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華
【摘 要】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與理解環(huán)節(jié)高度的重視,本文主要以人教版的教材為例進行分析,該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本文主要利用研究性學習方式,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出發(fā),全面性地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綜合理解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關鍵詞】
經典文學作品 研究性學習 實施策略
一、高中語文經典文學作品在教學與學習中的現(xiàn)狀分析
我國高中語文在經典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接受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知識講授,進而導致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氛圍較為枯燥乏味,教師對學生文學作品的綜合性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不顧重視,最終造成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較低。與此同時,學生的閱讀量十分的缺乏,學生對《論語》《孟子》這些經典文化著作的閱讀量十分有限,且有一部分學生的閱讀效果較低。經過專業(yè)性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高中生在對文學作品閱讀的過程中,僅僅是對其進行表層理解,最終的閱讀效果和學習效率較低。
經典文學的閱讀在當前處于尷尬階段。根據專業(yè)性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愛好經典文學著作的學生僅占有五分之一,對于四大名著這類經典文學作品了解的學生也占有少數,有部分學生僅僅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淺層的視覺閱讀,未能夠深入品味作品的真正意境。
根據以上綜合性的分析可知,當前我國高中生課外閱讀量較為有限,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欣賞程度不夠重視,僅僅是對作品進行淺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需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反思與改進,進一步促使學生的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綜合理解能力及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高中語文經典文學作品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一)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對于學生探究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高中生在學習方面的自主探究精神開始覺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渴望自己在學習能力上得到一定的展示。高中語文文學作品學習過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對個人見解進行闡述,在文學作品理解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綜合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探究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自主性、開放性、親歷性是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征,學生在高中經典作品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生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在其中積極主動地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探究與理解,這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對傳統(tǒng)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模式的改進。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對傳統(tǒng)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改進,通過研究性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僅單一、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綜合實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fā)下,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
三、高中語文經典文學作品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探究
高中語文文學作品的研究性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多個視角積極地引導學生對具體的作品進行深入化的探究,學生在可以對經典作品進行研讀與理解,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擴展與延伸,在不斷地探索中對經典作品的核心內容、作者的主要思想闡發(fā)自己的見解。針對高中語文經典文學作品的特征,采用以下三種研究性閱讀形式進行教學策略的展開。
(一)比較性閱讀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兩篇作品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分析,從新的層面對所閱讀的經典作品進行新層次的認識。比較性閱讀形式具有多樣化特征,可以從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題等多個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所對比的文章可以是相同題材的,也可以是不同題材的。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語文為例,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俞平伯的相同題目的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在對《荷花淀》作品教學的過程中,可將其與《祝?!愤M行對比。對比性閱讀方式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習者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理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知識探索的熱情與積極性,對于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專題性閱讀教學策略。專題性閱讀教學策略,主要是教師為學生制定具體的方向,學生按照此方向進行作品的理解與探究。例如,魯迅作品的研究性閱讀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將初中學過的魯迅的小說與高中涉及到的作品相結合,綜合性的對魯迅作品的看客形象、所揭發(fā)的國民劣根性、筆下闡述的女性形象等方面進行深入化的分析與思考,指導學生從具體的專題研究方向進行出發(fā),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策略,是在學生對經典作品進行理解之后,教師指引學生對經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進一步的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例如,在對人教版高中七年級下冊《邊城(節(jié)選)》一文進行講解后,教師可以對該作品的結尾部分進行適當的補充,積極地引發(fā)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化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細微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有利的。
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出發(fā),全面性的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綜合理解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陸憬.研究性學習及其基本特征.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10)
【2】朱紹禹.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