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關(guān)于唐朝宰相婁師德,有一個著名典故:“唾面自干”。大意是:人家把唾沫吐到他的臉上,他也要“笑而受之”,甚至不去動手擦拭,而是待其風干。最早聽說這個典故,在心中留下了一個比較窩囊的婁師德形象。研讀相關(guān)歷史資料后方得知,真實的婁師德,不僅絕不窩囊,而且是德才兼?zhèn)涞囊淮t臣名將。
文武全才,功勛卓著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年方弱冠的婁師德中了進士,被任命為江都縣尉。然而,婁師德并沒有馬上青云直上,而是直到中年才有了用武之地。
唐高宗上元初年(674年),在地方上歷練了20多年、已經(jīng)45歲的婁師德入朝做了監(jiān)察御史。當時,正逢吐蕃侵邊,唐軍戰(zhàn)敗,大將劉審禮戰(zhàn)歿。當此國家危難之際,婁師德奉命去洮河收容敗亡人馬,并出使吐蕃,探討和議。吐蕃首領(lǐng)論贊婆素聞婁師德之名,加上將士疲勞厭戰(zhàn),已有允和之意。雙方會見時,婁師德向論贊婆等陳說利害,使他們明白“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道理,指出大唐此次雖然失利,但畢竟國大兵強,并未損傷元氣,吐蕃如果堅持與大唐為敵,終究不是對手。一番話,說得吐蕃首領(lǐng)們心服口服,當即退兵了。這是婁師德在朝廷大事上第一次嶄露頭角,其結(jié)局是化干戈為玉帛,皆大歡喜。
幾年后,吐蕃又不斷制造麻煩,唐高宗決定大舉興兵討伐。本是一介文士的婁師德決心投筆從戎,為國立功。他帶著一隊人馬,在白水澗與吐蕃軍隊對戰(zhàn),竟然創(chuàng)造了“八戰(zhàn)八克”的戰(zhàn)績。因戰(zhàn)功卓著,他連續(xù)升任殿中侍御史、左驍衛(wèi)郎將。唐高宗欽賜手詔,稱他“有文武才干”。
武則天改元后的天授元年(690年),年逾花甲的婁師德時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主要任務是營田聚糧。這時的婁師德,盡管已功成名就,仍不辭勞苦,親臨屯墾一線,與將士們一起艱苦勞作,終于大見成效。他屯田的收獲,不僅滿足了邊防的需要,還增加了京師的積累。武則天對他贊賞有加,把他提拔為夏官(兵部)侍郎,判尚書事,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副宰相)。武則天認為婁師德長于營田,只讓他做京官不能盡其才,又讓他兼任了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檢校營田大使。他恪盡職守,營田收獲倍增,朝廷府庫充實,邊備優(yōu)裕,外敵連續(xù)數(shù)年不敢來犯。為獎勵他的功績,武則天又讓他升任秋官(刑部)尚書,以表彰他在屯田御邊、保證北境平安方面的巨大貢獻。
謙退隱忍,待人寬厚
《舊唐書·婁師德傳》并沒有記載“唾面自干”的故事,只是說他“器量寬厚,喜怒不形于色。自專綜邊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新唐書》本傳則以三個事例表現(xiàn)婁師德的雅量:
第一例,李昭德罵他是“田舍子”,類似今天所說的“莊稼漢”“土老帽兒”。婁師德對這一侮辱的反應是笑而受之:“我要不是莊稼漢,還有誰是莊稼漢?”
兩位宰輔,性格迥異。李昭德其人,據(jù)《朝野僉載》卷四稱:“志大而器小,氣高而智薄,假權(quán)制物,扼險凌人,剛愎有余,而恭寬不足?!眾鋷煹乱驗樯碥|肥胖且已年邁,行走遲緩,李昭德需要一再等他跟上來,便焦躁難耐,口出惡言。婁師德如與其爭執(zhí),就很有可能釀成矛盾。但他的表現(xiàn)是笑臉相迎,以“田舍漢”自承。有道是“惡拳不打笑臉人”,李昭德還能說什么呢?一場可能爆發(fā)的沖突就這樣化解于無形了。
第二例,即“唾面自干”的故事。根據(jù)《新唐書》及《隋唐嘉話》的記載,可知此事并未真實發(fā)生,只是婁氏兄弟之間交談時假設(shè)的一種情境而已。其弟以為:即便別人把唾沫吐在自己臉上,他也不會對別人惡語相向,自己擦掉完事,認為這樣就不會招來禍患了。婁師德則認為還不夠,因為擦掉唾沫仍可能會激怒對方,所以不如“笑而受之”,更能消解對方的怒氣,化解矛盾。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婁師德如此謙退隱忍,直接目的是為了“全先人發(fā)膚”,即保全性命,其實也是為了避免矛盾,更好地為國家做事。
第三例,婁師德在夏官(兵部)侍郎任上,分派候選人員官職時的趣聞。因為他素不講究上官威儀,那些候選人員竟然都跑到公案前動手翻閱名冊,這顯然是不成體統(tǒng)的。但婁師德卻沒有生氣,只對大家說:讓我來分派好吧?那些候選人員還是不肯散去,婁師德就說:對不起,要用我的筆玷污你們的名字了?!边x取此例,說明他在下級面前也從不擺架子,即便對候選人員也是如此。
與此有關(guān)的還有《朝野僉載》卷五里的一則記載,說婁師德因公外出,到了驛站,吃飯時發(fā)現(xiàn)除了自己吃的是白米飯,隨行官員吃的都是黑米飯,就把驛長叫來詢問。原來,正趕上驛站缺米,倉促間未來得及準備足夠的白米。婁師德沒有責怪驛長,而是放下了手中的白米飯,和隨行官員們一起吃起了黑米飯。此事亦足見其處事之隨和、待人之寬厚。
宋人陶彀的《清異錄·作用》里說:“婁師德位貴顯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謂師德笑為‘齒牙春色?!毕襁@樣一位豁達大度、笑口常開的官員,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自然如魚得水。
清廉自守,不貪一錢
《朝野僉載》卷六有一則記載,說的是婁師德在任職江都尉時曾去請一位叫張冏藏的相面先生看相。相面先生說:他如果枉取一錢,就會丟官?!皧渚共桓胰∫诲X,位至臺輔,家極貧匱?!卑褗鋷煹碌那辶允貧w因于相面先生之言,未免可笑。但這一資料卻清楚地記載了婁師德為官數(shù)十年不取一錢,甚至“位至臺輔,(仍)家極貧匱”的事實。其中相面先生的話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婁師德的“不取一錢”究竟是出于“不敢”還是“不愿”,可以見仁見智。筆者以為,如果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自律極其嚴格,那么對一位沉浮宦海數(shù)十年,而且久居高位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換言之,即使是出于“不敢”,也沒有什么可鄙。那些貪腐的官員,何嘗不知道一旦東窗事發(fā)就會丟官卸職乃至身敗名裂呢?但由于放松了自律,突破了底線,膽子越來越大,最后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舉不勝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