒有觀察到游戲水平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男玩家和女玩家晉級的速度一樣快;在某些情況下,女玩家的晉級速度甚至更快一些。這個結論在美服和國服游戲上幾乎同時成立。
研究顯示,大部分的玩家傾向于選擇和自己性別一致的游戲人物。但同時在網(wǎng)游中,由于大家的線下身份未知,玩家們也可以隨心所欲地扮演全新的性別。一個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是“性別跨越” (gender swap),男玩家在游戲中變成妹子。女玩家扮演漢子。性別跨越本身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也獲得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
游戲里女性角色很少,即使有,也多半性感浮夸;ChinaJoy的展臺站滿了衣著暴露的美女;網(wǎng)游和對戰(zhàn)里對女玩家的公開半公開的歧視就更多了:遇到女玩家,大家默認她技術不行,是來打醬油的;如果女玩家確實玩得好,人們就會嘲笑她是作弊、開掛,或者代打。這種固有的性別歧視往往形成死循環(huán)。游戲行業(yè)的主力設計師以男性為主,游戲為了吸引男玩家而設計,因此就更加被男玩家垂青,游戲社區(qū)對女玩家也愈發(fā)不友好。女玩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對游戲望而卻步了。
你可能不知道,奧運會創(chuàng)始之初還有藝術類比賽項目
從1912年到1948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曾舉辦了藝術競爭。競爭出自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創(chuàng)建者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的想法。獎牌分別授予給五個領域中:建筑學、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與體育相關的藝術作品。1954年因為專業(yè)人士參加了角逐藝術競賽被摒棄, 因為奧林匹克運動員要求必須是業(yè)余愛好者。自1956年以來,奧林匹克文化節(jié)目代替藝術競爭。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第一屆藝術比賽的文學金牌給了顧拜旦本人,因為他寫了那首著名的散文詩“體育頌”。
奧運會泳池變色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泳池的水應該是藍色的,這是我們對奧運會游泳池的既有印象。這是因為水對長波吸收比短波強烈,導致只要水的厚度達到一定值,自然看起來就是藍色的,而且越厚越藍。當然,一般泳池也會用藍色的池底或者池壁讓水看起來更藍些。泳池里有時候會加藍色的硫酸銅,但那是為了用銅離子抑制單細胞生物生長,加的量很小。像標準跳水池的容積大概是2000多立方米,只需要加不到3千克硫酸銅就可以達到所需的濃度,染藍效果可以忽略不計。
看里約跳水池的顏色和水中的能見度,最大的可能就是這池中已經(jīng)滋生出藻類了。養(yǎng)過魚的朋友們可能會在聽到爆藻這個詞的時候比較敏感。單細胞藻類的繁殖能力實在是太可怕了,如果魚缸里脆弱的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一夜之間藻類就可以讓整個魚缸翻天。
然而,泳池的平衡沒那么難掌控,因為里面畢竟不需要養(yǎng)魚,不需要在其他水生物和不需要的藻類之間尋求一個平衡。而包括單細胞藻類、細菌在內的生物對氯、臭氧、紫外線的耐受是很低的。所以只需要用含氯消毒劑、臭氧、紫外線和過濾器就可以保證水池足夠干凈。
肉毒素,你需要了解的“天然毒物”
肉毒桿菌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它會產(chǎn)生能夠耐熱的孢子。孢子很頑強,通常的加熱煮沸并不足以殺死。在無氧和室溫下,孢子長成細菌,就能產(chǎn)生毒素。一般而言,中毒癥狀在12至36個小時之間出現(xiàn),不過也有短至4個小時,或長達8天之后才出現(xiàn)癥狀的。
肉毒素中毒后,會出現(xiàn)視力模糊、看見雙影、眼瞼下垂、吞咽困難、口齒不清、肌肉無力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確診對對癥治療,可能導致死亡。即使確診救治,也需要注射抗毒素并進行重癥監(jiān)護,所以開銷很大。
防范肉毒素中毒,有以下手段:
1、如果把食物及時保存在冰箱中,那么即使是有肉毒桿菌孢子,也不會產(chǎn)生肉毒素。
2、在常溫下保存的食物,如果是酸度高(pH在4.6以下),肉毒桿菌孢子也不能存活。所以,如果食物的pH值低于 4.6并經(jīng)過煮沸,再密封保存,也不會產(chǎn)生肉毒素。
3、中性或者低酸性的食物,那么即使煮沸也不能完全殺滅孢子。這樣的食物想要室溫保存,需要密封并且在在高壓鍋里加熱到120 °C以上,并且保持20~30分鐘的時間。
色素會影響食物的“味道”
經(jīng)常有專家說,色素只是改善食物的視覺效果,并沒有任何的營養(yǎng)價值,還會為身體帶來危害。這個說法本身并沒有錯,但并不全面。有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大部分人,食物的顏色會影響他們對味道的感知。食物的顏色是人體最先感知到的元素,如果“賣相不佳”,很多人可能直接就失去了嘗試的欲望。
因為顏色對于消費者對食品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影響,食品染色就不可避免地成為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實際上,這并不是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創(chuàng)造。在中國古代,民間就有用蔬菜汁來染色雞蛋羹或者做綠色餃子皮的做法。
其實,天然色素也還是要通過化工過程來提取的,并不是許多人想象的“純天然”。另外,天然色素制取成本高,價格不菲,但它們往往不夠穩(wěn)定,在食品的加工和保存過程中容易褪色。在生產(chǎn)成本和顏色穩(wěn)定性上,合成色素顯然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使用了色素的產(chǎn)品,幾乎都使用的是價格低廉制造難度較低的合成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