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劍
錚錚山骨 氣形神出
劉 劍
陳爭(1960—),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貴州畫院院長。
陳爭先生的水墨人物畫超越了長期以來那種獵奇窺視的異族敘事方式,更超越了黔中人物畫家一貫配合主流訴求所進行的謳歌式敘事,以一種悲憫的情懷將自己的熱情融入人物的血肉,在黔中這片土地上找到了他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
他的繪畫語言可以打個比喻叫“地質(zhì)語言”,就是一種貴州喀斯特地質(zhì)巖石的那種粗糲感,干硬、奇崛、粗簡。在山水畫中,以筆墨去直追畫家所寫地域的質(zhì)感神韻,這是許多山水畫家的夢想。而在人物畫中,一般都是以形寫神,得神舍形,能讓筆墨語言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趣味并融入地域獲得一種地域性文化氣質(zhì),這卻并不多見。這需要筆墨功底,更需要地域文化的自覺認同。
陳爭強調(diào)以氣造形,筆隨氣出,氣隨筆入。以氣擬形能將自己和人物融為一體,畫家的氣韻凝結(jié)成為畫面的氣韻?!懊鑼憽北緸橐辉~,但拆開為“描”和“寫”可視為西方人物造型藝術(shù)和中國寫意人物的分野之處?!懊琛钡娜宋锸怯袑ο箢A設(shè)的二分視野,對象始終是在畫家的對面等待去刻描。同時,“描”的語言本身始終是不同于“寫”的語言,文人畫強調(diào)書法的筆意趣味來擬寫人物,人物和畫家是一體的,“寫”是托起“意”的根本。如果說“描”呈現(xiàn)的是象,那么,“寫”直抵的是意。陳爭先生以氣寫意,他想要的并不是人物對象本身,不是用筆墨去寫人物,而是人物就是筆墨。人物寫神固然是重要的,但不是終極的??梢钥吹?,他的畫面上,某些筆墨并不是為刻畫人物神態(tài)需要,也不是為衣服皺褶服務(wù),而就是畫面的需要,是筆墨自身趣味的獨立揮寫和自身遣興的需要,它讓筆墨語言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筆墨自身的強調(diào)使得他的人物有某種現(xiàn)代的視覺感,包括題款和人物之間也形成一種張力。
他的線條粗勁,用墨濃烈干脆,在轉(zhuǎn)折處往往棱角凸起,節(jié)奏迅疾,酣暢淋漓,緩行時若平原馳馬,舒展輕松。有時行筆若游絲連綿不絕斷氣息,讓人耐看玩摹。對人物形體大膽的舍取使得這些人物就是黔中山石本身,一個個人物就是一座座山巖,將人物豐碑式地融入山巖,屹立在畫面上。巖石的物性除了它的堅硬以外,還有歷經(jīng)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風水雨打所留下的質(zhì)感,這種質(zhì)感就是歷史的沉淀和凝結(jié),這和黔中高坡苗族悲壯的遷徙抗爭史在他們的臉上凝結(jié)成那強悍堅韌的氣色是合二為一的,他們堅韌的品格甚至倔強不屈的精神都被陳爭先生寫在那些面孔上,進而連衣褶本身也具有這種表情。這種代民族立傳的氣場確實震撼觀者。我們不再看到許多畫家對異族形象的唯美抒寫,也看不到紅高亮的虛假粉飾。那些具有存在論意義的普通生命,是最能打動我們的。他們就是那個民族的精魂,響徹在黔山大壑中,回蕩不絕。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