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艷 羅耀明 李多慧 吳江奕 姜大為 郭慶祝
早在20世紀(jì)80年代,陳介康等(1984)報道了光對海蜇浮浪幼蟲變態(tài)率和海蜇橫裂生殖的影響;Terrence B.Keyes and H.E.Calvert(1979)報道了光照和溫度對金鱸(Perce.flaves-cent)產(chǎn)卵的影響。
近些年,一些學(xué)者研究報導(dǎo)光照度對生物的作用。如薛素燕(2007),章龍珍(2010),王國棟(2008),楊曉新(2000),陳勇(2007)等分別報導(dǎo)了,不同光照強度對刺參幼參生長的影響;光照對中華鱘幼魚生長及血液生化指標(biāo)的影響;溫度、光照和規(guī)格對硬殼蛤稚貝的潛沙活動的影響;溫度、鹽度和光照條件對翡翠貽貝濾水率的影響;溫度、鹽度和光照周期對刺參生長及行為的影響。上述學(xué)者研究結(jié)果表明,光照度是影響相關(guān)生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子之一。
光照度不僅影響生物生長,而且也影響其變態(tài),因此了解和掌握適宜的光照度對刺參稚參期的苗種培育具有指導(dǎo)意義。作者于2014年6月6日至7月20日在本所育苗室,就光照度對稚參變色和生長的影響進行試驗研究,試驗結(jié)果顯示,光照強度對稚參的變色快慢有著一定的影響,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4年6月6日至7月20日在實驗室進行。容器采用容量為17L的圓玻璃缸共10個。共分5組,每組2個缸。每組光照度依次為330、760、1530和24801x。每缸各放30頭體長為4.0~5.5mm尚未變色的稚參。試驗期間每天上午全量換水1次,每日下午3時左右,各試驗組投喂一次餌料,投喂量按培育水體計為30~60mg/L鼠尾藻磨碎液。試驗期間用照度計,于每日09:00時、13:00時和16:00時各測光強一次,以測量每組(缸)表面光照強度。每隔一天觀察并記錄稚參的變色情況及變色稚參數(shù)量。試驗期間測量稚參體長兩次。
試驗所用海水,經(jīng)沉淀砂濾后使用。其指標(biāo)pH為8.0~8.15,DO為4.85~5.05mL/L,COD為2.05~2.50mg/m3,NH3-N為34.00~34.80mg/m3。水溫變化范圍為22~13℃。
2 試驗結(jié)果
2.1 不同光強度對稚參變色的影響
稚參變色的結(jié)果見表1。
從表1和圖1中的數(shù)值和折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光照度為2480lx時,其變色速度比其它組都快,稚參只需30d變色率就達(dá)100%;而此時光照度為3301x稚參組,稚參變色率僅達(dá)50%,變色率達(dá)到100%時,需要44d時間,比最快光照度2480lx組慢了14d。在照度760~1530lx范圍內(nèi),隨著光強度的增強變色速度也有加快的趨勢,但不明顯。
另外,我們從圖2中可以看出:當(dāng)照度為760~2480lx時,經(jīng)過30d的培育,其變色率超過90%。這說明在光強度為760lx以上時,稚參的變色速度差異不大。而當(dāng)光強度為330~760lx之間,隨著光強度增加,稚參變色速度明顯加快。表明,在一定光照強度范圍內(nèi),光強的變化是影響稚參變色的一個重要因子之一。
從表2、圖3-圖6可以看出,不同光照度對各組日平均增長、增重的影響差異不明顯。各組的平均日增長為170~190μm,平均日增重為13.67~18.63mg之間(第一階段);平均日增長為200~390μm,平均日增重為58.75~91.79mg之間(第二階段)各光照度之間,其增長、增重沒有明顯差別。
從表2、圖3-圖6中看出,第二階段日增重比前一階段日增重要快。表明隨著個體的增長,達(dá)到一定個體后,其增重速度也隨著加快。因此,稚參在體長3~5mm時,在一定光照度范圍內(nèi),隨著照度和個體的增加,也隨之增加。
3 小結(jié)與討論
在刺參(仿刺參)苗種生產(chǎn)過程中,稚參附著前期(體長3~5mm)在光照強度330~760lx范圍內(nèi),隨著光強度增加,稚參的變色率也在增加。當(dāng)光照強度為330lx時,培育30d時,其變色率為50%;當(dāng)光照強度為760lx時,變色率為91.67%;光照強度為870lx和1530lx時,均為95%;光照強度為2480lx時,變色率達(dá)100%。30d的試驗結(jié)果顯示,當(dāng)光照強度超過760lx時,稚參的變色率達(dá)到了90%以上。建議,在稚參(體長3~5mm)培育期間,光照強度應(yīng)控制在760lx以上可提高稚參變色速度。
從試驗結(jié)果看,光照強度對稚參的生長快慢,影響不明顯。
在水中光照強度為330lx以下或2480lx以上時,對稚參的生長快慢是否有明顯的影響,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探討。
(收稿日期: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