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婷
一粒種子,從發(fā)芽到拔節(jié)、從開花到結果,大自然賦予其無窮的“生長”機緣和力量,“生長”是一粒種子嬗變的“聚變反應”,種子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土壤。若把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比喻為一粒生長的種子,則他的生長即口算能力的提高,同樣也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現結合教育實踐就四大要素闡述如下。
一、課堂是口算能力需要的土壤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基本形式,是學校教育主陣地,數學教學目標須在課堂完成。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口算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40分鐘,讓學生不僅能算,而且會算,為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提供扎實的基礎,提供生長的“土壤”。
1.加強直觀演示,強化算理教學。
一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無道理可講,只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反復“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結果不少學生雖然能夠依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因為算理不清,知識遷移的范圍就極為有限,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具體情況。
算理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依據和合理性。計算的算法是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guī)則和邏輯順序。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算法,便于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計算的多樣性才有基礎和可能。不能想象一個連基本計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學生怎能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呢?怎能會具有計算多樣性的能力呢?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重視算理和算法是十分重要的。
口算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從直接感知實物過渡到抽象的運算,是低年級口算教學的重要形式,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直觀教學,況且小學生都有好奇心,只要給他們提供適宜的素材,如:可愛的圖片、小棒、計數器等,他們一定更樂于象參與思考。例如,在教學9加幾這課時,教會學生用“湊十法”,也是通過直觀的看圖。課堂上出示盒子里的9個桃子。盒子外面4個,怎樣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幾個桃子,學生很快想出辦法說:“將外面的一個桃子移到盒子中,盒子外面就有3個桃子,一共有13個桃子。”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同時說明看到9,就想9和幾湊成10,這種方法叫做“湊十法”。
又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時,我注重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促使他們手腦并用,從探索中獲得新知。在探究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安排兩次活動,第一次活動: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在擺小棒的過程中體會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第二次活動:撥一撥、說一說,學生在撥算珠的過程中深入體驗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相加,十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相加。這樣在直觀的擺小棒、撥計數器的基礎上,總結出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方法,即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相加,十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相加,學生更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練習,有助于計算準確率的提高。
2.注意探索規(guī)律,提高口算速度。
20以內加減法,蘇教版一年級教材提供了加、減法表。讓學生完成表格后,自己橫著看、豎著看找尋規(guī)律,最難的就是斜著看找規(guī)律,其實學生在發(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中,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促進了口算水平的提高。
當然有時有些規(guī)律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需要教師深挖教材,注重引導,這對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學“10加幾”,和學生一起羅列出所有的算式后,引導學生發(fā)現其實10加幾就等于十幾,學生明白這個規(guī)律后,口算速度會提高。再如,教學“9加幾”,同樣列出9加幾的算式,讓學生觀察得數與第二個加數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9加幾,得數的十位上是1,個位上的數比第二個加數少1,學生就可以根據這個規(guī)律立即得出9加幾的得數,也大大提高口算速度。當然,像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這類計算時,都先是讓學生通過實物感受,再教師通過一步一步引導得出計算的方法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
低年級學生會接觸很多加減法,有時候新舊知識之間容易混淆鏈接不上,教師應適當注重新舊知識間的對比。例如,一年級下學期,在教學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后,立即教學整十數加減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學生容易將50+10與50+1混淆,應多進行對比練習,不僅掌握新知,還復習舊知,新舊知識互相溝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興趣是低年級口算能力生長需要的陽光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口算能力“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1.贊揚激發(fā)好勝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關注和表揚。表揚就像陽光一樣讓孩子興趣絢爛綻放。在口算練習中,對于一些算得又快又準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及時表揚,可能說者無意,但聽者有意。等下次練習時,想得到教師表揚者就會向他們學習。例如當教師說:誰能像他那樣算得又對又快,立即就有好多雙小手舉了起來,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許多。
2.寬容激勵進取心。
每個班總有些學生算得特別慢,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且錯誤率十分高。漸漸的,這些學生會失去口算信心。這時候教師的批評對他們來說是無用的。此時教師不能將他和其他學生比,只要他自己比上一次有進步,就及時表揚,讓他從心底不討厭口算,開始喜歡口算,慢慢恢復自信,提高口算能力。
三、練習是低年級口算能力生長需要的水分
在掌握了口算方法的基礎上,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平時,貴在堅持。也就是說,要增強口算意識,養(yǎng)成口算的習慣,但是過于機械的口算訓練又太過單調,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在進行口算訓練時,應該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寓教于樂,給予充分的“水分”,讓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成長”。
1.視算聽算結合練。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的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睛看題目,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方能算出得數,難度較大。在口算中經常調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心理始終保持著渴求的積極狀態(tài)。
2.豐富形式多樣練。
教師要注意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口算練習,例如看口算卡片,以開火車的形式直接說出得數,對口令,奪紅旗等數學游戲,以口算競賽、搶答案等競賽的形式,以評價“口算小能手”、“口算進步獎”等稱號的形式,幫助學生增強練習的趣味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課堂上的練習外,還可以建議孩子們在生活中運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等;碰到打折的商品,算算現價比原價便宜多少元等,這樣就不會感到口算枯燥乏味。
3.新舊口算對比練。
低年級學生對知識接受得快,但是遺忘的速度也很快,針對這一特點,進行新舊口算的對比練習,如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乘法和除法,等等。這樣的練習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舊知識,掌握了新知識,而且使學生深刻體會了加、減、乘、除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口算的正確率。
4.展示錯題針對練。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有針對性地把學生錯的作業(yè)展示給全班學生,讓他們自己評價分析對還是錯。如:展示錯例13+17=20,學生會說出這道錯題里面?zhèn)€位滿十沒有進1?!案腻e”不僅能讓學生分清錯誤的原因,改正錯誤,而且能達到預防的效果,更教育了學生對這些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習慣是低年級口算能力生長需要的空氣
口算中的錯誤,大多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此,良好的習慣是提高口算能力的保證,是學生口算能力生長不可或缺的空氣。然而這些好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而是要通過長期有目的地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這些好習慣。
1.看清題目。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感知事物比較籠統(tǒng),缺乏對事物間的整體認識,有時在口算時沒看清數和運算符號就脫口而出,往往會把+看成-,或把23看成32,或者把6看成9等,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逐步培養(yǎng)學生審清題意的好習慣,讓學生體會到審清題意的好處。
2.書寫整潔。
一年級初,蘇教版教科書就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數字和數學運算符號的明確要求,整潔的書寫可以防止學生抄錯、漏抄,如0是封口的,6是出頭,這樣就不會出現0、6部分的現象。同樣,整潔的書寫也為學生的自我檢查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3.自覺檢查。
檢查時,要求學生從題目入手,一步一步檢查。先檢查題目中的數字是否抄錯、搬錯,在檢查運算符號是否正確,進行認真驗算,檢查結果是否正確,這樣才能達到檢查的目的。由于部分題目不能驗算,可以再把題目算一遍,達到檢查結果的效果。
口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就要持之以恒。在教學中,通過良好的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多樣的練習,以及良好的習慣,再輔以大膽改革、勇于探索,才能達到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過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