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在古人看來,“白露者,陰氣漸重,露凝而色白”,也就是說,露水的顏色為白色;同時,古人又以四時與五行相配,秋在五行中屬金,金色白,白色也是秋天的顏色。因此,“白露”一詞,字面上是“白色的露水”,本義卻是指“秋天的露水”。白露是民眾生活中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除了農事,自古而今也有一些習俗活動。
在古人的觀念中,白露是農歷八月的節(jié)氣。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古人稱之為“仲秋”“仲商”“正秋”“中秋”等。據《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yǎng)羞。”“盲風”,即疾風;“養(yǎng)”,指貯藏;“羞”同饈,即食物。這段話的意思是,八月開始刮大風,大雁從北方飛來,燕子向南飛去,群鳥開始貯藏過冬的食物。
上述物象變化在《逸周書·時訓解》中演變成了白露節(jié)氣的“三候”:“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yǎng)羞?!辈⒎Q,“鴻雁不來,遠人背畔;玄鳥不歸,家室離散;群鳥不養(yǎng)羞,下臣驕慢。”古人以“鴻雁”“玄鳥”“群鳥”分別對應“遠人”“家室”“下臣”,形成所謂的“候應”。如果上述“候應”不能如期而至,相應地就會有遠方之人背叛、家庭離散、下臣驕橫等異相發(fā)生。
白露時節(jié),天氣由暖轉涼。鳥類對氣候的變化最為敏感,秋高氣爽之際也是鳥類活躍之時,或遷徙,或覓食。這應該是古人選取鴻雁、玄鳥、群鳥作為白露節(jié)氣“候應”的主要原因。
鴻雁是中國文化中的靈禽,小者曰雁,大者曰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于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于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前鳴后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jié)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因為雁有著如此多的優(yōu)良品質,所以被古人附著
了諸多的象征意義:古人稱來往書信為“雁書”“雁帛”,稱事物排列有序為“雁行”“雁序”“雁陣”,稱彼此音信斷絕為“雁逝魚沉”,稱兩相別離為“雁影分飛”,等等。
玄鳥,也稱“元鳥”,按東漢王逸的解釋,就是燕子。燕子曾是殷商先民的圖騰之物。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的始祖名契,其母簡狄洗浴時吞玄鳥卵因孕而生?!对娊洝ど添灐ばB》中也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述。燕屬候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其遷徙習性與雁往來相反,春天燕南來、雁北飛,秋天則燕北去、雁南翔。燕子又常筑巢于人家屋宇之下,飛行時喜歡成雙入對,這也給古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形容男女相親相愛為“燕好”,形容男女新婚甜蜜為“燕爾新婚”,形容男女恩愛逾恒為“燕侶鶯儔”,形容春光大好為“燕語鶯歌”“鶯鶯燕燕”,等等。
白露的節(jié)候表征也出現在古人的詩文作品中。白居易《南湖晚秋》詩中有“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寫出了白露時節(jié)蕭索的湖中景色。唐人元稹有《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jié)》:“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鬢毛。養(yǎng)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火急收田種,晨昏莫辭勞?!痹娙讼纫园茁丁叭颉睘殇亯|,再以農家收秋聚焦。
白露是農事活動的重要節(jié)點,從古至今一直被民眾所重視。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說:“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jié),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后十日種美田?!北√?、中田、美田是就土地的肥瘠程度而言。這是白露節(jié)氣前后東漢洛陽地區(qū)的農事內容。
我國各地氣候差異極大,農事活動并不相同。清人張履祥在《補農書》中記錄了農歷八月浙西一帶的農事活動:晴天時,“刮地,做泥磚,倒地,下地壅,挑河泥,罱泥,刪胡蘿卜,下白蘿卜,撒菜秧,種菜”;陰天時,“斫地灘蘆草,罱地梗泥,絞蕎簽,押簾繩(并糞桶繩)”,等等。
太湖西山島禹王廟
白露節(jié)氣里,民眾也占驗天氣和農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占候》記載了江南地區(qū)的占候經驗:“白露雨為苦雨,稻禾沾之則白颯,蔬菜沾之則味苦。諺云‘白露日個雨,來一路苦一路,又云‘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其時之雨,片云來便雨。稻花見日吐出,陰雨則收。正吐之時,暴雨忽來,卒不能收,遂致白颯之患?!痹谡憬?,白露日有霧,主稻穗飽滿;白露日有雨,主稻歉收。諺云“白露白彌彌,秋分稻穗齊”,又云“白露雨,偷稻鬼”。另外,民間又傳農歷八月十二日為“鹽生日”,
日”,此日忌風、忌雨,風主稻秕,雨也稻秕。
白露也是太湖周邊的漁民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是指神話傳說中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民間稱其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jié),當地民間都要舉行祭祀禹王的香會,這其中以清明、白露兩個節(jié)氣的香會為最盛。據地方文獻記載,香會在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舉行,香期一般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還要送神。香會期間,人們許愿把秋冬之際捕撈的第一條肥魚進獻給禹王。祭祀禹王的同時,人們還要祭門神、宅神、花神、姜太公、土地神、蠶花姑娘等諸路神靈。其中,《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出酬神戲。
八月初三日,江浙一帶的民眾還要祭灶神:“初三日為灶君生日,家戶具香蠟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濟觀之灶君殿。進香者絡繹終日。有集男婦嗜齋為會者,謂之灶君素?!庇謸駠憬抖ê?h志》記載:“民家雜祭,首在灶神。誕日祀之(八月初三),升天日(十二月二十三夕)、回地日(除夕)祀之,朔望祀之,歲時節(jié)日祀之,一月之間幾無不再祀者?!?/p>
白露節(jié)氣里,各地民眾還有其他的一些祭祀活動。在山西和順,白露節(jié)要設供祭祀“火德大帝”,祈禱神靈庇佑;在河北昌黎,八月朔日,蒸黍飯撒場邊,謂之“祭風婆”,也稱“祭風神”;在江蘇蘇州,八月初八日要祭“八字娘娘”,據說“能致他生豐足”。
中國人過節(jié)講究吃,白露節(jié)氣里,民間也有一些特定的飲食習俗。
茶農趕采白露茶
在浙江的蒼南、平陽等地,白露時人們要采集“十樣白”,煨燉烏骨白毛雞或者鴨子。所謂“十樣白”,是指帶“白”字的10種中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據說吃了“十樣白”燉出來的雞鴨,可滋補身體,也可祛除風氣。
江浙一帶白露時節(jié)要釀米酒。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飲時略帶甜味,人們稱之為“白露米酒”。除了釀米酒,民眾在白露時節(jié)還要吃番薯,認為可以養(yǎng)胃。據中藥典籍記載,番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
江浙等地的人們還有喝“白露茶”的習慣。“白露茶”是指白露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也稱“小秋茶”。茶樹經過酷熱的夏天,到白露前后,又有新茶長出。白露茶雖然少了春茶的清新,卻也沒有夏茶的干澀,自有一種濃郁醇厚的味道,頗為老茶客們喜愛。民間俗語也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p>
在古人看來,露水是“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白露節(jié)氣里采集的露水更有著神奇的功效。據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說:“(八月)朔日早起,取草頭露磨墨,點小兒額腹,以祛百病,謂之天炙?!崩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八月朔日收?。端?,磨墨點太陽穴,止頭痛,點膏育穴,治勞瘵,謂之天灸?!?/p>
在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六禮”中,其中“五禮”要用到雁:“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至于為何用雁,《儀禮·士昏禮》中說,“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正因為雁能順乎陰陽,“冬南翔,夏北徂”,因此才有了“白露之日鴻雁來”的“候應”。事實上,飛入中國文化中的雁,白露之日來與不來,已經顯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重要的是,雁的美好寄寓已經深浸于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人們傳情達意的重要載體。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