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娟
隨著教育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出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理論層面的研究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教育實踐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只有教育系統(tǒng)多層面共同努力才能最終落實,這個系統(tǒng)的終端是各中小學校,因此,作為一把手的校長的“核心素養(yǎng)領導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撲面而來”的核心素養(yǎng),校長“須為”與“可為”的空間有哪些呢?
一、 聚焦“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校長的職責與使命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適應21世紀育人目標的具化和細化,也是校長辦學的目標參照與戰(zhàn)略指導。校長首先要當好“學生”,對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框架內容等進行深入的學習、思考、研究,這是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前提與基礎。
1.“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與內涵
世界經合組織項目團隊認為:首先,核心素養(yǎng)是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素養(yǎng),并且這些素養(yǎng)是能夠發(fā)展與維持的。其次,核心素養(yǎng)是幫助個人滿足各個生活領域包括家庭生活、工作、政治領域、衛(wèi)生領域等等的重要需求并帶來益處的素養(yǎng)。最后,核心素養(yǎng)是有益于實現(xiàn)預期結果的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必須有價值且能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即實現(xiàn)個人的成功和社會的良性運行。為此,世界經合組織項目團隊明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核心素養(yǎng)是指覆蓋多個生活領域,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yǎng)。
2.“核心素養(yǎng)”與過去育人目標的區(qū)別
(1)“核心素養(yǎng)”與“素質教育”的區(qū)別?!八仞B(yǎng)”要比“素質”更易被人認同,因為“素質”還包括先天、非教育的因素,“素養(yǎng)”則是“可教、可學”的,是經由后天學習獲得的,它可以通過有意的人為教育加以規(guī)劃、設計與培養(yǎng),是經由課程教學等影響、引導學習者長期習得的。
(2)“雙基” “三維目標” “核心素養(yǎng)”的區(qū)別。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其變遷基本上體現(xiàn)了從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半p基”是外在的,主要是從學科的視角來刻畫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素養(yǎng)”是內在的,是從人的視角來界定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三維目標”是由外在走向內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其既有外在又有內在的東西,相對于“雙基”,“三維目標”的理論比較全面和深入。但“三維目標”依然有不足之處,其一是缺乏對教育內在性、人本性、整體性和終極性的關注;其二是缺乏對人的發(fā)展內涵特別是關鍵的素質要求進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學的界定。現(xiàn)有的課程標準雖然在總目標中提及類似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但沒有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沒有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以貫之地落實到課程標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各個學段或年級或水平的表現(xiàn)標準。
(3) “核心素養(yǎng)”是育人目標中的“必選項”。“核心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等中間的“關鍵少數(shù)”素養(yǎng),是各種素養(yǎng)中的“優(yōu)先選項”,是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等的“聚焦版”。核心素養(yǎng)是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關鍵素養(yǎng)”,只有具備這些素養(yǎng),學生才能在未來成功地適應社會,在自我實現(xiàn)的同時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論研究始于國家層面,需要中小學通過實踐來實現(xiàn),最終落實在學生身上。如果把學生掌握的知識、獲取的能力這些顯性的東西比作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尖頂,那“核心素養(yǎng)”就是包括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全部。校長不僅要關注水上的部分,更要關注水下部分。這是中小學校長的教育追求與擔當,也是中小學校長的教育良知與教育智慧。
二、 將“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文化融合是校長的應然智慧
學校作為共同體,是一個結構寬松且聯(lián)接緊密的組織,必須注重組織成員在目的、愿景、價值觀等方面的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校長的首要任務是致力于提升廣大教師員工的動機和價值觀,建設共同的愿景和組織文化。將“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文化、辦學理念、育人目標有機融合是校長領導智慧的體現(xiàn)。
1.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的最大目的在于文化的創(chuàng)新,即價值、精神的創(chuàng)新。這有兩層意思,一是主張“月映千川”、“一花一世界”式的多元創(chuàng)造。每個地域、每所學校應根據(jù)自身的歷史和現(xiàn)狀,創(chuàng)造風格獨特的學校文化,體現(xiàn)學校文化的“多樣統(tǒng)一”。二是主張不斷推陳出新、自我超越。校園文化本身絕不是一個封閉自足的體系,它應該以開放的胸襟悅納所有具有鮮明時代感的先進理念、模式和方法,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不斷開拓未知的疆域,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領悟、新的建樹。只有這樣,一所學校的文化才能保持它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活力。校長理應成為學校文化與時俱進“更新”的重要貢獻者。
2.理性轉為感性
學校文化建設與“更新”反對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校長要考慮它的過程性、漸進性和歷史性。正如荷蘭文化學家皮爾森所說的那樣:“‘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蔽幕旧淼奶厥庑詻Q定了文化建設是一個從氤氳化生(建立與凝聚)、積淀流轉(內化與傳播)、革故鼎新(推陳出新)的漫長歷練,文化影響(濡染、濡化)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由外而內的恒久過程,它最終表現(xiàn)為經典的、核心的東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東西凝結在感性中,團隊的東西內蘊于個體中。
三、引領教師轉向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是校長領導的著力點
好的學校不外乎就是能夠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生活。與知識、技能、方法相比較,學生更需要的是在精神和心靈層面得到學校與老師的關注。當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心靈和精神時,學生學業(yè)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素養(yǎng)就會得到全面提升。這也正所謂“有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育”。校長只有帶動、依靠、發(fā)展教師,讓教師始終葆有對教育的熱忱、保持對教育敏銳的方向感,“核心素養(yǎng)”才會在校園、在課堂著陸,才會在學生的成長中積淀下來,并最終成為他們生命的“DNA”。
1. 校長要當“布道者”
學校是播種幸福的地方,是產生思想的地方,是精神升華的地方。學校的環(huán)境要寬松,氛圍要和諧,文化要積極,心靈要舒展。要實現(xiàn)這些,校長就不能把自己當“官”,我們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與老師、學生同心、同行、同成長。同時,校長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組織者、引導者。校長要做校園文化和“核心素養(yǎng)”的布道者,對“核心素養(yǎng)”的話題念念不忘,無論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在和老師們交流、討論、研究,校長如此情懷,老師們自然會受到感染和影響,“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就能成為全校教師的共同愿景。
2.校長要當好“向導”
在美國,人們更愿意把校長稱為“學習領導者”,把校長的領導看作是學習旨向的領導。美國小學校長協(xié)會嘗試按照“領導學習共同體”來架構教學領導,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創(chuàng)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模式?;凇昂诵乃仞B(yǎng)”的學校教育,校長要引導教師樹立“以人為本”“以育人為己任”“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課堂應圍繞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展開探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原有經驗,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進相關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校長、教師一定是“行者”
(1)不斷與“高人”對話。學校里要不斷地舉辦“核心素養(yǎng)”的教師培訓活動和大型的教研活動,邀請專家、名師來校與校長、老師們對話,讓團隊在與“高人”的對話中突破地域、學科、學段等的限制,深化理解,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提升境界,思想得到滋養(yǎng)與豐富。只有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了才可能把這些傳遞給學生。
(2)促進閱讀與實踐。讀書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形式。學校要通過各種“讀書沙龍”“微信群讀書會”等形式促進教師的廣泛閱讀。而要讓教師喜歡讀書,首要的一點是校長喜歡讀書、潛心讀書,把閱讀中汲取的精髓轉化為自己教育的力量與行動。
理念的落地還體現(xiàn)在老師們的實踐中,而這種實踐一定是帶有研究味的實踐。學校要有教育研究的共同體,可以組建一些小組,進行分工,定期開展活動,集中相關教育問題進行攻關研究。人,是活在群體中、活在氛圍中的,只有大家相互影響與促進,才能不斷產生動力。要積極地把老師引導到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來,而如何促進教師的教育研究,這是校長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我校積極參與了太原市《基于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引領提升課堂質量行動研究》的課題實驗,老師們在專家指引下,著力探索“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學科教學目標設計與落實的策略,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精準度和落實的有效性,在行動研究中引領教師確立育人觀念,強化目標意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進行案例研究。校長一定要多聽課,多參與師生活動,多記錄,然后多組織討論、交流分享。同時,鼓勵教師勤于寫作,原始地記錄一些在學生課堂與活動中發(fā)生的真實案例,通過錄像、微格分析或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組織教師進行討論與分析,只有在真實的案例面前,通過對一些現(xiàn)象作分析與引導,教師的素養(yǎng)才會得到提高。要發(fā)揮教師博客的平臺作用,鼓勵教師寫博文,鼓勵教師開辟個人網站,鼓勵教師把自己的教改體會、課堂心得放到網上,和同事進行交流,在學校中形成一個互相學習的氛圍,從而促進教師的觀察、思考、探索、實踐。
四、開發(fā)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是校長領導力的價值所在
人的生命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靈魂指精神、思想、感情等,這些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被稱為心理力量,也叫生命內力。人的肉體力量是弱小的,即使是最有勁的大力士,他所能舉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力量則是巨大無限的,一旦被喚醒,就能改天換地,無堅不摧,勢不可擋。心理內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個人身體里的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塊核電池一樣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體中。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應指向激活和喚醒人體內的這個巨大電池。如果最終沒有喚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動就都是失敗的。而只要能喚醒這個心理力量,則上什么學校、學什么課程、受什么教育都可以。
1.核心素養(yǎng)呼喚“全人”課程
近年來,不僅是教育學家,包括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對兒童和青少年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關鍵素養(yǎng)的廣泛研究也證實,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能否幫助孩子培養(yǎng)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都將影響其一生。這種認識不僅是理論界的聲音,而且已成了美國許多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作為學校教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在各種顯性和隱形的課程中修習養(yǎng)成的。校長要有覺察力,看到本校課程中存在的不足,瞄準育“全人”的辦學目標,著力于建設基于學校辦學理念、與核心素養(yǎng)相配套的校本課程體系,為學生搭建他們喜歡并全情投入的學習平臺。
2.“核心素養(yǎng)”融入校本課程
我們期待真正有實力有情懷的教育專家將“核心素養(yǎng)”內容完整、細致、精準地融入到國家或地區(qū)中小學課程設計中,形成一套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課程實施體系,如澳大利亞將其七項通用能力融入國家學科課程。有能力的中小學也可以自主建設基于本校實際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程?;谡鎸嵣钋榫车目鐚W科主題學習課程、全課程已被全球普遍認可,新興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也正在蓬勃發(fā)展,與之相匹配的課程資源是研究開發(fā)的重點。
3. 重視隱性課程建設
校園里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方式、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行為方式、審美情趣、學習風氣、價值觀念甚至大家普遍喜歡看的書籍類型、關注的事件等等都是隱形課程,具有熏陶、感染、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和作用?!半[性課程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在學校內取得成功的關鍵”,這是最早提出“隱性課程”概念的美國學者杰克遜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論斷之一。隱性課程仿佛空氣,無時無刻不彌漫在校園的所有空間,中小學校長一定要有能量制造“新鮮空氣”,讓師生自由暢快地呼吸,如此,當師生處于自由、積極與幸福的狀態(tài)時,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定能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 褚宏啟.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與本質[J].中小學管理,2016(2).
[2] 侯懷銀.核心素養(yǎng)研究:進展、問題與展望[G].太原市“基于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引領 提升課堂質量行動”研究資料匯編,2016.
[3] 現(xiàn)代與經典.世界都在關心哪些核心素養(yǎng)?素養(yǎng)教育的全球經驗出爐了[J].人民教育,2016(2).
[4] 趙艷國.核心素養(yǎng)究竟是啥?學校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 現(xiàn)代教育報,2016.
[5] 夏青峰.讓老師有享受咖啡的時間[J]. 當代教育家,2016(6).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