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任脈起于子宮,出于會陰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經咽喉到面部,最后到達眼睛的下面。
本經共有24穴。分布于人體前正中線,起于會陰,止于承漿。本經腧穴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病癥有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少數腧穴可治療神志病。
穴位名如下: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任脈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線,“腹為陰,背為陽”,最終任脈與諸陰經交會。下面我來講講任脈的功效與位于任脈之上的部分重要穴位對人體養(yǎng)生的重要性。
第一,保證任脈通暢,緩解衰老進程。
任脈有妊養(yǎng)的作用,它的循行路線和人體的生殖系統(tǒng)相互對應。任脈經氣不正常時,癥狀主要表現在小腹部以及生殖器官及咽喉部位上,例如小腹脹滿疼痛或者皮膚瘙癢,出現陰部腫痛和老年性前列腺問題—小便不利或者遺尿,以及慢性咽炎的腫痛不適等,還有的老年人口牙酸痛。
因為任脈是陰脈的主要源泉,與各個陰脈都有交會,所以刺激任脈可以調節(jié)人體的陰經。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多注意保養(yǎng)我們的任脈,保證任脈的通暢就可以緩解衰老的進程。
第二,刺激關元穴可以補腎氣,提高性功能。
關元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上,肚臍眼正下方四橫指(拇指除外)處。對于關元穴,前人有“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說法。因為此穴同時為任脈穴位、小腸募穴和足三陰會穴,所以對足三陰、小腸、任脈這些經行部位發(fā)生的病都有療效。還有培補元氣、腎氣的作用,治病的范圍也很廣泛,包括婦科的白帶病、痛經、各種婦科炎癥,男科的陽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
刺激關元穴用針灸比較好,如果每天堅持的話就會感覺到性功能有明顯的提高,對那些感覺腰部發(fā)涼、陽痿、早泄及體質虛弱導致的眩暈、無力、怕冷的人來說治療的效果最好,還可以治療突發(fā)的昏厥等。關元穴對治療失眠的效果也很好,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總是睡不著,針灸一段時間的關元穴就能夠得到改善。
第三,氣海穴是人體精、氣、神的根本。
氣海穴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丹田,在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15寸,四指并攏取臍下三寸,肚臍和關元穴的中點就是氣海穴。氣海穴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fā)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的源泉。此穴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huán)自動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維持,故有“性命之本”之稱,也稱為“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又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是全身氣血匯集的地方,故也稱為“氣?!?。
古代人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認為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能統(tǒng)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決定了人的盛衰存亡。氣功中所謂“氣降丹田”,其實就是腹式呼吸,將所吸入的氧氣運至丹田深處并逐漸下降到小腹臍下,這時會感到有一團熱氣匯聚在丹田處,熱氣再往下沉至會陰間,這樣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加速流通。
氣海穴主治性功能衰退癥狀。對婦科虛性疾病,如月經不調、帶下,或者是男科的陽痿、遺精,以及中風脫癥、脫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別對中老年人有奇效。刺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保健的功效。
日常生活中,人們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達到呼吸的目的,這樣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同時也限制了人體吸入的氧氣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運動,常有意識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縮,從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氣的供應,就可以加快新陳代謝,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第四,最能平衡人體陰陽的神闕穴。
神闕在肚臍正中,就是我們說的肚臍眼兒。首先臍是胎兒從母體吸收營養(yǎng)的途徑,所以向內連著人身的真氣真陽,能大補陽氣。它有任、帶、沖三脈通過,聯系五臟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氣血陰陽發(fā)生異常的變化,都可以借刺激神闕穴來調整全身,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
中醫(yī)學認為臍腹屬脾,所以本穴能治療脾陽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陽氣不足,包括四肢發(fā)涼怕冷、男科婦科等多種生殖系統(tǒng)疾病。對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的疾病防和治的效果都很明顯。現代醫(yī)學也證實了臍療的科學性,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后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所以藥物很容易被吸收。
臍部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huán)外,還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腹下動脈分支,藥物可以通過臍部直按進入體循環(huán)。而針灸神闕穴可以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比,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的作用。
1.指壓保健
中指隔衣壓在肚臍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的壓迫感,又不太難受,然后排除雜念,集中思想在“臍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老年朋友,簡單易行,安全可靠,有補脾虛、振食欲的作用。
2.隔鹽灸
取少量的食鹽放在臍窩,上面放生姜片,再拿艾條灸,此法有溫脾胃、補腎陽的作用。
第五,減肥效果最佳的穴位是中脘穴。
中脘穴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骨頭最下緣和肚臍眼連線的中點。中脘穴雖然是任脈的穴位,但同時也是臟腑之氣直接輸注的地方,對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療效。它的作用可以總結為健脾和胃,通腑降氣。
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瀉等消化系統(tǒng)的胃腸功能紊亂。中脘穴還有一個用途就是減肥。胃腸功能低下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胃腸功能紊亂會導致水分無法在體內代謝,使多余的水分堆積在體內,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就無法正常的發(fā)揮。
為強化腸胃功能,我們可以掌摩或者按壓中脘穴,這樣可以解決現代人常有的疲勞性胃障礙,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為胃受寒或者吃涼東西太多導致胃痛,可以選擇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溫中散寒止痛。
第六,心情郁悶按按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按揉膻中穴可以舒緩病人壓抑的心情,許多人在醫(yī)院針刺按摩該穴后感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時間約2~3分鐘,便可達到“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的效果。揉時的注意事項是四指并攏,然后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huán)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按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