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聰
【引用】
“功以才成,業(yè)由才廣。”——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原文節(jié)選】
費祎使吳,吳主醉,問祎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wù),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不知防慮于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祎對曰:“儀、延之不協(xié),起于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函夏,功以才成,業(yè)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猶備有風(fēng)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薄顿Y治通鑒·魏紀·魏紀四》
【原文釋義】
費祎出使到吳國,吳王酒醉,問費祎說:“楊儀、魏延是像牧童一樣的小人,雖然曾經(jīng)以雞鳴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時務(wù),但是既已任用他倆,情勢不能輕視。如果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必定發(fā)生禍亂,各位糊涂,不知道對此要用心防備,難道這就是所謂謀及子孫嗎?”費祎答道:“楊儀、魏延的不和,是起因于私忿,而沒有黥布、韓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掃除強敵,統(tǒng)一華夏,功勞依靠人才來成就,業(yè)績需要人才來擴展,如果舍棄他們而不任用,防備他們造成后患,就如同防備發(fā)生風(fēng)波反倒棄舟楫一樣,不是最好的辦法。”
【經(jīng)典簡介】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書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15年,不問政事。在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jīng)19年編輯完成。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進書表》中說:“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彼抉R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便積勞而逝。清代學(xué)者王鳴盛評價《資治通鑒》一書時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xué)者必不可不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