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9-0246-01
對于第二語言教學(xué)者來說,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中西方對“面子”的不同解讀造成的交際沖突,也是跨文化交際中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在中國,請客吃飯時,主人為了“面子”,點菜的數(shù)量往往超過實際人數(shù)很多;飯桌上,中國人更是常常勸客人喝酒,且表示“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留學(xué)生們往往不能理解中國人所說的“面子”。在他們看來,明明吃不了,還要點那么多菜,這是浪費的行為,為何會和“面子”有關(guān)?喝不喝酒完全是取決于自己的意愿,為何不喝就是不給對方“面子”?如若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能意識到中西方對“面子”的不同理解,則很難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
薩丕爾曾指出:種族和文化的分界線確有點和語言的分界線相應(yīng)的趨勢[1]。法國學(xué)者K.Baldinge也曾明確表示:語義學(xué)的特征是把人的注意力從封閉的語言結(jié)構(gòu)引向了開放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從語言學(xué)引向了非語言學(xué)世界以及關(guān)于這個世界的經(jīng)驗的邏輯[2]。要想真正理解東西方對“面子”的解讀,就必須回歸到東西方的文化中進行理解。
正如胡先縉(2004)先生所述,中國人所說的面子代表一種社會重視的聲譽,包括“臉”和“面”[3]?!澳槨焙汀懊妗笔窍嗷リP(guān)聯(lián)的兩個方面,同時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面子”一詞首先是由胡先縉先生介紹到西方的,但是西方根據(jù)其文化,也對“面子”作了多方面的闡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Goffman的“自我與面子功夫”理論和Brown、Levinsion的“面子”理論[4]。Goffman認為“臉面工作”(facework)指的是避免威脅他人面子和修復(fù)受損面子的策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進一步分為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消極面子是指行為有自主的權(quán)利,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贊同和喜愛。西方的“面子”,深受個體主義取向為主的文化價值觀的影響;而中國的“面子”觀多是由集體主義文化決定的,“面子”是一種公共形象而不是自我形象。以下列舉幾個能反映中西方“面子”觀的典型案例,來說明中西文化在“面子”理解上的差異。
電影《刮痧》[5]中生動地體現(xiàn)了“面子理論”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影片中許大同和約翰的兒子因為玩玩具而發(fā)生沖突,許大同為了給約翰“面子”,當眾打了自己的兒子一巴掌。但對于美國人約翰來說,卻完全不理解這一做法,不理解中國人對“面子”的獨特解讀,更不理解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對于來自中國文化背景下的許大同來說,當自己的“面子”與他人的“面子”發(fā)生沖突時,要從集體主義出發(fā),首先照顧他人的“面子”,而保全他人面子的方式往往是自貶自謙,這也就是語用學(xué)中常常提到的“損益原則”。后來,兒童福利院認為許大同虐待孩子,許大同請了自己的上司兼好朋友約翰做了辯護律師,因為許大同堅信自己的好朋友一定會維護他的“面子”,極力為他辯護。出乎許大同意料的是,約翰最終向法庭證實了許大同確實打過自己的孩子。由此,許大同憤然辭職,他認為自己的好朋友出賣了自己,根本就不夠朋友,沒有顧及到自己的“面子”。相對中國人感性的朋友觀,西方人的朋友觀更為理性,他們是先法律、再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而中國的價值觀中,情面是先于法理的。
日?,F(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此類現(xiàn)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送禮”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這種相似行為的背后,卻隱藏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在中國,“送禮“時往往要講“面子”,“面子”的體現(xiàn)方式常是由禮物的價值決定的;越貴的禮物就越表示給對方“面子”。而在西方國家“送禮“也講“面子”,但是這種“面子”更多的是由禮物代表的情誼決定的;親手制作的禮物往往比昂貴的商品更能體現(xiàn)受方的重要性。在西方人的觀念里,能收到他人特意為自己用心制作的禮物是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一定要非常注意禮物的包裝,因為西方人認為通過包裝就能看出送禮人是否給自己“面子”。此外,中國人為了照顧雙方的“面子”,都是避開送禮人以后才拆開禮物,以免送禮人因為禮物價值輕而丟“面子”或是顯得自己迫切地想要收禮而失了“面子”;而西方人為了給送禮人“面子”,更傾向于當著送禮人的面拆開禮物、表示贊賞。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面子”策略在飯桌上也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中國人請客吃飯時,常常會親自為別人夾菜。為了給主人“面子”,即使不想吃或者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客人也會吃下去。這是為了顯示禮貌和客氣,營造一種“一致”的交際氛圍,我們維護的是對方的積極面子。而美國人在吃飯時通常只會說“help yourself”,他們注重的是尊重對方自由選擇的權(quán)力,美國人傾向于滿足交際對方的消極面子。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面子”的文化意義也就體現(xiàn)出了較大的差異。如果交際過程中不注意“面子”在東西方文化意義上的差異,必然會導(dǎo)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面子”的理解,有助于在跨文化中規(guī)避交際沖突,進而在中西交際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的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xué)概論》,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7
[2]Brown P,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陳融.《面子·留面子·丟面子——介紹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第4期,1986
[4]黃光國、胡先縉等《面子——中國人的權(quán)利游戲》,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
[5]敖玉蘭.《從“面子觀”角度談中美文化沖突——以電影<刮痧>為例分析》,《北方文學(xué)》第9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