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98-01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而高中語文,尤其是理科班語文,是處于最末流地位的,統(tǒng)統(tǒng)為數(shù)理化英讓路,再加上閱讀課程特別緊張,無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只能硬生生地在他們的“鼻子”上穿上一個“鐵環(huán)”強拉著他們跟著自己走,結(jié)果老師拉得筋疲力盡,學生坐著昏昏欲睡,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所云。高中時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黃金時期。我們必須把教學的終極目標放到使學生獲得較高的獨立閱讀能力上來,才能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分析的偏差。而要達成這個夢寐以求的目標,就要注重做好課前預習。
一、課前預習要學生懂得質(zhì)疑
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況且還要考慮到課堂的實效。一般在教授新課前,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并記在書本空白處。學生自學課文應做到四看一查一提問。四看,即看注釋、看課文、看課文前后編者的引導與設計的思考與練習、看有關(guān)資料;一查即查字典、詞典及相關(guān)工具書;一提問就是提出自己閱讀時不清楚的、有疑問的、不會解答的問題。然后由組長把意見不一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集中在筆記本上,交給教師。
無論從大綱要求還是從教材編排來看,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既定的目標,扣緊了一個個目標,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能力,積累方方面面的知識。但是,只顧目標而忽略學生的實際情況,難免教學的盲目與灌輸;反之,只顧學生的具體問題而置目標于不顧,教學則可能流于散漫,知識與能力難以強化。預習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效的連接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情。教師根據(jù)學生課前討論后遺留的問題,結(jié)合文章的重點和難點篩選、整合,組織課堂討論,這樣,學生就有機會去解決心中的疑問了。課堂上到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由于由獨立思考拓寬到集體思考,許多爭辯就在這當中產(chǎn)生,當學生的思考被激發(fā)后,往往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读主煊襁M賈府》一文中王熙鳳贊美林黛玉“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彼秊槭裁催@么說?賈母和賈寶玉分別問林黛玉讀什么書,黛玉的回答為什么前后不一致?這些疑問,無論是按老師的定向提示而生,還是根據(jù)各自不同理解而發(fā),都直接觸及了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步的學習豎起了路標,促使學生的心理進入一種積極探求的良好狀態(tài)。
二、課前預習要教師及時設疑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根據(jù)各自的認知結(jié)構(gòu)、人生態(tài)度、性格愛好和閱讀經(jīng)驗,獲得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結(jié)論??梢泊嬖谟械膶W生還不理解或者沒有感受,沒有問題;有的有了問題也不知怎么問;有的即使想問,也怕詞不達意?;蛘吲龅接行┪恼?,學生提不出有質(zhì)量的問題,或者提不出能體現(xiàn)課文重點或難點的問題,閱讀時,往往一晃而過,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及時設疑,以激發(fā)學生思考。比如預習《哈姆萊特》時,學生只關(guān)注比劍過程,忽略一些細節(jié),無法深入認識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哈姆萊特明明知道比劍是一個圈套,那他為什么還是毫無防范地往里鉆?這樣引導學生更加細致閱讀課文,發(fā)現(xiàn)能表現(xiàn)哈姆萊特宿命論的言論。再如《祝福》中祥林嫂再嫁喪夫后再次來到魯鎮(zhèn),魯鎮(zhèn)上的人們?yōu)槭裁催€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賀嫂?在引導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魯鎮(zhèn)上的人們對女子再嫁的否定。再如《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賢惠能干,才貌雙全,而且被遣回娘家后,馬上就有縣令、太守先后托人來說媒,看來是個完美的媳婦,但為什么還要被遣歸呢?”由此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焦母這一人物形象。
但在教學文言文閱讀時,由于文言文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教師在安排預習時應作些調(diào)整。以《蘇武傳》教例,在“自讀的點撥”中,提供給了學生明確的研讀方向。1.文言文知識點滴集萃;2.我眼中的蘇武、張勝、衛(wèi)律、李凌形象;3.作品表現(xiàn)藝術(shù)管窺;4.課文思想意義初探。如果在新課前一股腦地將問題全拋給學生,由于時間倉促,學生不可能全面地深入思考,有的學生可能只能在文言知識點上下些工夫,有的學生可能拋開了文言文知識點,而去探討人物形象或藝術(shù)手法。這樣導致預習的不全面。所以,在第一課時前專門安排“文言文知識點滴集萃”,第二課時前進行作品人物形象的專題研讀,讓學生自由選擇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進行分析,第三課時前探討藝術(shù)手法及思想意義。這樣條分縷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預習。時間有了保證,任務才能落實到位。
沒有預習,在課堂上學生沒有自我感悟,沒有與作者心靈的碰撞,聽煩了,聽累了,聽膩了,自然神游于課堂之外。教師在課堂上說得口干舌燥、聲嘶力竭,卻沒人買賬,培養(yǎng)出的只能是閱讀上的低能兒。沒有真正做到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造成了學生閱讀體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諸方面陶冶的流逝。這不但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更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只有讓學生在預習中自主閱讀,才能消除文本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才能為他們營造一個用文字、聲音、情感和想象構(gòu)筑起來的詩意的語文世界,讓他們慢慢體悟到閱讀趣味,收獲閱讀的果實。因此,語文的閱讀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chǔ)和重點,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