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風險社會下新聞報道的污名化現(xiàn)象探析

      2016-09-27 21:01:39張霖楓張蔚林
      新聞前哨 2016年7期
      關鍵詞:污名化風險社會新聞報道

      張霖楓 張蔚林

      [摘要]在風險社會中,恐怖活動、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風險危及我們的生活。而在風險傳播中,媒體的部分新聞報道有失偏頗,給被報道對象貼上了污名化的標簽,干擾了受眾的認知與判斷,更加劇了社會風險。究其根源,在于風險傳播中信息的不確定性與權威信息的缺失, 新聞消費主義思潮下媒體趨利性,同時受眾接受信息的逆反效應也共同加劇了被報道對象的污名化現(xiàn)象。只有遵循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在平衡報道的原則下,以公眾利益為準繩,才能走出新聞報道的污名化困境。

      [關鍵詞]風險社會 新聞報道 污名化

      一、風險社會中的污名化現(xiàn)象概說

      “風險社會”這一概念,由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擞?986年在《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一書中首次提出。貝克認為,不同于早期社會的自然災害等原生風險,在全球化浪潮下,現(xiàn)代性社會具有不斷擴散的人為不確定性邏輯,社會關系更加復雜,伴隨著經濟、政治、生態(tài)與技術等眾多風險。諸如禽流感、毒品泛濫、突發(fā)性群體事件、暴力活動等社會性風險與失業(yè)、交通事故等個人性風險,這些風險是社會現(xiàn)代化本身的產物。

      “污名”源于古希臘,最初指位于社會最底層人們身上的某種標記或印記,以表明身份的低下。1963年,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對污名展開社會研究,認為污名是社會大眾給某些具有特殊屬性、特質的個體或群體貼上負面的、貶損性和侮辱性的社會標簽,形成“受損的身份”[1]。它不僅使受污者對這種貶損產生認同進而形成自我貶損的心理,也導致社會大眾對受污者產生歧視與排斥的結果。污名化則是受污者在社會中逐漸喪失社會身份、社會信譽和社會價值,遭受區(qū)隔與歧視的動態(tài)過程[2]。此后,眾多心理學家與社會學者對污名的概念不斷地延展與豐富?,F(xiàn)代社會中,由于對日益增多風險的擔憂,人們賦予污名的對象范圍從最初的個人與群體推廣到任何被認為是有危險的事物、技術、組織甚至是制度設置上來。

      隨著人們對社會風險和公共危機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在風險危機后果中,這種污名化現(xiàn)象,或多或少正成為社會風險的一大催化劑。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故被曝光后,由少數(shù)“問題奶粉”誘發(fā)的全國乳制品抵制活動波及了整個食品領域。任何與乳制品有關的產品、生產銷售企業(yè)的信譽與監(jiān)管制度受到廣泛的質疑;最終,擁有幾十年良好經營業(yè)績的乳制品企業(yè)在一夜之間垮塌,數(shù)百億的品牌價值蒸發(fā)[3],帶來一場經濟風險。

      二、媒體污名化報道現(xiàn)狀

      (一)觀點報道的失衡

      “平衡報道”源于西方新聞學,是西方新聞報道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1729年,本杰明·富蘭克林接辦《賓夕法尼亞報》時提出“在人們各持異議的時候,雙方均應享有平等的機會讓公眾聽到自己的意見”,這一主張被看作是“平衡原則”的首次提出。中國的孫培旭于二十世紀80年代提出新聞報道的平衡概念,他認為:“平衡就是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意見時,還要顧及其他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

      很多新聞往往忽視報道各個相關因素和不同立場,過于強調“博人眼球”的單方觀點,使事件全貌不能如實的被展現(xiàn),受眾接收不到全面公正的信息,從而形成對此事物的污名化印象。

      《大學生畢業(yè)后沉迷網(wǎng)游7年不玩游戲渾身發(fā)抖》這一報道,全文共2221字,而對網(wǎng)癮青年父母的采訪多達1595字,占全篇的72%,主要陳述兒子如何欺負老兩口,為受眾塑造出一對飽受網(wǎng)癮兒子折磨,無法安享晚年的可憐父母。對網(wǎng)癮青年本身的采訪僅有237字,僅對其愛上網(wǎng)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描述,未觸及其為何熱衷上網(wǎng),以及與父母不和的詳細內容。結尾處將少年事實上已經有精神病傾向,家長未送孩子就醫(yī)的事情用213字一筆帶過[4]。

      新聞媒體將網(wǎng)癮青年視為“他者”,甚少給予他們表達言論與觀點的機會,通過大篇幅的負面報道,為網(wǎng)癮青年貼上“孤僻”“暴躁”等標簽,構建出這一群體的污名化形象。這讓正常的青少年玩家也必須承受社會的指責與批評,日積月累,很容易造成該群體的心理失衡,更為他們做出偏激行為提供可能,增加他們在社會化過程里的成長風險。

      2011年6月,媒體在報道郭美美炫富事件中,集中在于對郭美美豪車、名包、巨額財產以及身為紅十字會職員的強調,甚至帶有調侃性質,如《郭美美秀美胸長腿盡顯魅惑自稱喜歡居高臨下》《郭美美與中紅博愛CEO翁濤掀口水戰(zhàn)期間大爆粗口》等。而2011年6月22日紅十字會在官方網(wǎng)站發(fā)出聲明,稱“中國紅十字會沒有‘紅十字商會的機構,也未設有‘商業(yè)總經理的職位,更沒有‘郭美美其人”,回應外界質疑。隨后警方通報的調查結果顯示,郭美美及其母與中國紅十字會無直接關聯(lián)。而這些事實卻被新聞媒體忽略,在郭美美事件初始階段中,媒體的觀點基本上是“一邊倒”傾向。因此,受眾逐漸形成了“紅十字會財務混亂、腐敗嚴重”的負面印象,強化了紅會的污名形象,放大了紅會慈善風險。

      此后兩年中,紅會一直身處污名化的陰影中。2013年6月,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fā)展報告(2013)》顯示:2012 年中國紅十字會接收國內社會捐贈款物總量下降近三成。源自公眾質疑的慈善界公信力2011年“觸底”,2012 年未見“回升”[5]。

      媒體對紅會的污名化報道使中國慈善機構受到普遍質疑,受眾對慈善機構的認知與捐款時決策的不確定性增加,加劇了風險社會的信任危機。同時,片面性的報道使受眾的思維方式、社會批判能力與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上都趨向片面化等,直接導致了個體風險認知和決策能力的弱化。

      (二)情感化的主觀性報道

      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客觀真實地描述新聞現(xiàn)象真相以反映事實的本質,它要求記者是客觀的反映者。然而,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新聞報道更偏重“三秒鐘原則”——如果一條新聞在三秒鐘之內不能吸引注意,新聞的編采功夫就等于白費。大眾傳媒為了吸引眼球經濟,吸引更多的受眾,往往在報道中加入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進行情緒化的敘述。一些對事件與人物消極的報道不斷強化受眾的負面印象,從而完成了對報道對象的污名化。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女大學生”詞條,顯示的是一大批以“女大學生”為標題關鍵詞的負面新聞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女大學生”變成了貶義詞,“你妹才是女大學生”成為一部分人對此現(xiàn)象的抱怨。

      新聞傳媒,尤其是網(wǎng)絡中常常出現(xiàn)的關于女大學生利用容貌與身材進行色情服務,或者拜金、就業(yè)難等一系列主觀色彩極強的報道,都是新聞媒介對當代女大學生群體的誤讀,將極少數(shù)個體事件放大成群體代名詞,屬于典型的媒介污名化女大學生群體現(xiàn)象。

      據(jù)一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69.2%的人表示自己對女大學生群體的認知會受到媒介的影響,47.4%的受眾會增加負面印象[6]。由此可見,媒體對女大學生的污名化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女大學生的社會期待與群體定位,造成女大學生群體社會信譽和社會地位的下降,導致其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遭遇不公正待遇,引發(fā)道德沖突和社會失范,進而加重社會風險。

      (三)報道立意與價值觀的偏差

      一些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對被報道事件帶有政治偏見與主觀價值評判,喪失了應有的客觀、公正立場,使新聞傳遞錯誤的價值導向,立意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薩發(fā)生打砸搶事件,CNN歪曲報道拉薩事件,將一張圖片中“藏獨”分子向卡車投擲石塊的畫面進行剪裁,在報道中將西藏稱為“國家”。2008年3月28日,CNN在其網(wǎng)站美國版中并不顯眼的位置上發(fā)表了一份簡短聲明,以至于幾乎沒有被其他西方媒體發(fā)現(xiàn)。這與其連續(xù)數(shù)天將西藏事件圖片放在醒目位置的做法形成了很大反差。

      2008年4月9日,CNN主持人卡弗蒂在轉播火炬在舊金山站傳遞的新聞中公然發(fā)表攻擊中國的言論:“中國人對我們的敵意吸引了我們的眼球”,“我認為,中國基本上同過去50年一樣,是一幫暴徒和惡棍”。2008年4月15日,CNN發(fā)表的聲明,不但沒有對卡弗蒂惡毒攻擊中國人民的言論作出真誠道歉,而且還把矛頭轉向中國政府,企圖挑撥中國人民與政府的關系。

      三、新聞報道“去污名化”路徑

      (一)多方觀點的意見平衡

      要做到公正、客觀地報道,新聞中應多采用專家的分析,收集多方觀點,而非單方觀點的情緒化論斷。比如在網(wǎng)游少年的事例中,要想解除新聞報道對網(wǎng)游少年的污名化,可以采訪相關不同領域的心理醫(yī)生、網(wǎng)絡協(xié)會官員、大學教授等專家意見,同時給與網(wǎng)游少年足夠的話語空間,讓受眾在事實和專家的評論中,形成對網(wǎng)游青少年的自我判斷。

      (二)超脫報道者的情感

      陳力丹認為,超脫、平衡、公正地對待事物,是一種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的體現(xiàn)。因此,不論事件是令人憤慨、狂喜或者同情,記者都要克制情緒,用“他者”的理性眼光報道新聞,尤其應選擇中立的詞語表述事實,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與副詞,強化新聞的情感色彩。

      (三)以公眾利益為準則

      媒體污名化的過程,與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認知高度相關。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污名化的信息來不及核實便傳播給受眾,一些假新聞正是如此產生。為了吸引眼球,新聞爭相以離奇、出位為賣點。

      為了加強行業(yè)自律,2013年,第一批“新聞道德自律委員會”在河北、上海、浙江、山東、湖北成立試點,試點工作開展三年多來,已初步形成了案例評議、查處通報等相關制度,在加強行業(yè)自律、接受社會監(jiān)督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新聞道德委員會成立后,基層的新聞敲詐、有償新聞等活動大量減少,群眾投訴數(shù)量也大幅下降。設立這個委員會,有助于強化媒體自律和監(jiān)督功能,正是新聞報道“去污名化”的良好舉措之一。

      注釋:

      [1][美]歐文·戈夫曼:《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2]張昱、楊彩云:《泛污名化:風險社會信任危機的一種表征》,《河北學刊》2013年第2期

      [3]張樂、童星:《污名化:對突發(fā)事件后果的一種深度解析》,《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6期

      [4]燕道成、黃果:《污名化:新聞報道對網(wǎng)游青少年的形象建構》,《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期

      [5]鄧琦、郭少峰:《社科院報告稱:2012年紅會接受國內捐贈降近三成》,《新京報》2013年6月1日

      [6]伍婧:《女大學生群體的大眾媒介污名化現(xiàn)象探究》,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學位論文 (張霖楓:湖北廣播電視臺經濟頻道;張蔚林: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污名化風險社會新聞報道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全球治理下的外層空問國際環(huán)境法治問題
      風險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調查
      風險社會理論范式下中國“環(huán)境沖突”問題及其協(xié)同治理論
      論風險社會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新聞媒體角度的塑造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8:04
      論農村留守兒童“污名化”現(xiàn)象的影響及對策
      鄉(xiāng)村教師的生存境遇及對策研究
      世紀橋(2016年1期)2016-02-25 22:35:12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
      新聞傳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稷山县| 绍兴市| 长丰县| 武夷山市| 巍山| 寿阳县| 临桂县| 金沙县| 泽普县| 大宁县| 洛浦县| 福安市| 喜德县| 庆阳市| 滦南县| 常德市| 琼结县| 新乐市| 晋江市| 阳山县| 原阳县| 扶沟县| 托克托县| 威远县| 根河市| 阳城县| 民乐县| 二连浩特市| 卢氏县| 大方县| 友谊县| 扶绥县| 曲水县| 衡阳市| 商河县| 平定县| 金秀| 衡山县| 普安县| 苗栗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