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彬,邵慧敏,夏平平,張鵬程
(1.黃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黃山 245041;2.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通 226019)
?
安徽省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
汪海彬1,邵慧敏1,夏平平1,張鵬程2
(1.黃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黃山245041;2.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為了解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從而為留守兒童的教育輔導提供啟示,采用《中國青少年人際情感問卷》對安徽省345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及其下屬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其中歸屬感和樂群感最高,合作感和親密感得分最低;(2)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在性別上的差異不顯著,但在學業(yè)自評上的差異顯著;(3)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學校因素(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現(xiàn)狀;調查
PDF獲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05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兒童[1]。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已經(jīng)達到6102.5萬,占全國兒童21.9%[2]。面對留守兒童群體數(shù)量的劇增,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中明確指出“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3],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與,緩解其孤獨情緒,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校園氛圍”[4]。
人際關系作為留守兒童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已經(jīng)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并對留守兒童的同伴關系[5-7]、人際關系[8]、社交地位關系[9]、師生關系[10]等人際關系開展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但是對于在人際活動中的比較穩(wěn)定的體驗——人際情感卻未涉及,所謂人際情感(interpersonal feeling)是指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相處、交往活動評價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11]。為此,本研究考察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從而為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教育輔導提供一定啟示。
(一)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對安徽省36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45份,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59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盧家楣等人編制的《青少年人際情感問卷》中的人際情感問卷,共48個題項,包括合作感、樂群感、歸屬感、信用感、親密感、寬容感等6個因子,問卷采用6級計分,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
(三)研究程序
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統(tǒng)一指導語,匿名填寫答題卡,當場收發(fā)。調查信息錄入計算機,運用SPSS16.0軟件統(tǒng)計處理。
(一)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總體現(xiàn)狀
調查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總平均得分為4.04,其下屬因子合作感、樂群感、歸屬感、信用感、親密感、寬容感的平均得分在3.47—4.22之間,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歸屬感、樂群感、寬容感、信用感、親密感、合作感(見表1);與全國常模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及其下屬各因子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P<0.001)(見表1)。
表1 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各維度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二)不同的性別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男生的人際情感及其下屬因子合作感、樂群感、歸屬感、信用感的平均得分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但兩者的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不同的性別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得分的差異
(三)不同學業(yè)自評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僅人際情感和樂群感在不同學業(yè)自評中差異顯著(P<0.001或P<0.05)。事后多重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樂群感和人際情感總分隨著學業(yè)自評上升而上升,且差異顯著(P<0.05)(見圖1)。
圖1 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在學業(yè)自評上的差異
(四)家庭、學校因素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影響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學校因素(包括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模型各項指數(shù)擬合較好,家庭因素與人際情感(γ=0.10,t=4.02,p<0.01)、學校因素與人際情感(γ=0.51,t=16.21,p<0.001)的作用系數(shù)均顯著,這表明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正向影響留守兒童人際情感(見圖2)。
圖2 家庭和學校因素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影響的路徑圖
(一)留守兒童人際情感低于全國常模,且合作感和親密感最低
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得分為4.04分,剛剛滿足問卷中設定的6點等級評分中有點符合,顯著低于全國常模(4.51),表明當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現(xiàn)狀令人擔憂。正如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1]。在人際情感的6個因子上,結果發(fā)現(xiàn)6個因子得分在3.47——4.22之間,而合作感、親密感的平均得分明顯低于人際情感得分均值,其中合作感的得分最低。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12]。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較正常兒童缺乏必要的溝通,致使其容易產生孤獨、內向、缺乏自信等人格特征[12],不易與人合作和親密,因此留守兒童的合作感和親密感較低。
(二)留守兒童人際情感不存在性別差異
傳統(tǒng)認為,女生指向人際的情感要高于男生[11],但此次調查卻發(fā)現(xiàn),男生的人際情感得分(4.06)略高于女生的人際情感得分(4.02),但并沒有達到實際上的顯著性差異。男生在合作感、樂群感、歸屬感、信用感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這與男生比女生更開朗,更好相處,更具安全感有很大關系。在寬容感和親密感上女生得分大于男生,女生心思細膩,一般都有好朋友,更容易說出心里話,所以親密感得分高,女生一般內心比較溫柔,容易被感動,所以寬容感更高??梢姡信矫婢幸岣叩牡胤?,女生更傾向于性格的培養(yǎng),男生更傾向于情感細膩的培養(yǎng),這樣才有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水平。
(三)留守兒童人際情感隨學業(yè)自評的上升而上升
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總均分和樂群感隨著學生學業(yè)自評的上升而上升,且差異顯著。學習成績好有助于增強人的自信心,郭黎巖等人關于小學生自信心養(yǎng)成的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自我評價與自信心有聯(lián)系[13],而人際情感又是指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相處、交往活動評價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11],學生自評的學習成績好,人際情感的得分也隨之增高,這與郭黎巖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此外,在人際情感下屬6個因子中,僅樂群感差異顯著,與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樂群性與學業(yè)成績成正比的結果一致[14],這可能由于中小學中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更受歡迎,這會促使其樂群感的提高(見表3)。
表3 不同的學習成績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差異
(四)家庭和學校因素正向影響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
結構方程模型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和學習因素正向影響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即具有良好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越高,這與以往研究認為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不單純地是一個由父母長期外出遠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態(tài)異常的問題,而是學校、社會、父母、監(jiān)護人與留守兒童自身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的結果一致[15-16]。首先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之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的行為取向影響更大[17],此次調查也得出一致的結果,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際情感越高。第二,在學校因素方面,留守兒童人際情感隨著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上升而上升,這與以往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缺乏正常家庭關愛的留守兒童,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是其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對象,并直接影響到期人際情感,正如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情感容易淡漠,也包括師生關系淡漠[10];同學關系越好,友誼質量越好,會減低留守兒童的孤獨感[6,9](見表4)。
表4 家庭和學校因素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影響的路徑分析擬合度指標
此次調查從實證角度考察了當前留守兒童在人際情感方面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及其下屬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合作感和親密感得分最低;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在性別上的差異不顯著,但在學業(yè)自評上的差異顯著;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學校因素(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影響,這為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教育培養(yǎng)提供一定啟示:
首先,留守兒童的人際情感,尤其是合作感和親密感的培養(yǎng)亟需加強。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及其下屬因子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尤其是合作感和親密感的得分最低,相關研究業(yè)已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易產生孤獨、內向、缺乏自信等心理[12],這提示在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具體內容的培養(yǎng)方面,應有所側重,加強留守兒童與其他人的溝通,尤其注重其合作感和親密感的培養(yǎng)。
其次,學校因素在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培養(yǎng)方面大有可為。結構方程模型結果發(fā)現(xiàn),學校因素(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影響極其顯著,可以預測留守兒童人際情感51%的變異量。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外出遠行致使其情感缺失,學校的教師和同學成為了其人際交往的最終要的對象。為此,學校應注重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教師的關懷和同學的友誼雖不能替代父母的關懷,但也可以豐富其人際交往的情感體驗,并可以緩解甚至彌補他們部分情感缺失。
最后,家庭因素是留守兒童人際情感培養(yǎng)的關鍵。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影響顯著,可以預測留守兒童人際情感10%的變異量,需要提及的是,這里的家庭因素僅涉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為此,父母應克服各種現(xiàn)實困難,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和交流,不僅彌補其人際情感缺失,還應在人際交往行為方面進行身教。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父母可以采用手機即時通訊工具(QQ、微信等)定期與留守兒童視頻交流溝通,這不僅可以緩解親子的長期分離,并且對留守兒童人際情感的培養(yǎng)也大有裨益。
[1]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90-995.
[2]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2013-5-10.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3]國務院.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EB/OL].2011-8-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27200.htm.
[4]教育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3-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06/201301/146671.html.
[5]陳惠惠,劉巧蘭,胡冰霜.農村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同伴關系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16):3219-3224.
[6]孫曉軍,周宗奎,汪穎,等.農村留守兒童的同伴關系和孤獨感研究[J].心理科學,2010,33(2):337-340.
[7]金燦燦,劉艷,陳麗.社會負性環(huán)境對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親子和同伴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科學,2012,35(5):1119-1125.
[8]李曉敏,袁婧,高文斌,等.留守兒童成年以后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92-94.
[9]凌輝,張建人,鐘妮,等.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友誼質量及社交地位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826-830.
[10] 李曉巍,劉艷.父教缺失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師生關系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93-496.
[11] 盧家楣,盧盛華,閆志英,等.中國當代青少年人際情感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10,33(6):1313-1318.
[12] 陳曉榮,張昕,柳友榮.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與合作能力的相關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3 (3):118-120+110.
[13] 郭黎巖,楊麗珠,劉正偉,等.小學生自信心養(yǎng)成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5):1068-1081.
[14] 汪進陽,王孟成,戴曉陽.智力與人格預測高中生學業(yè)成績:大五的視角[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6):824-826.
[15] 葉曼,張靜平,賀達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6 (6):67-69.
[16] 李佳,馮麗婷.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環(huán)境因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118-121.
[17] 金小紅,王靜美.城鄉(xiāng)結合部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親子分離或家庭教育的影響——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 (3):43-57.
[責任編輯李兆平]
Investigation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Feeling in Anhui Province
WANGHai-bin1,SHAOHui-min1,XIAPing-ping1,ZHANGPeng-cheng2
(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2.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and related factors,342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n Youth’s Interpersonal Feeling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 a whole,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feeling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level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actors of the interpersonal feeling,the highest one was gregariousness feeling while the lowest one was cooperation feeling;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 but in the self-evaluation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3)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eer relationship,as well as the paren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acilitated directly to the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015-09-05
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JGZXB201410);安徽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SZZGJH3-20);安徽省級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4zy065);南通大學引進人才項目(03080831);南通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3040547)
汪海彬,安徽黃山人,黃山學院心理學實驗室主任,博士。
■教育理論
G444
A
2095-770X(2016)02-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