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和芳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啟動了“國民收入成倍增長計劃”,自此日本進入了經濟高度成長的七十年。在此背景下,民眾開始追求美觀、整齊的商品,就連蔬菜也被要求外觀漂亮。
天然種植的蔬菜,外觀粗糙、大小不一,有的甚至還有蟲眼,根本無人問津。為了賣出好價錢,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使用農藥驅蟲保鮮。
為了幫助天然種植者打開銷路,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親自上街售賣。并在后來成立了以去除農藥公害,促進土地與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合農戶與消費者的守護大地協(xié)會。
怎么開始賣菜呢?那時日本的女性大多是家庭主婦,只要找到她們,就有銷路。我們打聽到,在東京的一些小區(qū)里,住著對無農藥蔬菜感興趣的主婦。于是,在周末休息的時候,我們一面讓農戶自己把蔬菜送到小區(qū),一面在住宅區(qū)找尋空地,將蔬菜攤在地上銷售。憑借口碑,客人越來越多,周邊居民紛紛慕名而來。
隨著消費者的不斷增加,周末閑散式的售賣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顧客開始以十幾人為單位,統(tǒng)一提出訂購單。每周二,大地將產品運送到指定地點,消費者根據(jù)訂單提貨。這樣的據(jù)點也被稱為“蔬菜供應站”。
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雖然供應站點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但單個站點的消費參與者卻持續(xù)減少。起初,每個站點的平均人數(shù)是13人,之后慢慢減少成為12.8人、12.6人、12.4人……
原來,一旦供應站的消費人數(shù)超過二十個人,就會含有路途較遠的會員。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他們就會離開原來的地方,向大地申請在自己小區(qū)開設新點。如此一來,雖然供應站數(shù)量增加了,但單個供應站的商品減少,配送人員的工作負擔大大加重。
還有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隨著日本女性開始步入職場,家庭主婦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以往,送貨卡車都是在上班時間巡回各站點,但現(xiàn)在,很多人沒有時間收貨,很多人因此退會。由此,以家庭為單位的上門宅配業(yè)務,成為大地發(fā)展的唯一選擇,這也是目前大地的運作模式。
每周一次,每次一箱,貨款每月一結,如今在東京的住宅小區(qū)里,經??煽吹健按蟮卣洹钡木G色小貨車和裝滿蔬果的紙箱;東京之外的用戶,則利用宅急送服務,最遲第二天就可以到達。
與消費者建立關聯(lián)
買賣是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最簡單的接觸方式,缺乏黏性,很容易解散。只有形成強有力的關聯(lián)才能產生持續(xù)購買力。大地的做法是,倡導價值觀,并讓消費者產生認同。蔬菜本來是長什么樣的?不使用農藥的蔬菜又是怎么回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在潛移默化間引導消費者。
在大地會員俱樂部,會員可以到農戶的家里參觀、體驗勞作,還能根據(jù)各自關心的主題,選擇、創(chuàng)辦自己的興趣小組,例如“天然酵母制作面包”“兒童工作教室”“能源”等,強行組織活動是行不通的,只有那些能激發(fā)大家興趣,自由參加的活動方能持久。
不僅如此,每周與商品一起送達到消費者手中的,還有刊登著生產者心聲和產地等詳細信息的商品目錄。通過這份目錄,消費者能夠很清楚地知曉蔬菜由誰種植,農田的健康情況,與生產者形成互動,產生強聯(lián)系。
此外,雖然大地銷售的基本是本土產品,但仍有3%是通過公平貿易進口的。比如,在東帝汶和南非,大地進口了咖啡、紅灌木茶,然后將銷售金額的1%以文具或體育用品的形式,捐贈給當?shù)匦W。在銷售時,大地會告訴消費者產品的來歷,還會組織會員訪問產地、了解當?shù)氐娘L土文化,這類訪問活動吸引了大量新會員加入到組織中來。
在消費端,只要找到消費者,滿足他們的需求即可。但在生產端,由于大地自己并不持有農田,供應商全來自于民間農戶,想要讓他們轉變使用已久的生產方式,并不容易。更何況,如果農藥在可控的范圍內,的確是國家政策所允許的,而且,如果要完全轉化成不使用農藥的生產方式,需要時間和技術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農戶的生計又由誰來保證?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提供生產幫助
農藥和化肥的出現(xiàn),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農產量也大大提高。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排斥農藥,一定會遭到農民的強烈反對,因為沒人想回到重勞動的農耕時代。因此,大地會幫助和指導農戶開展農作,一起研究和解決技術問題。
比如,在卷心菜中間種上三葉草,既能固氮,又能抑制雜草;將黑砂糖腌制筍及艾草制成噴灑物灑在柑橘上,不僅能防止病蟲害,還能讓柑橘味道更好……這些經驗都在協(xié)會組織的交流會中得以推廣。
不僅如此,每隔半年,大地還會與簽約農戶開一次交流會,包括農戶想種什么,大地希望農戶種什么,確定農戶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不用農藥化肥。然后商量價格,直到雙方滿意為止。一旦遇到自然災害,還會跟農戶一起解決當年的收入問題,抵抗自然災害。
當時在日本經營有機農產品的團體,其實有很多。但除了大地以外,基本都是通過小型團購的方式運作。作為先行者,我們不僅為他們提供運輸工具,還共享農戶生產者資源。
比如,在山梨縣甲府市有一家名為“甲府土地與健康守護會”的消費者團體,它們一直想與相鄰的山梨縣、長野縣的生產者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共同購買的方式采購農產品。但是甲府的所有成員都是家庭主婦,沒有運輸工具,也不知道該如何進貨。通過協(xié)商,她們使用了大地的卡車進貨,除了購買鄰近兩個縣的農產品、加工品以外,也選購大地物產批發(fā)的其他農產品和加工品。
此外,名為“POD廣場”的有機農產品蔬菜商網絡,在脫離農業(yè)聯(lián)合會后,開始從大地物產批發(fā)農產品,并一直向協(xié)會介紹農戶生產者。
從表面上看,我們做的是虧本買賣。本可以將農戶緊攢在自己手里,結果卻四處與人合作,喪失了對供應商的絕對控制權。但實質上,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做法。從生產者角度,此舉可以讓他們不必擔心被大地一家完全控制,被大地的會員牽著鼻子走;從大地的角度,在豐產季節(jié),如果自己的會員沒有能力消化,多家收購方便協(xié)調融通;從消費者的角度,普通消費者也會關注有機農業(yè),但他們也許不愿意為此加入某個企業(yè),成為會員,覺得門檻太高,而其他團體的發(fā)展,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第三方質檢
農產品的質檢和品控相較于其他行業(yè)更為重要,但這不是大地一家說了算的事情。為了讓檢測更具權威性,大地引進了第三方機構進行產品認證,費用則從合作農戶產品交易額中抽取1%作為手續(xù)費支付。當然,大地自己也有專門的檢測部門,技術人員會定期到簽約農家進行檢測。費用則由大地協(xié)議自擔。
單獨檢測是無法100%確保整個農產品的生產流程的,因此大地還對簽約農戶進行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成為大地的簽約農戶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核,簽約后,農戶必須嚴格按照協(xié)會指定的要求農作。一旦發(fā)現(xiàn)有作假行為,將被永遠踢出協(xié)會。在日本,成為大地協(xié)會的農戶是很多農民向往的事情,因為大地會保障你過上小康的生活。因此,簽約農戶是不會冒著被永久踢出協(xié)會的風險而去作假的。
越南戰(zhàn)爭時期,日本三菱重工為參與越戰(zhàn)的美軍制造戰(zhàn)車。越南和平市民聯(lián)合會聽說以后,為了阻止三菱向美軍出口戰(zhàn)車,號召群眾每人買一股三菱重工的股票,以此出席股東大會,并在大會上呼吁三菱公司不要支持戰(zhàn)爭。
受此啟發(fā),大地在其內部也實行了類似的“一股運動”,由股東來要求公司按照某一種理念和行為準則來經營。股東既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只要是認同協(xié)會倡導的理念即可。
“提供無農藥產品,守護消費者健康”,如果有著同樣想法的人都成為了股東,那么就可以監(jiān)督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遵從這樣的理念。雖說是股東,卻不以個人利益或者分紅為目的,而是要求公司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
不僅如此,大地還規(guī)定,股東大會不接受缺席委任書,如果有想說的事,必須自己出席會議,參與決議。
不僅如此,一旦生產者和消費者成為了同一家公司的股東,兩者的對立關系也會緩和。如果有消費者向生產者提出,“賣得更便宜點吧”,那么生產者可以回應“我們都是股東,這樣太沒道理了”。生產者不擔心消費者惡意低價,消費者也不擔心生產者投機耍滑,雙方的話語權是平等的。
其實,在農作物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的產業(yè)鏈條上,各方的利益本應是一體的,只不過因為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分工的細化,讓大家忘記了同屬一體。如今,大地每年的股東大會,皆由農戶、員工和消費者組成,這樣在根本上組織結構就一體化了。
除了根本利益的協(xié)調,在商業(yè)運營方面,大地也創(chuàng)新了方法與思路。在協(xié)會創(chuàng)辦初期,大地主要以會員訂單為銷售通路。但農作物生產靠天吃飯,遇到豐產或者歉收的時候,這種方式明顯缺乏靈活性。
起初,遇到歉收時,大地會向會員解釋說明;遇到豐收時,會盡量把多余的蔬菜推銷給他們,時間一長,抱怨不斷。
如何建立一個靈活的銷售機制。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購買方式:第一種,會員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訂購蔬菜;第二種,根據(jù)田間地頭的產出情況,由大地負責挑選,組合成“蔬菜套餐”。套餐進一步分為兩種,“混合套餐”是把產量很少的蔬菜和收獲期比較難預測的蔬菜合在一起,“葉菜套餐”則是從當季節(jié)的綠葉蔬菜中選出幾種,搭配在一起銷售。
雖然消費者不知道大地的蔬菜套餐里具體會有哪些,但因為數(shù)量和品種都有保證,慢慢地,消費者開始非常期待蔬菜套餐。蔬菜協(xié)調的問題也由此解決了。
在中國,那些打上“有機”標簽的農產品,其價格至少是普通食品的2倍,有的甚至高達3~4倍。而大地的有機農產品,價格僅是普通產品的1.3~1.5倍,普通消費者大多能承受。生產與消費兩端形成了默契與平衡。
大地相信,只有合理的價格才能保證足夠的消費群體,而足量的消費群體又能夠適當?shù)亟档彤a品成本,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一開始就想通過有機農業(yè)賺錢的暴利做法,行不通。
大地協(xié)會成功的根本在于找到問題的根源,系統(tǒng)地解決問題、平衡問題。在國內目前的環(huán)境下,做“成功”的事情很容易,做“正確”的事情很難:
壓供應商農戶的貨款容易,跟農戶一起發(fā)展很難;做進口食品沖銷量容易,發(fā)展本土農業(yè)很難;刷單、作假很容易,跟農戶和消費者共用一個賬本很難……而守護大地協(xié)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樣本,想要做一個生命力持久的生鮮供應商,不是靠補貼,而是在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商業(yè)利益平衡和消費理念引導方面做到極致。
初期,守護大地協(xié)會是以NGO的形式存在的。守護大地協(xié)會是在用一個團隊,做兩套事情。一方面,以守護大地協(xié)會的身份出面,發(fā)起并開展多種公益運動,如推廣有機農業(yè)運動、反對核電站的建設、反對轉基因食品、改善學校配餐等。另一方面,成立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以經營無農藥的農產品、加工食品為主,進行商業(yè)活動。在2008年,兩者合并為守護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但做的事情依然未變。
縱觀大地協(xié)會的發(fā)展歷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總是試圖在各方的利益沖突中尋找平衡點。在企業(yè)利益與社會效應之間;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關系之間;在產品價格與品質的矛盾間……最終,通過自創(chuàng)性的運營機制,很好地消除了對立雙方的沖突點,并將兩者糅合到一起,形成了統(tǒng)一的價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