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鵬
摘 要: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本文針對生物實驗課的特點及如何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從實驗一個方面——觀察入手探討教學技能對提高生物實驗課教學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 初中生物 觀察意識 觀察技巧 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lián)合活動,并在思維參與下進行。
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生物學實驗可以向學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和觀察、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而且可以鍛煉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能力應與傳授知識并舉,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初中生物實驗中有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xiàn)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等各方面。其中觀察能力是指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xiàn)象的細微變化及其本質特點的能力,是上述諸項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因此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敏銳、精細的觀察力,使學生在學好生物學知識過程中形成必備的良好素質。因此,實驗教學中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一、明確目的,培養(yǎng)觀察意識
談到觀察,學生可能漫無目的、雜亂無章,因為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仍比較明顯,注意往往與喜好聯(lián)系在一起,容易被無關內容吸引。如有的學生觀察自制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把注意力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在觀察永久裝片時主要欣賞染色標本的色彩。因此,讓學生知道實驗目的和要求、明確觀察目的是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能力的開始。所以觀察時,老師必須對學生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擬訂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中,實驗目的有要求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則學生在觀察中必須認識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讓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觀察,這樣對學生的觀察加以引導,明確觀察目的,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數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擾,從而收到理想的觀察效果。達到觀察目的,就達到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實驗目的。
又如觀察桃花,滿樹的桃花,學生只被它的艷麗所吸引,興趣只停留在欣賞桃花之美。教師可順勢問學生:桃樹上最美的器官是什么?美麗的花朵有些什么結構?蜜蜂在花朵里干什么?通過一系列引導性設疑,達到指導學生觀察花朵基本結構的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二、掌握方法,培養(yǎng)觀察技巧
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懷疑,探奇索引,尋根問底是創(chuàng)造的開端,也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品質。而多數初中生把觀察簡單地理解為“看”,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但觀察對象和觀察方法對學生來說往往是陌生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觀察對象和觀察目的,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相應的觀察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1.先整體后局部觀察
例如: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實驗,先用肉眼直接觀察幼根,找到著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絨毛”,觀察認識成熟區(qū)的根毛,掌握了根毛的特征,以及根尖其他各區(qū)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進而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及成熟區(qū)的細胞結構特點。實驗中就能對生物體整體或局部的形態(tài)結構全面觀察,觀察過程詳盡而條理清晰,避免遺漏觀察點的現(xiàn)象。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捕捉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發(fā)現(xiàn)事物各個側面的特點。
2.打破定勢驗證觀察
打破定勢,立足課本,通過觀察,對生物教材中的驗證型實驗進行大膽探索、進行觀察驗證。如講莖的輸導作用時,教材上是先講“水分和無機鹽是由導管由下向上運輸的”,然后用一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我是這樣做的,課前布置學生剪取一些小段樹枝,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各組分別對自己的材料做不同處理:
(1)將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
(2)將環(huán)割部分樹皮的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
(3)將除去葉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
(4)將枝條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
上課時,讓學生先對比觀察不同處理枝條的外觀,并切開莖觀察莖內部顏色變化,提出啟發(fā)性問題:(1)莖的顏色是否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的位置?(2)正常枝條、環(huán)割枝條、除去葉的枝條、倒插枝條現(xiàn)象是否相同?分析產生原因的可能因素。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并通過對親自動手制作的實驗材料觀察到的現(xiàn)象,各抒己見,提出問題,在討論和爭議中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教師只要稍做歸納,就能達到突破教學難點,鞏固學生知識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求索的能力,使課本理論具體化、真實化。
3.發(fā)現(xiàn)共性比較觀察
比較觀察是抓住事物的特點比較其異同的方法。在觀察生物體或生物標本、掛圖、模型時,學生要學會運用比較觀察法。例如,在做“觀察蚯蚓”的實驗時,有學生提出:我?guī)У尿球緵]有環(huán)帶,難道是個怪種?我表揚這個學生觀察仔細,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要求全體學生仔細觀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沒有環(huán)帶,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成熟的蚯蚓才有環(huán)帶。
例如,在觀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態(tài)時,先讓學生認真仔細地觸摸、觀察實物,然后照實填寫兩者的外部形態(tài)比較表,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兩者外部形態(tài)特征推導出它們各自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huán)境條件。
利用比較觀察法,使各項觀察點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記憶,避免觀察內容的混亂。在比較觀察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初步獲得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分析的能力。
4.求真務實重復觀察
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可靠性,觀察次數要多,否則就難以區(qū)分偶然發(fā)生和一貫現(xiàn)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觀察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例如:觀察脊髓的反射實驗,實驗目的是驗證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屬于低級反射中樞。該實驗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腦的切除是否干凈,因此,必須通過反復多次的觀察。在實驗中首先讓學生把去腦的蛙進行翻身反射試驗,這樣確定腦是否除凈,當然,這種實驗要反復進行觀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驗證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時,也應該重復地使用不同濃度硫酸進行刺激,反復進行觀察,最后使學生認識在適宜的條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級的反射功能。在長期的實驗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指導學生反復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除了教會學生各種科學的觀察方法外,還要指導學生按具體要求如實地繪圖、記錄,并且分析資料,討論觀察結果。多年來的生物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生物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使他們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形勢下,為他們的一生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和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
三、課外實踐,夯實觀察能力
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僅靠課堂實驗教學是不夠的,還要盡可能地開展生物課外活動,讓學生對植物、動物、環(huán)境污染、人口問題等進行調查、研究,使他們有機會自己設計完成實驗。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觀察現(xiàn)象,分析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主動獲得知識,進一步提高實驗能力。
總之,觀察能力是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培養(yǎng)的能力之一。觀察能力培養(yǎng)得好,可鞏固、加深和擴大學生課內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使生物課建立在高度直觀的基礎上,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