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紅
大家見到過一座山頂上飄著一朵像旗子一樣的云嗎?在很高的山峰頂上,甚至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的峰頂,就有這樣的云,它“形狀多變,如疾風勁吹的旗幟,如怒發(fā)沖冠的烈馬,如碧波蕩漾的湖面,如裊裊上升的炊煙,瑰麗異常,增添了世界最高峰無比美麗的景色”。
因為工作原因,筆者曾去過幾趟珠峰,親眼看到過珠峰旗云:乳白色的煙云酷似一面旗子,飄在珠峰頂上,持續(xù)了大半天時間。
珠峰旗云多姿而瑰麗,堪稱世界一大自然奇觀。珠峰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在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珠穆朗瑪合起來就是“第三女神”。在珠穆朗瑪峰附近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便被稱為珠穆朗瑪峰。
珠峰旗云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有了高山,便有了旗云。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旗云有了更科學、準確的認識;但在過去,當地老百姓并不懂得這樣的云叫什么,也不知道它的出現意味著什么,于是,就流傳下來一個關于旗云的美麗傳說。
在西藏,人們敬畏自然,信仰藏傳佛教。珠峰腳下有一座寺廟,叫絨布寺,虔誠的人們每年都要來此朝拜,將潔白的哈達敬獻給他們心中的女神。
據說,在月圓之夜,獻給女神的諸多哈達中,最虔誠的教徒所敬獻的那條哈達會冉冉升起,一直升到珠峰峰頂,飄動在女神頭頂。實際上,女神的舞蹈并不一定非得在月圓之夜出現,只要有天氣系統(tǒng)移動到珠峰地區(qū),女神就會舞哈達。
凡人看不到女神和女神的舞蹈,只能看到女神頭頂舞動的哈達——它以不同形態(tài)出現,或者像炊煙,或者像風箏,或者像飄帶……千姿百態(tài),美麗異常。一些外國探險家將其稱為“圣母的面紗”。
在西藏,女神的舞蹈含有特別的意義,一些有經驗的老人會根據哈達的大小、形狀、方向,讀懂女神泄露出的“天機”,并能夠簡單據此判斷天氣可能會發(fā)生的一些變化。
珠峰是世人向往的圣地,不僅有著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美妙絕倫的冰川,更有著世界奇觀之一的旗云。這種形狀如同旗子的云,其實是一種地形云。
國際上,云被分為3族10屬29種,但在這個分類當中,并不包含旗云。旗云之所以沒有進入國際公認的云的分類之列,是因為它太特殊,并不是普遍性的云的代表。旗云是一種很特殊的云的存在。事實上,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夠看到這種云,只有具備一定的地理條件,旗云才可能出現。
在珠峰建設了很多自動氣象觀測站,采集這里的基本氣象數據
旗云的形狀多變,不是固定的某個形狀。這是由于受到太陽輻射、水汽條件等的影響,同時,還與一些天氣系統(tǒng)有關。
對于珠峰旗云的最早研究,始自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研究珠峰旗云的是徐近之先生,他首先發(fā)現了珠峰旗云,并給出了初步解釋。之后,高登義在《珠穆朗瑪峰的旗云》一文中進一步論證了珠峰旗云形成的原因。
旗云的生成,主要與珠峰的特殊高度和地理條件有關,不同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會使得旗云的強弱、形狀和飄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從出現時間看,珠峰旗云一般在日出后形成,11~15時出現的比較多;15時以后,對流云發(fā)展比較旺盛,云蔽山的情況較多,旗云時隱時現,或者完全被云遮蔽,就很少能看到了。
具體來看,旗云之所以能夠形成,有三個主要的影響因素:一是珠峰特殊的高度和地理位置,二是珠峰表面特殊的地形地貌,三是受到一些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
珠峰有著特殊的高度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屹立。作為世界最高山峰,珠峰的海拔高度為8844.43米。
珠峰的地形非常險峻,環(huán)境也比較復雜。其雪線高度分別是:北坡5800~6200米,南坡5500~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峭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很多大陸型冰川,山體總面積達1400多平方千米,平均厚度達7000多米。
在珠峰周圍20千米范圍內還有很多的高峰,其中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著名的山峰有洛子峰、卓窮峰、馬卡魯峰、章子峰、努子峰和普莫里峰等。
珠峰表面地形和地貌非常特殊。它的高度為8800多米,75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高空風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積,因此,下墊面多為碎石表面;但是在7500米以下的地方,地表多以冰雪覆蓋。這意味著,蓋在珠峰身上的“被子”高度不同,顏色不同,“被子”的材質也不同。
不同“被子”的吸熱率是不同的:冰雪覆蓋的地方就相當于蓋的是白色“被子”,碎石覆蓋的地方相當于蓋的是黑色“被子”。白色“被子”的反射性較強,吸熱能力較差,吸收的熱量相對較少,溫度升高的速度比較緩慢。黑色“被子”的反射性較弱,吸熱能力較好,吸收的熱量比較多,溫度升高比較迅速。
珠峰海拔高,太陽輻射強。每當日出后,受太陽直接的照射,各地表受熱狀況并不均勻。碎石面附近的地面吸熱快,表層氣溫高于同一高度自由大氣的溫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氣流;海拔在7500米以下的冰雪表面,受太陽加熱升華,給上升氣流輸送水汽,為成云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在冰雪面上反射掉的熱量較多,地表氣溫要比自由大氣的溫度低些。由此,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就產生兩個方向不同的局部環(huán)流,使峰頂附近常有對流性積云形成,所以白天常能觀測到形如旗狀的云掛在峰頂。它們隨著高空風、上升氣流和天氣系統(tǒng)的不同,不斷變幻形態(tài)。
晚上,碎石表面強烈的輻射冷卻,使其鄰近氣溫比同高度自由大氣溫度低,空氣向下運動,即吹山風,所以夜里很難發(fā)現珠峰峰頂有旗云。
15時之后,由于對流旺盛,積云迅猛發(fā)展,致使山頂常被云遮蔽,也就談不上什么旗狀云了。
由于旗云的變幻可以反映出高空氣流的變動,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風向標”之稱。那么,它和天氣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從前文可知,天氣系統(tǒng)塑造了珠峰旗云,主要影響旗云的形狀或方向。不同的天氣系統(tǒng),不同的大氣環(huán)流,不同的的水汽輸入,導致不同的風向和風速,從而使得旗云的形狀和方向不同。
反過來倒推,不同形狀和方向的旗云,也預示著不同的天氣系統(tǒng)即將影響珠峰地區(qū)。根據這些現象,我們可以進行短期的天氣預報。
觀測研究表明,珠峰頂出現的旗云絕大部分自西向東飄動;但當特殊天氣來臨時,旗云也會自東向西飄動。根據珠峰旗云飄動的方向,可以判斷珠峰峰頂附近的風向;從旗云頂部波濤起伏的狀態(tài),可以估算高空風速的級別大小以及最近幾天珠峰地區(qū)的天氣狀況。
如果旗云自西向東飄動,云的頂部平而光滑,并在離開峰頂后云頂高度逐漸下降,則意味著高空西風風速在17米/秒以上,當日不宜進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如果旗云自西南向東北飄動,云頂起伏波動較大,且在離開峰頂后云頂高度逐漸上升,表明高空風速不超過15米/秒,當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進行登山活動;但一天后,會有高空西風槽來臨,并有大風伴隨降雪發(fā)生,兩三天內不宜在7000米以上進行登山活動。
如果旗云自東向西飄動,表明高空有偏東氣流,未來1~3天內會有印度低壓來臨,帶來大雪伴隨小風的天氣,一般不宜進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
如果珠峰頂部的云量很少,沒有形成旗云,則有兩種可能情況表示當日和未來1~3天內宜于進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動:其一,若珠峰頂部的云慢慢向東南方向移動,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氣流,珠峰地區(qū)受西風帶高壓脊控制;其二,峰頂及其附近的云垂直上升,宛如炊煙裊裊,表明高空風速極小,珠峰地區(qū)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當然,對于旗云和天氣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采集更多的資料,并和整個大氣環(huán)流結合起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夠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真正搞清楚。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